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促课程优化,实践促教师提升
——以无锡市玉祁中心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为例

2020-03-04 05:24唐玉娟
教育观察 2020年8期

唐玉娟

(无锡市玉祁中心幼儿园,江苏无锡,214000)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改造课程,即对原有课程进行梳理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优化的课程;另一类是建设课程,即教师敏锐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追随幼儿的需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依据课程游戏化理念,玉祁中心幼儿园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切入点,改造与优化现有的课程,在课程改造与优化中,提升教师课程诊断与分析、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师面对新的课程观念和课程实施方式,有困难和疑惑。玉祁中心幼儿园通过以年级组为单位,以课程实施的类似内容为小组,以年龄段分组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不断的研讨、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调整能力。

一、前期研讨,尝试课程实施

刚开始建设课程,教师有些迷茫和焦虑:选取哪些资源进行开发,在原有的课程上怎样改造,怎样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是否可以以某个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全班有那么多幼儿出现很多兴趣点时怎么筛选?带着问题,玉祁中心幼儿园开始了研讨和实践之路。

(一)梳理资源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玉祁中心幼儿园首先梳理了一学期可能涉及的园本课程资源,思考有哪些资源是适合本学期开展的,如园本课程涉及的数个主题是否有资源可以利用,还有哪些资源点是幼儿感兴趣的。对照《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思考课程可促进幼儿什么样的学习与发展。经过梳理,我们确定了“猜猜我有多爱你”“春天”“奇妙的信”“传统节日”“种植园地”五个资源点的利用与开发。于是,一、二、三班以“节日”为资源点,四、五、六班以“猜猜我有多爱你”为资源点,七、八班以“邮局和信”为资源点,开始实施各自的课程。

(二)尝试实施

在梳理的基础上,各个班级以幼儿为本、以班级为本开展课程。在节日资源中,元宵节是很多班级幼儿关注的热点,节日课程“元宵节”也就成了很多班级开始的第一个课程。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一起制定计划,探索学习打清水做团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和同伴一起表演节目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体验了传统习俗的快乐,也培养了幼儿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中班“猜猜我有多爱你”以中四班怀孕的余老师为资源点,幼儿一起探讨“我从哪里来”,感受生命的奥秘。幼儿做一天怀孕中的妈妈,体验妈妈的辛苦,用画笔和语言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三八节”的时候,幼儿园邀请妈妈们一起参加感恩活动,让幼儿和妈妈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进幼儿与妈妈之间的情感,帮助幼儿体会更多不同方式的父母之爱,引导幼儿学会感恩,逐渐懂得关爱家人。“奇妙的信”以邮局和信为资源点,让幼儿了解一封信的组成,收集、探索邮票的秘密,自己给妈妈做贺卡寄贺卡,尝试去邮局领报纸。幼儿去小区送报纸,体验邮递员叔叔工作的辛苦和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乐于交流,会相互商量,有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实践能力的进步。

(三)反思

同年级组共实施了三个课程,在集中课程审议的时候八个班级分成了三个小组,讨论侧重点。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大家可以更好地从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经验等提出建议,并不断调整课程实施的路径。

二、中期调整,优化课程

(一)课程研讨

有了前一阶段的尝试,幼儿园便通过研讨理清了思路,把课程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固有课程,如分享阅读、通向数学等现有的课程;第二,改造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身边现有的资源,进行改造的课程;第三,生成课程,根据一组或一群幼儿的兴趣,挖掘身边的资源,建构的新的课程。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幼儿园及时调整方向,以同一个资源“春天”挖掘不同的资源点,改造和建构课程。这一次,教师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分析幼儿的行为和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实施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改造课程

中六班在原有课程“大树和小花”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活动从幼儿查找幼儿园里有哪些花开始,查找结束后幼儿谈论自己的调查结果,大多数幼儿都觉得幼儿园的玉兰花最美丽。于是,玉兰花就作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下去。在两次写生的活动中,幼儿对花瓣的大小、颜色、数量,花蕊一一进行了研究,通过看、比、数、闻等方式,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感知玉兰花的特点。当花瓣掉落时,幼儿又玩起了“花瓣雨”的游戏,如花瓣拼贴创意活动、花瓣泡茶等活动。正是这一系列生动的活动,赋予了课程生命力。每个幼儿都是有潜力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经过这样改造后的课程是儿童需要的、适宜的、能够让幼儿获得发展的课程。

(三)建设课程

中八班,幼儿和教师一起在田野里玩。从幼儿步入田野的那一刻开始,各种惊喜就等着他们。幼儿去田野感受春光无限,到田野里去发现、探索各种小秘密,去田野为“野炊”活动“踩点”。幼儿为了自己的野炊活动出谋划策。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许不全面,但他们大体知道野炊的大环节,知道要准备野炊吃的、用的、玩的,知道野炊的小细节,如带上打火机、垃圾袋等。在野炊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作用不能少,他们带着幼儿搬砖头、搭灶台,为幼儿揉粉、煮粥。幼儿也积极参与每组的劳动项目,剥一剥、切一切、捏一捏、搓一搓、择菜、裹馄饨、包饺子、穿一穿、烤一烤,传工具,做帮手。“美食开吃”环节,幼儿会与朋友分享,招呼长辈,提醒教师,来尝尝自己组的美食。在野炊中幼儿尝试着用自己的劳动为自己小组服务,尝试做成人的小帮手,尝试推销自己的产品,尝试交换分享。野炊活动刚刚结束,幼儿就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活动。这样的课程深受幼儿的喜欢,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有效的课程,才是能够促使幼儿园课程整合与完善的课程。

这是课题组第一次以班级为基点进行课程的建设。通过研讨和交流,教师在实施的过程更加有自信、有思考,让每个课程、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习和发展的价值。这个过程中,教师、保育员、家长、社会资源都对课程给予了配合和支持,这对于课程的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后期总结,提炼总结经验

课程实施的过程展现了幼儿成长的过程,而教师不断的研讨、调整、总结,则是全体教师不断成长、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过程。

(一)环创评比,提升环创能力

在户外、室内环境创设中,教师边学习《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边实践行动。通过互相参观、评比,听取研讨小组的修改意见,班级间相互学习,不断调整与修改,区域间的划分更加明晰,材料的投放更加贴近幼儿。班级里增设了才干墙、班级约定、日历、晴雨表等,描述幼儿的发展、幼儿的故事。长廊以班级为单位,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幼儿的参与多了,教师的控制少了,充分体现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二)案例交流,提升观察能力

每次小组教研活动,课题组都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典型性行为的观察与举例。教师在以往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依据观察和分析,如何进一步给予幼儿适宜的回应与支持?如何将“哇时刻”转变为课程改造的依据?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逐步改变。

(三)一课三研,促教师成长

在“春天”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合适的内容,设计了一节美术活动和一节音乐活动,准备参加区级赛课活动。美术活动“跟着波洛克画画”脱颖而出,参加了区级好课比赛。音乐活动“杯子乐”也得到了认可。课程观念的改革,小组的反复研讨,一课三研、数研的目的,不仅仅是把一个活动开展好,更重要的是让组里的教师都能意识到课程实施的多渠道、多方法。课程需要不停地调整才能保证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两位骨干教师在不断的磨课中观念逐步更新,个性化得到了发展。骨干教师通过数学的“一课三研”活动,帮助新教师理清了思路,知道如何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做到活动间的承前启后,如何在活动前为幼儿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提升了活动实施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四)整理实践过程,梳理总结经验

活动结束后,教师会把活动过程用图片、文字、表格记录下来,与家长、同事分享。这不光是一个制作、记录的过程,更是一个回顾整理的过程。教师在回顾的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在思考与总结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

幼儿园的课程是真正开放的课程,课程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份资源都可以给幼儿带来未曾发现的惊喜。每个幼儿都能在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活动内容,体验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旅程和发展轨迹。每位教师都能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属于自己的魅力。玉祁中心幼儿园在课程的实施中、在不断的学习研讨中、在经验的分享交流中已经逐渐走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最初不愿改变和迷惘的困境,一步步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