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探析

2020-03-04 09:42:03程猛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21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程猛(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221000)

体育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命在于运动,高中体育需要做到真正的生活化,才能让广大学生从体育运动过程中受益;同时,体育生活化将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进而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建设者。基于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活的教育思想。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改变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坚定意志。如果高中体育做到了生活化,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中体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不足

从相关调查来看,高中学生每周锻炼3 次以上的人数仅有22.6%,每周锻炼次数保持在1~3 次之间的大约有42.1%,每周锻炼次数在1 次以下的人数大约有35.3%。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 次以下,甚至是没有进行锻炼的人数大约有77.4%。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可能与高中学生的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等方面均有关系。同时,虽然高中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也会因为各种因素减少课程量,最终导致高中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不足。

2.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待强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校、社会所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丰富,可以为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并不具备体育锻炼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中部分学生主观认为自己的身体是非常健康的,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极大的学业压力之中,其身体状况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因素,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现阶段,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因此,难以发挥体育锻炼的价值。

3.需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将体育理论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融合,可强化体育理论知识的深度。从实际情况来看,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并未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不明确什么运动更适合自己,因此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生活。

4.学校引导及监督力度不足

高中学校更重视成绩,不太重视体育教学;同时,面对高考压力,自主选择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也会减少。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乐观。与此同时,学校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管理与约束,而且学校的工作计划、学生管理等方面也未提及体育生活化相关内容,所以,还需要从制度方面予以重视,做好引导与监督,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生活化体育锻炼意识。

三、高中体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1.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升体育锻炼意识

生活化体育锻炼意识是一个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一种自觉认知体育价值的心理活动,是其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前,大部分高中学生都缺乏生活化体育锻炼意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化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对这方面应当引起重视,适当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体育生活化的价值,从而理解体育与学习生活之间的正确关系,使其能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有利于逐步强化其生活化体育锻炼意识。宣传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进而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体育生活化氛围,为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2.落实体育理论课堂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体育知识,如运动保健、体育文化等。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之母,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终归于生活。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将体育理论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合,促进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价值,使其对生活化体育产生兴趣,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因此,如果要确保高中体育生活化有序开展,要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开展,结合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以及生活教育等,引导学生反思体育生活的价值,通过提升其体育理论素养,强化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3.完善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领导机制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课外体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体育生活化实践的关键,有助于补充以及延伸体育课堂教学。基于此,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校规划、学生管理之中,通过完善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领导体制,明确职责,做到层层落实。同时,可以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对学生体育生活化锻炼进行创新与改进。例如,可以对全校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化体育锻炼的意象、兴趣、爱好的调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项目,确保课余锻炼能够有序开展。学生通过课余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学习压力。

4.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加强指导与监督

若要保障学生能够坚持生活化体育锻炼,则需要加强指导以及监督,因此,要对体育教学形式进行创新。陶行知先生强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因此,高中体育生活化一定要引导学生产生“做”的积极性。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特点等各方面因素,建议每周锻炼次数不少于3 次,每次锻炼的时间控制在20~30 分钟最佳,并且锻炼强度需要保持中等以上。大部分高中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锻炼,而且学校的监督力度不足,难以确认体育锻炼是否进行。基于此,学校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开发校园健身APP,每一名学生是否开展运动及开展的程度,将会以数据呈现,而管理者仅需要通过APP 就可以掌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而且可以根据数据由体育教师提供差异性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渐实现高中体育生活化。当然开发APP 软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可作为一个途径进行尝试。

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可以发挥微课的作用,以短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传授体育文化、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确保学生在学习之外能够结合微视频的指导开展体育锻炼,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实现高中体育生活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待提升。将“生活即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推进高中体育生活化教学改革,将有利于改变学生对生活化体育锻炼的看法,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可为其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