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2020-03-04 09:42:03邹瑜梅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3522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邹瑜梅(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 352200)

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开放的在线课程,具有资源丰富、在线学习、自主参与、互动性强等特点,为学校教学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创建、录制、发布教学视频,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在线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再通过师生课堂面对面交流、讨论等方式,实现知识深度理解与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基于慕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翻转课堂教学就是打破教学常规,引导学生借助慕课自主学习的先学后教的模式,即课前教师根据学情设计导学案、预学单,制作微课视频发送慕课平台,让学生先学,并进行在线反馈,课中研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课后巩固知识,践行认知的道德与法治新课堂。在此,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一课为例,阐述自己的探索。

一、利用慕课,引导学生课前预学

教师课前采用录屏方式,把教学内容录制在5~10 分钟的微课当中,并提前三天通过慕课平台向学生发布微课、导学案、预学单及其他学习资源,要求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慕课平台,根据教师发布的导学案要求,学习慕课和其他学习资源,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积极思考,并在线反馈。例如,首先通过课前收集加工德育资源,提炼《我家的好邻居》的主题目标,制作微课,并发布至慕课平台。本课时的慕课学习目标是:通过慕课学习,学会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掌握邻里间串门的基本礼仪。现代社会是多元开放的,学生邻里生活的经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农村的学生的邻里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城市的学生经验可能较少,尤其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而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处理,争取让已有邻里交往经验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也让没有交往经验的学生学会结交邻居小伙伴的方法,掌握邻里间串门的基本礼仪。于是,本课时慕课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居小伙伴切入,以搬到新家的丁丁同学想结交邻居小伙伴为线索,学习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技巧以及邻里间串门的基本礼仪。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观看慕课后,完成预学单内容,并在学习平台上与教师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活动(预学单)反馈做简单的统计,了解学生的预学结果,以便更好地调整课中(线下)教学的进度。慕课学习的统计分析显示,通过慕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认识邻居小伙伴并和他们相处的方法,以及邻里串门的基本礼仪。个别内向的学生没有主动和邻居打招呼,通过学习也表示愿意改正。这就说明学生达到了课前预学的目标,那么,教师课中就只需要回顾课前慕课传授的知识点,不用过多讲授这方面的内容了。

这种模式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开放性、可视化。学生可以更加方便、清楚地把握学习内容,使得主体间的互动更加便捷;教师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课中研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目标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课中研讨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简要回顾课前慕课传授的知识点,检验课前学习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问题,引导学生从之前的对知识点的认识了解,走向内化践行,让德育素养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以《我家的好邻居》一课为例,我们针对学生课前慕课学习的反馈情况,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前的知道和邻居小伙伴相处交往的技能方法,到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走向道德践行。首先,简要回顾课前通过慕课预学的基本知识点;接着,在课前已经激活的学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进一步研讨交流,从与邻居小伙伴交往注意言行礼仪,拓展到邻里的交往,借助慕课“远亲不如近邻”,回忆邻里间令人难忘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回望中获得新的感悟,体会邻里之间存在的温情,懂得邻里互助、生活和睦的道理。此时,借助这样的情境,教师把问题引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是美好温馨的画面,但这美好温馨的画面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画面出示:楼上邻居阳台边的未拧干的拖把把楼下晒的被子弄湿了。如果你是楼下的主人,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此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邻里之间的小摩擦如何解决,最终得出了理性处理方式:避免正面冲突,互相理解、宽容,将矛盾化解。紧接着,教师播放“六尺巷”的故事,再次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邻里矛盾,要及时沟通,恰当解决,豁达、大度、谦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辨析过程,做出理性的选择,也深化了对这种两难问题的理解。

三、课后延伸,巩固知识,践行认知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所以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联系生活,用于实践。因此,课堂结束后,教师应把本节课的互动课堂内容发送至慕课平台,供学生学习回顾、总结,并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养成日常好习惯,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例如,《我家的好邻居》课后,教师将互动课堂内容发送至慕课平台,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并发布课后延伸的活动内容:根据课上所学的邻里相处的知识和方法,为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力,落实行动,一个月后继续讨论交流。在慕课平台发布互动课堂内容,方便各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并完成实践作业,促进其道德的自主建构。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录制微课视频等方面的技能,设计有用、易懂的、有较高价值的慕课,这也是推动新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基于慕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慕课,先学后教,实现课堂的翻转。实践证明,慕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他们的真实感官,具有可视化、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特点。借助慕课让学生课前预学,课后巩固,拓宽了德育的路径,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而且教师可提前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和进度,从而在课堂中给予针对性的引导,进行交流研讨,促进教学高效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