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英,周彦霞
(武威市天祝县幼儿园,甘肃武威,733209)
传统节日有着多样化的习俗,寄托着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要将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融入幼儿教育中,使得幼儿可以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但能开启幼儿对美的感知,而且能促使幼儿形成完善的人格。
传统节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十分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我国各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与凝聚的过程。[1]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信仰、祭祀、天文历法以及自然文化等多种内容,内涵丰富且深邃。这些传统文化中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但是也不乏一些封建思想,所以幼儿园在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时,需要在开始之前对节日进行科学筛选,对于节日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要加以发扬,对于封建糟粕则要摒弃,这也是幼儿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活动的原则。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对幼儿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内涵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幼儿教师也应当注意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但要体现出传统节日的特征,而且要符合幼儿的认识能力与接受能力。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每一个年龄段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即便是开展相同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的内容方面也应当有所差异。例如,在端午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包粽子,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则要适当地降低对小班幼儿的要求,可以组织其发放粽子。
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因此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的资源要进行整合。要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给幼儿创建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环境,促使教育内容与传统节日相契合,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有着表示不同寓意的习俗,例如写对联、贴福字、发红包、拜年、吃团圆饭等。春节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祭祀活动中,这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与最隆重的传统节日。[2]写福字、贴福字是春节中的习俗,送祝福也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因此甘肃省天祝县城区某幼儿园就组织了一次以“福”为主题的活动,让幼儿对春节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大班幼儿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工制作的能力。教师组织并指导幼儿用红色剪纸进行剪福字的活动。在活动的进行中,教师不但向幼儿传授了剪福字的操作步骤与技巧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更给幼儿讲授“福”对于春节的意义:福有祝福与幸福的意义,贴福字代表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合家平安等希望都寄托在“福”字中。如此一来大班的幼儿不但学会了如何制作福字,亲身参与了一次春节节庆装饰,而且透过教师的讲解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手指的灵活度还不高,动手剪出一个“福”字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小班的幼儿贴福字。在贴福字之前,教师先教给幼儿“福”的读音以及写法,并进行带“福”字的词语拓展,例如“福如东海”“阖家幸福”。然后教师给幼儿讲了一个贴福字的故事:在春节期间,有些人往往愿意将“福”字倒着贴,而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清代时期的恭亲王府。在一年的春节时,王府的管家照例写了很多个福字,然后让其他人贴在库房门以及王府的大门上,但是有一个新来的人不识字,将大门上的“福”字帖倒了,本来恭亲王十分生气,但是听到路过他们家的人都在说“福倒了”,所有的人在不经意之间说着福到恭亲王府的意思。于是恭亲王就不再生气了,而倒着贴福字这一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小班幼儿都对福字的意义以及倒贴福字的来历有了清楚的认识,于是都积极踊跃地帮助教师贴福字。
在此次以“福”为主题的春节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幼儿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与传统习俗。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了春节对我们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也在幼儿的内心深处建立了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幼儿与成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成人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个人阅历以及图书资料中的理论实现对抽象知识的认知,但是幼儿则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亲身参与才可以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对该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因此,在传统节日下所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3]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以及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甘肃省天祝县城区某幼儿园教师以“粽子”为主题让幼儿来了解端午节文化。
教师先给幼儿讲授端午节的来源、习俗: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端阳节。最初该节日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在春秋之前都有在这一天以划龙舟竞渡的形式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而亡,因此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成为我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教师详细讲解了屈原投江的故事,让幼儿对端午节的习俗有深刻的认识。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面对外敌(秦国)入侵,屈原主张富国强兵抵抗秦国,但是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于是屈原被流放。并且屈原在流放的过程中还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著名的诗篇,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后来秦国攻破了楚国的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不甘做亡国奴,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就抱着石头跳入了汨罗江而死。在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大家都到汨罗江边来凭吊屈原,他们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内,其用意是让江内的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再吃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被蛟龙(水兽)所食,就想出了用叶子包饭,外面缠上彩丝的办法,逐渐就发展成了今天的粽子。也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并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接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粽子的制作活动。教师先将清洗好的粽米、粽叶以及细线摆放在幼儿面前。然后再展开示范活动,让幼儿2人一组,通过合作来完成粽子的制作。这样幼儿不但学会了制作粽子,还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最后,教师再将这些制作好的粽子煮好,分给每个幼儿。通过观察粽子、制作以及食用粽子,幼儿就对端午节的节日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幼儿教师要开展相关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让幼儿可以了解与认识传统文化,营造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中秋节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亮、喝桂花酒。[4]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恰恰是一年当中最为圆满的时候,人们也都通过圆月来寄托对家人与家乡的思念,可见中秋节的重要性。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甘肃省天祝县城区某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开展了一个以“月饼”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邀请幼儿家长一起参与月饼制作。每一名幼儿可以带一名家长来参与此次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以及月饼的制作方法,并且准备了烤箱、模具以及各种制作月饼的食材,然后请家长协助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来制作月饼。在月饼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将每一个家庭制作的月饼发放下去,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分享月饼,感受中秋节的甜蜜与幸福。制作月饼的亲子活动加深了幼儿对中秋节的认识以及对其习俗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增进了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该活动不但促进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而且让幼儿传承了中秋节的节日文化。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重阳节的核心文化。甘肃省天祝县某幼儿教师就在重阳节开展了“感恩”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每一个人都会老去,一个老年人不但会出现身体机能下降进而影响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问题,而且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所以,在重阳节开展感恩、尊敬与孝敬老人的教育活动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阳节活动可以让幼儿学会关注老年人,认识到尊重老年人是我国传统美德。
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在重阳节这一天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教师让幼儿在社区广场上给老年人阅读绘本,或者表演一些唱歌、跳舞的活动。在广场上活动的老年人大部分是60~80岁之间的老年人,有很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长期陪伴在他们身边。让幼儿给老年人讲故事、聊天、表演歌舞等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欢乐,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于幼儿来讲,他们也通过这次活动意识到了敬老、爱老的意义,提升了幼儿对重阳节的认识,接受了感恩教育。可见,在传统节日下的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良好地帮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习俗,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凝聚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也是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来使幼儿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习俗、内涵等有一定的了解,并由此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