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关系中提高教师共情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0-03-04 05:24哲,韩
教育观察 2020年8期

张 哲,韩 蓉

(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教师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促进师幼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而这样的关系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试图通过共情理论建构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达成彼此理解的、接纳的、支持的、有策略的共情状态[1],以期丰富共情理论,提升教师对于师幼沟通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共情的概念

(一)共情

“共情”一词是由人本主义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他指出共情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应。我国学者更倾向于把共情理解为体验他人内心世界并产生一种替代情感的过程。共情就是指能理解他人的心里所想,并把理解以关心、温暖的方式表达出来。周红主要从心理和美学对共情进行了分类解释。[1]罗青提出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人格特质。[2]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并没有对共情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概念依然是共情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颜玉平认为,共情训练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3]陈珝、张晓文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敏感度和人际归因风格有着极其显著相关。[4]教育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共情能力的高低对于师幼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共情能力

教师是爱的传播者,教育中从来不缺少爱,只有让教师爱得更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更有力量。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情感、能力发展有限,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幼儿园教师的共情能力包括切身体会幼儿的需要,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感受言语之外的情绪变化,在必要时为幼儿提供帮助,给予幼儿信任与关怀,这些都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幼儿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共情核心素养,才能理解、尊重、信任幼儿,才会爱幼儿,这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核心。我国学者夏梦也曾指出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对改善师幼之间的关系有促进作用[5],杨亚青指出共情在师幼互动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共情的程度决定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共情与师幼互动呈正比例关系。[6]可见,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对师幼关系有重大影响。

二、幼儿园教师共情能力发展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倾听能力不高

倾听能力是指能认真听他人的讲话,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含义,中途不打断,耐心、仔细地听完对方的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话,才能理解、感悟到他人的情感和感受,才能促进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幼儿园幼儿的一日生活不同于其他教育,幼儿园每节课的时间、每天的课程,都需要按照本班级的幼儿发展水平进行安排,因此教师对一节课的把控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跟上幼儿的发展步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是有效促进师幼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评价幼儿,把自己对幼儿的认识作为基准,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尤其是部分幼儿园的新手教师,较少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就使得幼儿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难以被理解。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会用固有的眼光看待幼儿,难以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二)缺乏互动意识且互动质量不高

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较少干涉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行为不进行引导,师幼之间互动少。然而,师幼之间的互动是增强师幼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师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发展,有些幼儿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所需所想。通过互动,教师能了解幼儿的所需,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但是,很多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简单重复的语言。比如,在建构区,教师都会问幼儿:“你在玩什么呀?”“我能加入你的战队吗?”“你真棒!”这些互动不仅不能了解到幼儿的基本信息,还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影响幼儿的专注力。

(三)缺乏观察能力

幼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只能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来判断幼儿的发展需要,从而建立良好的共情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但是,很多教师不重视观察幼儿活动,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多采用忠实取向,根据自己预设好的方案进行,缺乏对幼儿的事先观察,缺乏创生性课程的开展,这影响了师幼之间的互动效果。当师幼关系中出现大问题时,教师往往会责备幼儿。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情的实质,无法采取有效、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幼儿园教师共情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共情培训

幼儿园比较重视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培训,只要求教师具有亲和力和爱心,也没有任何的考查。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各高校比较注重培养教师的五大领域技能,较少开展教师的共情能力课程。因此,很多幼儿教师不了解共情的方法和手段,对共情一知半解。

(二)“先入为主”观念强

幼儿教师在评价一名幼儿所做的事情好坏时,往往在自己已有的认知范围内对幼儿进行判断,会忽略事情的本身,不能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在建构区的活动中,一名幼儿打翻了积木就跑开了,而教师未注意到,接着另一个幼儿来到积木前,教师就让这名幼儿将积木全都捡起来。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听话乖巧的幼儿会按照教师的说法做,顽皮一点的幼儿会对教师产生质疑,使师幼关系变得紧张。

(三)教师只关注了事件,未关注到幼儿

当师幼之间产生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根据已有经验对幼儿进行解释,很少在乎幼儿从事件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往往只注重事情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事件中所产生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和幼儿开展活动时,只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没有给予幼儿肯定。在幼儿出现不良情绪时,只想着如何制止,而没有开展针对性的疏导,忽视了幼儿的心理感受。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共情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共情能力培训

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指出,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共情培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共情能力。杨亚青、张玲玲根据对幼儿教师实际共情能力的调查,参考国外的教师培训课程,提出了针对性意见。[6-7]陈美娜根据教师的发展水平,改编了一个培训课程。[8]实践证明,通过共情训练,教师共情能力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发展的作用。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共情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共情能力。

(二)增强互动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共情强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强调包容理解。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他们渴望自己的想法被接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给予幼儿更多的激励与表扬,让幼儿充满自信,愿意完善自我。例如,在娃娃家锻炼幼儿的语言完整性。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扮演角色,运用语言激励,激发幼儿愉快的心情。在游戏中,教师要使用完整语言对话,发挥引领作用,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得到影响。当然,共情不是纵容幼儿,而是要以理解幼儿为主,把握好幼儿发展的特点,开展有效教学。

(三)积极观察,有效沟通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是一名观察者,观察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观察是需要“训练”的,因为“如果现象不能被看见,就如同它们根本不存在”[7]。幼儿的学习能力极强,面对新鲜事物,有着探索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要学会观察幼儿。每个幼儿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尊重幼儿因先天原因和后天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观察时要善于记录,发现幼儿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在与幼儿的沟通中使用有效语言,让幼儿完整回答问题,主动发起有效对话。幼儿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自我讲述,锻炼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语言,同时激发幼儿本身对学习的欲望,进行主动学习。

(四)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

师幼之间要形成真正的共情,就需要教师体会幼儿所处的情景,感受幼儿的生活,因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是理解和感受能力不强的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所以,教师就需要将自己放到幼儿的情景中。教师进入幼儿的生活情境后,再评判幼儿时就会有更多的感触,也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帮助,能够促进幼儿的相互学习,为幼儿走向社会化提供帮助。

教师应该改变“先入为主”的观念。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有限。教师应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站在与幼儿相同的高度上,从幼儿的兴趣点切入交流。共情能力高的教师在师幼之间出现问题时,会设身处地为幼儿考虑,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是责备幼儿。这一类教师可以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和幼儿对话。此外,共情能力高的教师往往能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可见,共情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幼儿教师的工作,还对幼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情能力对幼儿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明晰幼儿共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共情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影响,有助于为今后针对幼儿的共情能力培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9]罗青指出共情在师幼互动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决定着师幼互动的质量,与师幼互动呈正比例关系[2]。提高教师共情能力,实现与幼儿的共情,能促进教师与幼儿高质量的互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共情素养,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是幼儿离开父母后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师幼之间的良好关系会使幼儿信任教师,有助于幼儿开朗性格的养成,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引导者,只有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建立和谐而具有成长意义的师幼关系,为幼儿的成长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