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2020-03-04 09:42:03刘迎河北承德第一中学067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刘迎(河北承德第一中学 06700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了不教,探究式教学法恰恰符合这样的教育设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既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能掌握方法、终身受益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法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是以相应的教材内容为探究主题,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社会现象或真实生活经历作为课堂的探究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合作探究社会问题、展示分享探究成果、提炼总结应对方法等方式,掌握教材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封闭的、抽象的、枯燥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接受的价值观真正内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内驱力。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晦涩、陌生的教材知识中走出来,走近真实的生活,在自主预习、群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内心感受并产生共鸣,形成或认可普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合理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探究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探究情境像一条纽带,将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有生命气息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体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探究、用行动检验想法,用心归纳所学的道理,收获科学的方法。优质的课堂探究情境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探究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周围的生活已经有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会对某些问题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时要关注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把握情境创设的难易度。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尽量选取学生周围的生活作为素材加以创造。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教学中依靠社会的力量、应社会需要、用生活中的情境组织课堂探究,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会,使学生既有想要表达自身想法的欲望,又能通过思考探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探究情境的创设要坚持以“趣”为突破口

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情境的一大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探究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一个“趣”字,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感兴趣。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兼具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的探究活动,便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过来,引导他们将思绪第一时间投入课堂学习中。

以《青春的情绪》一课为例,课前导入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大雄为导入线索,在多媒体上展示他的图片,并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他吗?”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出现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大雄,还有机器猫……”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张批改过的试卷,赫然写着40 分,原来大雄的数学期中考试又没有及格。“同学们,你们猜猜大雄现在的心情如何?想到回家要被妈妈批评,他的心情会怎样?”教师提问后,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七嘴八舌地回答:“悲哀、伤心、恐惧、害怕……”这样将学生普遍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用简洁明了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既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情绪引入课堂教学中,又让学生切身体会了情绪的变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具有趣味性、能够启发思维的探究情境,对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探究情境的运用形式要丰富、灵活

课堂上用多种方式组织探究情境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将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新颖直观的方式引入情境能抓住学生的眼睛,有益于学生对情境的理解。

以《深深浅浅话友谊》为例,课前教师指导两名学生录制音频,一对好朋友分别讲述了彼此在交友过程中经历的欣喜和迷茫。当熟悉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时,不仅抓住学生的眼睛,也捕捉到了学生的耳朵,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此外,探究情境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学生表演、师生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开展。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堂节奏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应对情境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善于应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组织教学。面对课堂活动环节的突发状况,教师要灵活应对,适时指导,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巧妙设置课堂提问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从本质上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提出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动力,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课堂问题如果设置得不恰当,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探究式教学法就仿佛失去了灵魂。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巧问妙设。

巧妙设置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过教材关。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点,再结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既蕴含知识、又有生活气息、还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其次,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有梯度意识,问题从易到难,从生活到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巧妙设置课堂提问,可以采取问题链的形式。问题链,顾名思义就是将探究情境中所提出的每个问题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此及彼的链条,使学生在逐一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变的特点,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把传统的课堂说教转变成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的学习实践,这无疑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