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霞
(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江苏张家港,215600)
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主要通与材料产生互动,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在不断的操作材料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然后为了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或认同。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材料这个媒介,通过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分析幼儿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在支持和理解心态下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材料建构师幼互动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双向、对话式的交流活动。教师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者、建议者、陈述者,同时也是一个接受者和倾听者,而幼儿不仅仅是问题的接受者、回答者、倾听者,同时也是发问者、建议者。
例如,在小班美工区开展的活动“我们的家”。在活动前期,教师提供了彩纸,让幼儿学折房子。但是,幼儿对此活动并不感兴趣,参与这个区域活动的幼儿寥寥无几。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活动并做出了分析,找到了原因——幼儿缺少折纸的经验,不知道从何下手。根据这个原因,教师在需要折的位置画上横线,给幼儿一个“提示”,让幼儿能“大胆下手”折纸。改进后的材料,让幼儿对折纸活动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一段时间后,幼儿向教师提出了要求:“老师,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折出房子呢?”“老师,别的纸是不是也可以用来折出房子呢?”
思考了幼儿的问题后,教师投放了不同厚薄的纸张、增加有难度的折纸法。幼儿对新材料很感兴趣,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他们开始不停地发问、请求帮助:“老师,这个折法我不会!”“老师,这个纸怎么那么容易破啊?要怎么折才不会破呢?”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幼儿开始了新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上例教师对区域材料的调整,我们可以发现材料在师幼互动中具有反射、刺激、挑战的作用。第一,材料具有反射作用。通过材料教师可以看到幼儿的能力水平和需求,教师通过关注材料,可以主动地关注幼儿。在关注材料中,教师产生主动关注幼儿需要的意识行为,并对每个阶段幼儿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思考,积极接受幼儿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进而跟进和改善材料。第二,材料具有刺激作用。通过材料,幼儿开始产生问题和需求,幼儿变得更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和互动。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幼儿遇到了问题,这促使他们主动发起师幼互动,他们开始大胆地向教师提出问题,主动要求教师给予帮助等。第三,材料具有挑战作用。通过使用材料,幼儿开始对比材料的材质、方法的不同,幼儿开始不满足已有的经验,愿意向新的高度、难度发起冲击。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幼儿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会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从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探究欲。
从以上案例及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借助“材料”这个媒介,让幼儿始终处于与材料互动的状态中,在这种由材料投放而带来良性、及时、个性的互动中,教师有更多机会优化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易实施关注需要、尊重意愿、合作探究等积极的互动策略。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与幼儿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民主平等关系,民主平等性表现在教师与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内容和规则,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例如大班科学区开展的活动“邮票的秘密”。在前期准备中,教师在该区域中提供了材料,有邮票、小纸片、固体胶、水等,希望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纸片粘贴以及固定在物体上的原理。幼儿开始了自由的探索,一会儿用固体胶、双面胶,一会儿用水,忙得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幼儿对这些探索材料熟悉了,开始觉得材料不能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了。幼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老师,我们想知道用固体胶是不是也能让纸在木头上粘住?”“老师,水是不是可以把纸片粘在塑料上?”“老师,钉子是不是也可以用来固定纸片呢?”教师明白幼儿的要求,投放了各种表面不同的材料,如玻璃、塑料袋、木头、瓦楞纸,还投放了更多的固定材料,如透明胶、钉子等。这样,幼儿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从上例可以看出,材料在师幼互动中具有激励、延伸、检验的作用。第一,材料的激励作用。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想法、意见和设想,在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下,他们开始大胆地向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意愿。教师通过采用积极支持的做法,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理解,从而让师幼互动更和谐。第二,材料具有延伸作用。借助材料,教师开始关注幼儿的设想,尊重幼儿的选择,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以开放的、平等的心态去接受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从尊重幼儿意愿入手,跟进和改善区域内的材料,体现对幼儿意见的理解和支持。第三,材料具有检验作用。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其想法往往天马行空,如果教师一味地阻止或是直接否定,对幼儿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打击。当幼儿产生想法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大力支持幼儿的想法,并积极提供材料让幼儿实践。教师要让幼儿通过实践自己发现想法的可行性,这样的师幼互动更民主、更生动,让幼儿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从以上案例及分析可以看出,师幼借助“材料”这个媒介,始终让幼儿对活动充满探究欲望,在材料的带动下幼儿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尝试。教师作为幼儿想法的支持者给予幼儿物质、精神上的最大支持,材料提升了师幼互动的民主性、平等性,师幼双方显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互动状态,师幼关系变得民主和平等了。
情感交流是幼儿与他人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优质的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分享情感的关系互动,两个主体之间平等互动的情感交流,构成了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
例如,在中班角色扮演区开展的活动“公交车”。教师前期为幼儿布置了各种外形的公共汽车和设备。一开始幼儿对这个区域非常感兴趣,但是几天后教师发现,参与这个区域活动的幼儿越来越少。为了了解原因,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参与了这个游戏。教师扮演乘客,来到了“公共汽车”上,幼儿兴奋又紧张。教师和幼儿一起买票、上车、坐车、下车等。慢慢地,教师发现,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乘客除了上车买票下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幼儿和教师的交流非常少,因为没有可以沟通和交流的事件。这时,教师明白了幼儿不再对这个游戏感兴趣的原因。于是,教师增加了各种小动物的头饰,增加了车票的颜色(与座位一一对应的颜色)。其后,教师再次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了游戏,和幼儿玩在了一起。这次,教师发现幼儿和教师的交流多了。幼儿开始聊自己分别扮演的角色,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以及同伴的车票与座位等等,游戏变得更有趣味了。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材料在师幼互动中具有连接、表达和激发的作用。第一,材料具有连接作用。在一次次的材料跟进中,教师主动走近,使得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减少了幼儿对教师的恐惧和敬畏心理,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帮助,更乐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第二,材料具有表达作用。材料的不合适引发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促使教师更注重幼儿的心理感受。教师以一种引领探究的角色,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发掘和丰富材料,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和幼儿一起探究一起发现,从而感知幼儿的问题和需求,并跟进材料。第三,材料具有激发作用。教师参与游戏的投入性、主动性、引导性能激发幼儿的无穷潜能,而材料提供的及时性、多样性、丰富性,能激发幼儿新的思考,当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考虑时,就能让游戏活动更加深入,从而让师幼互动更有效。
从以上案例及分析可以看出,借助材料这个媒介,师幼双方有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情感交流机会,教师成为幼儿游戏中的玩伴,显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互动状态,这使两者间关系变得温馨了。
总之,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过程。教师首先要关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多样性、低结构性,同时还要关注幼儿与材料之间碰撞出的问题,而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有效建构和谐师幼关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