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镜如(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518000)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适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将会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物学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等教材当中涵盖了许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通过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巧用网络资源等办法,适当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创造“笑点”,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常采用讲授法。教师如果能够适当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变身“段子手”,辅以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自信心。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三当中的《免疫调节》为例,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是学生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首次接触的内容,属于抽象概念。例如,对于抗原、吞噬细胞、T 淋巴细胞、B 细胞、浆细胞与抗体等,在授课时将其比喻成戴面罩的劫匪、保安、唐警官、毕警官、蒋警官与子弹,将体液免疫过程描述成一个“劫匪被有关部门共同治服”的生动故事,并将儿童漫画《微王国大战》中的一些角色植入课件。通过这种处理,课堂上笑声不断,在课下,教材上的内容也为学生津津乐道,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再比如,讲授《光合作用》时,光反应所产生的ATP 仅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由于此前《细胞的能量“通货”》阐述ATP 的功能是“各项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往届学生产生混淆,于是用“自产自销”四个字简明扼要地评价光反应所产生的ATP,使学生对细节具有了直观认识。讲授细胞分化时,学生尚未学习《遗传与进化》的相关内容,难以理解核心概念“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在这堂课上,笔者将DNA 比喻成哆啦A 梦的口袋,虽然口袋中的物件应有尽有,但哆啦A梦会根据情况,有选择地掏出物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分化的原理——同一个体中,各个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生物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高中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笑点”太多可能导致学生专注点发生偏差。“抖包袱”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务必适度,其目的是突出生物课堂的重难点内容并加以解决。
网络中有着丰富的视频资源,当中不乏与高中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内容。教师如果多搜索、多浏览,并且精挑细选,将一些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将一些生物学概念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易于理解。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三当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课文最后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鲸的捕获量越来越大,这导致许多鲸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灭绝”。与鲸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海豚。同为海洋中的哺乳动物,由于遭遇捕杀,海豚的生存形式亦不容乐观,纪录片《海豚湾》就讲述了日本太极町当地居民每年捕杀海豚的经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了这部电影,并且让学生撰写观后感。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更形成了强烈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讲授选修三中的《基因工程》时,为学生播放电影《食品公司》。该片对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科技大体是持批判态度的。学生观看本片,可以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形成直观认知。同时,将影片当中的评论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辩证思维。因此,在学生观看影片之后,笔者又主持了课堂讨论,对于影片对现代生物科技技术的评价,让学生发表观点,并给出理由。
通过观看电影、收集资料、做出评价,学生更好地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提升了学习能力。还有一些同行将生物学内容编成歌曲,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作品,其原曲是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一教师将其歌词改编成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当中《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并辅以教材插图。将这样的资源作为课后学习材料分享给学生,收效良好。
把生物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有利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根据生物学教材编写的内容与特点,适当地组织课堂活动,实现从教师讲授到学生讲授的转变,使学生对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举一反三。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选修三当中的《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为例。学生此前已经系统学习了遗传与进化、基因工程等专题内容,对转基因技术的流程与原理已有了初步的把握。因此,在处理这节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为主题,开展辩论形式的教学。首先,学生自愿报名,加入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担任辩论主席、辩手以及计时员;其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支持本方观点的文献;之后,正反双方在课堂上举行激烈辩论;最后,作为观众的其他学生,对双方的观点与表达做出恰当的点评。本堂课看似一场辩论赛,实则学生完成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反思,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辩论的形式,课堂更加有趣,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高中生物学学科内容,多数与个体活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必修三教材中的《稳态与环境》,涉及较多的动物生理学、种群与群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点。另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安全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偶尔开辟第二课堂,将学生带出教室,亲近自然。这样不仅提升课堂的实践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感性认知。
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计划对原有的生物园进行改造,成立生物学会(学生社团),由学校生物学科组青年教师指导,部分空地交给高中生布置,建成新的生物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引下,依据光照强度、湿度、土壤条件等因素对空地划片,种植各类植物,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历程。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真实接触教材中的内容,增强了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直观认识。除此之外,学生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一些蔬菜、水果,加强了生物学科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