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颖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211102)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核心素养日益成为教育热词的今天,传统德育教育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核心素养教育突破了以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本位的教育局限性,将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应用等内容纳入了教育的范畴,这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德育教育不再拘泥于对道德认知和德育知识的讲解,而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自我规划意识等。教师只有深刻领悟了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致力于满足学生在知识、情感、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变知识传授者为课堂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关系向教学相长的双向教学关系转变,在师生共建的育人氛围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思想的形成以及德行的养成。
时事政治是最鲜活、真实、生动的德育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中学生对社会焦点的好奇和探究心理,有效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时政评论、观看时政影像、模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在德育教学中引进时政教育,让学生聆听社会的声音,观察多彩的世界,感受时代的气息,促进思维的碰撞,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德育教育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例如,当国内发生地震灾害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地震纪实报道,了解抗震一线的救援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地震中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镇定、团结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不可战胜的民族气质和韧性。这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加倍努力学习。
如果说书本是德育教育的“左膀”,那生活就是德育教育的“右臂”,脱离了生活的德育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难以为继。一直以来,中学德育教育都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与生活的结合,导致德育教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此,教师要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巧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营造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用真实事例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善德育教育的效果。
文化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基因,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引入经典文化典故,不但能够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还能够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文化典故,如智子疑邻、孟母三迁、邯郸学步等,这些经典文化典故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并且极具趣味性、启发性,非常适合在中学德育教育中使用。因此,中学德育教育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巧用富含人生哲理的经典文化典故阐释道德概念,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汲取人文营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育德于行、知行合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德育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以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教师可根据德育教育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外社会调查、社区志愿者服务、企业参观访问等,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为其今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知道企业对职工的行为、学识、能力有哪些要求,促使学生三省吾身,更加奋发努力学习。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变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和落实到德育教育过程中。例如,在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自学式教学法,先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诚信?你身边有哪些不诚信的现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渐受到启发,并得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学,探究诚信的内涵和本质,有利于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
核心素养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不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在深刻把握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手段夯实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内外结合、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切实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落实到德育教育中,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