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
手机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老公、孩子,更不用说朋友,都可以不要,唯看手机和打游戏不可以舍弃。原来家庭中一年一度的聚会,成了看手机的比拼:最近的是手机,最远的是亲情。“低头族”越来越多,风起云涌。走在路上,我时不时被低头投入手机的青年男女撞上,他们还瞪我,好像我骚扰了他们、犯了多大错儿似的;更有甚者,看着看着,掉进河里、撞到车上而命丧黄泉。这里有个最新的例子:据报道,湖北监利儿童龙龙中考结束后,天天宅在家,平时除了吃饭、上厕所就一直待在房间里,不是熬夜刷抖音就是坐着玩电脑。7 月28 日下午,龙龙打了一盘手游,突然头部出现剧烈疼痛,还伴有呕吐。亲人立刻将其送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龙龙被确诊为“上矢状窦、直窦及左侧横窦静脉窦血栓形成”。虽然经过手术治疗,龙龙恢复了健康,但医生还是提醒广大家长:要注意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不能让孩子沉迷游戏,饮食、作息都要规律,要安排适量运动,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都有可能诱发疾病。
应该说,手机由于其海量信息、超多功能,尤其是视频、游戏一类的视觉刺激,在为我们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苦恼和麻烦。如何有度地看手机、玩儿手机,既不发生极端事件,也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我提个方法您试试,就是努力克制自己,有意安排自己在一天中的某一个时段,或看过一段手机之后,关上或者放下手机,你可能会有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感觉。哦,原来还有比手机更有意思的东西呢!
克制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力量,表现出来的是,面对各种诱惑、刺激和压力,忍受放弃或者拒绝。其实,不仅仅在看手机这样的事情上,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刺激和压力,拥有或者学习一点克制力,非常必要。古之圣贤也很看重克制力,孔子就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什么?“忍”就是克制力呀!还有人说,什么叫君子?君子就是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瞧瞧,把“忍”放在第一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得更直接: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了。
克制力既是如此重要,与美德和优雅的生活习惯相关,那该如何拥有呢?这里说几条,供您参考。
一是压抑与逃避。你可每天关机两小时,也可把手机放在抽屉锁好,压抑与逃避手机的诱惑。其实,这正如遇到一件使你生气的事,你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二是转移与释放。在你关上手机或者有意避开手机的时候,你可干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情,以转移对手机的迷恋;你还可有意做些比较剧烈的运动,如健身、拳击、踢足球、打篮球等,把自己内心情绪发泄出来。大家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中心,我们应该学会转移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中心,以便减弱或抵消原发兴奋中心。比如,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逗逗孩子等,原来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有人称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转移法。三是强迫与自虐。所谓强迫与自虐是指,为有意地克制自己,可在心中设计若干结,如再看手机就不是人、控制不了自己就不是真男人等,以这样的“精神虐待方式”强迫自己克制想做什么的冲动和欲望。
其实,看起来克制自己不看手机倒不是多大的事儿,但推而广之,有一定的克制力,则与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不无关联。例如,在自己的床头或工作位置上写上“息怒”的字样,当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看到“息怒”二字便会冷静下来;在自己办公桌上写下“认真”字样,克服马虎大意的毛病等,克制都会收到好的效果。自我克制也是一种对自己的驾驭,在克制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和成熟,挺好的。有学者说,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免遭意外伤害。一个人越想受尊重,越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日常言行。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再说了,一个人如果连看手机都不能控制住,还能干成什么大事?
当然,我也不赞同一位专家的观点,他认为,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这很难说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初中生,阅读还是要以纸质书为主。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牵涉思维训练。难道移动设备阅读就不能进行思维训练了吗?我看,也不尽然。伴随科技的进步,纸质阅读一定会被其他介质取代,那怎么办?一样要因时因势进行思维训练。
从克制自己不看手机,想到一个智者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克制力,在日益复杂、充满诱惑的当代社会,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