陶行知情感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20-03-04 09:42:03李彦琼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挂绿小学5113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李彦琼(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挂绿小学 511300)

一、寓情于教,课堂活性是基础

课堂活动是班级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课本、学生和世界的一种思维共通和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将知识传输与情感教育融合起来,做到以自身热情昂扬、真诚礼貌的情感态度,首先营造轻松、愉悦、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进而带动学生以同样真诚的情感态度进行学习,将极大地增强课堂的活性,降低班级管理成本,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教师要善于通过“情感设计”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胆表现自我的情感态度。课堂这一特殊载体,让学生更有可能借助回答问题、自由讨论等方式表达自我、表现自我。例如,色彩在心理学中常被用来表示不同的心理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一节色彩课,让学生探讨色彩的情感。这里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情绪或生活所给予的心理感受,如爱、温暖、幸福、悲伤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照片或画作,体会不同类型的思想情感,并由此归纳出冷暖、名暗等影响色彩“情感表达”的因素,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情感互通,拓宽师生的交流路径

情感沟通不是虚幻的、纯粹的思想活动,它更要反映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语言沟通层面。班级管理这一领域的情感沟通,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交往环节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有真挚、发自内心的爱意和责任感,积极和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历程。

简而言之,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在课堂教育外,有各种集体活动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娱乐、学习项目。教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体察和情感交流,就离不开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开辟读书角,定期和学生分享读书心得,和学生交换书籍;定期学习相关心理知识,课下开展一些娱乐性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监测心理状态,调整学习状态;设立“星星奖励制”,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绘制“许愿树”“表白墙”,学生可以每天在上面记录心情和想要对教师说的话,等等。这些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责任,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的集体活动或对话交流活动。这不仅为长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趣味,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磨合、互相理解、互相爱护的心灵沟通之旅。

三、实践活动,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来源于生活,依靠生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书面上。因此,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育边界,这一点落实到班级管理中更是如此。任何阶段、任何方面的教育都不应与社会脱节,情感教育根本上也是源自对社会的体察,是社会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映射。小学生涉世未深,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要背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践,校园中的人际交往、校园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学生的情感教育落脚点就在于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素养的完整塑造,而生活实践则贯穿于这一过程。教师在引领学生通过校园实践深入体会、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可以开辟“第二校园”等多地点的校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亲社会情感”有多种途径,教师可以从学校入手,开发学生对校园这一社会构成要素的最亲密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教师办公室、实验室、音乐课堂、美术课堂、运动场去探索,并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感受校园的美好之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大环境,展示和播放有关环境保护、民生教育、战争等的图片和视频。例如,展示《大眼睛的“希望”》这幅图片,询问学生“你认为这张照片美吗”“你看了是什么感觉?能推测出什么信息?请分享自己的感受”。在课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和亲戚、商店老板、服务员等进行沟通对话,体会对方的情感态度。拓展学生情感体验的范围,更加真实地感受现实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四、贴近自我,记录心路历程

小学生对情感的控制、把握和认知都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个时候,教师开展的知识普及、对社会上各种情感的体验活动,根本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情感的变化,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所以,学生自我情绪的变化是情感教育的中心和落脚点,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要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施以援手。但情感教育根本上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自己更了解自己,自己更关注自己。课堂上的参与、课后作业的完成、课外活动的参与都是观察学生情感变化的方式,但都不足以透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这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主体最终还是学生自己。教师在此过程中还是要做好激发、引导、观察的工作,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情感的体认。

情感过程记录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变化最为直接的方式。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复杂、不稳定、短暂的,情感的变化却是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的过程。情绪变化不等同于情感变化,但因其频繁反复的特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变化就直接导致情感态度的转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记笔记、绘画等方式,定期对情绪变化事件和看法进行记录,提醒学生关注细节。教师同样定期给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真诚体贴的姿态和学生分享情感变化过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意识到情绪变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这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改变现下不良的情绪状态,获得心理平衡。部分学生的不良情感态度已经反映到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反映为学生的言语、肢体冲突,对学习的倦怠甚至是厌恶等。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态度有所认知,更要有转变情感态度的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转变情感态度,进而改变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女排和古巴的比赛录像,讨论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中国与古巴的观众有不同的情绪表现,进而让学生达成一致——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用心地对待生活,就应改变自己的观点,客观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根本上还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自我疏解,从而达成与他人、与自我的双重和解,这对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