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4 09:42:03魏朝快浙江省泰顺县育才初级中学325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魏朝快(浙江省泰顺县育才初级中学 3255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批判了学生埋头苦读的教育常态之后,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在教育性质上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教学资源、教学时间的限制,很难带着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生活,并从生活中学到知识。但是,教师可以创设科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学到知识。

创设科学情境,可以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让学生形成“科学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创设科学情境,仅是短暂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又开始枯燥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虚假“情境创设”,显得教学内容冗杂,不利于创造高效科学课堂。

一、创设科学情境的原则

1.可理解性

初中生所接触的科学事物并不多,学习能力和理解范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不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情境。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若是情境本身生涩难懂,反而不利于教学。

2.可探究性

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启发学生对该现象的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与猜想,围绕教学目标广泛地思考问题。同时,创设的情境应当具有发展性,情境探究应当由小知识转向大知识,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甚至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3.趣味性

科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不易于被学生理解,这就要求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打破原有认知,掌握更多知识。与此同时,教学情境内容应当具有一定吸引力,或形式新颖,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想象、提问,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优化

1.生活情境应与知识点紧密相关

由于科学知识本身枯燥,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挖掘知识。但是如果案例过多,反而会使整节课显得松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 节《动能和势能》讲解中,笔者以几乎每个学生都玩过的滑梯为例,通过PPT 展示了三张滑梯的图片。滑梯的材料和倾斜程度相同,但滑梯的长度分别为3 米、10 米、30 米。笔者向学生提问:“从哪个滑梯滑下去,摔得最疼?”学生根据玩滑梯的经验,异口同声地答出“最高的滑梯滑下去,摔得最疼”。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质疑为何越高的滑梯摔得越疼,进而引入势能转化成动能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科学情境,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索中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这能养成学生“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

2.媒体情境,深化学生对科技应用的理解

初中生要养成科学思维,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而科技创新又将改变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科学课时,把与其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技术引入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对该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死记硬背,如让学生背下核能可用于发电,这样的应付式教学不利于维持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由于科技新闻本身具有吸引眼球的特征,所以,教师可以把科技新闻作为教学情境。例如,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7 节《核能》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二战”时期日本广岛被原子弹击中瞬间的慢视频。视频中,以原子弹落点为中心,周围的建筑物很快坍塌成灰,并且,坍塌范围一圈圈扩大。向学生展示如今广岛的变异生物,让学生对核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以真实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导入情境,学生学习态度更认真。

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利用媒体事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科技的良好习惯,知道科技的重要性,为成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3.实验情境,应具备趣味性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初中科学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养成实验思维。但是,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的实验流程,按部就班地把书本上讲解的实验实际操作一番。由于学生事先有预习,所以实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过程很是乏味,学生大多在“应付式”学习。可见,实验不应该仅是把教材上的实验搬到实验室。

例如,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 章第5 节要求教师讲解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笔者带了一瓶可乐、小半包小苏打、一个透明盆进入教室。在新课开始之前,做一个实验:把小苏打倒入盆中央的可乐瓶中,过程要快。由于酸碱中和反应会释放大量的气泡,可乐瓶会涌出大量的泡沫,很快,泡沫就溢出瓶子,铺满盆底,学生很快被这个实验所吸引。这时,笔者才开始“酸碱发生反应”的讲解,学生学习热情明显高涨,甚至自发在家模仿实验过程,教学效率明显更高。

科学实验取材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得出超乎学生想象的实验现象;科学实验结果应当具有视觉冲击力,令学生过目难忘。以这样的科学实验导入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的成效与反思

1.学习方式方面

以往的学习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古板教学,学生丧失了自主性与创造性。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学过程重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联想思考、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维持。

2.学习情感方面

传统课堂中,学习过程比较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通过以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情感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法教学,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在和谐、开放、民主、平等的情境课堂中,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高涨。

3.教学观念方面

笔者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但通过情境教学法实践,并一步步改进后,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只有优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沉迷于学习,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境教学的应用,利用生活现象、媒体事件、趣味实验导入情境,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情境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