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意婷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入职教育”这一概念于1971年被英国教育家 James porter率先引进到教师教育系统当中,指为初任教师提供的为期至少一年的有计划、有系统而持续的支持和帮助。[1]入职期是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时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2016国际教师峰会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到“一名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年可以成就也可以破坏这一职业”[2]。因此,幼儿园新任教师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为幼儿园新任教师创设良好的入职教育条件可从某种程度上帮助幼儿园教师顺利渡过考验期。然而,目前,我国尚未足够重视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入职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是结构功能主义的杰出代表,于1935年提出可用于剖析社会系统结构与功能的“AGIL”四功能模型,分别为适应功能(adaption)、达标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维模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第一,适应功能。存在于环境之中的社会系统必然与其产生紧密联系。为了谋求长远发展,社会系统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不断适应环境新要求,同时,也从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以满足自身的发展。
第二,达标功能。指以目标为导向的达标过程,包含明晰目标与达成目标两个部分,要求系统各要素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明确系统总目标并以其为导向竭力促进满意目标的实现。
第三,整合功能。任何社会系统都并非由单一要素构成,而是由多种要素遵循一定的规律协调一致所形成的。为了促进系统满意目标的达成,必须整合资源,协调好系统各要素与各种资源的关系,形成合力以实现系统功能。
第四,维模功能。维模功能指在整合功能基础之上,为了系统各要素有条不紊地运行,必须重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强调文化的维持价值,突显理念、制度、精神等文化因素的作用。
以上四种功能构成了任何社会系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4]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属于教师教育社会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因此,可借用“AGIL”模型对我国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系统的适应功能、达标功能、整合功能以及维模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探析其发展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幼儿园教师入职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社会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其教育内容尚未完全适应幼儿园新任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大量研究显示,初任教师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和班级管理上的困难,二是对学校社会系统适应即学校文化融入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1]目前,我国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侧重于师德建设、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等领域的培训,忽略了幼儿园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考验。如何引导幼儿园教师适应幼儿园文化、协调好园里人际关系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学者奥斯汀的教师入职教育目标理论提到,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应该明显包括或暗含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有前途的初任教师在入职期的留任率、促进初任教师的个人和专业舒适、满足关于入职教育和资格证书的指令性要求以及向初任教师传承学校系统和教学专业的文化这五项目标。[1]但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幼儿园还是教师,都对入职教育的目标尚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政府部门及幼儿园管理者眼中的入职教育局限于改善幼儿园新任教师教学行为,但对于改善的程度尚未有量化的标准。幼儿园新任教师对于入职教育也缺乏理性认识,他们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遭受“现实的冲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考核评价上,由于我国对于幼儿园初任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是分开的,[5]且多为终结性评价,因此,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科学地呈现达标效果,缺乏实质性意义。
目前,我国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形式仍以传统的园内师徒制教学指导和园外机构入职培训为主,尚未充分发挥师范高校以及网络平台等优质资源在入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园内师徒制教学指导方式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相关调查发现,对指导教师的选择多由园长直接任命,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缺乏严格把关,指导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园外机构入职培训多以集体授课为主,往往更侧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很多知识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学习过,对新任教师缺乏吸引力和实践意义,导致新任教师接受培训的主体意愿并不强,从而使培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维模功能凸显理念、制度、精神等文化因素对入职教育系统的稳定作用。在我国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系统中,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文化的缺失影响了入职教育系统维模功能的发挥。世界上入职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行教育改革,并且用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它的正常实行。我国目前还处于传统的以园本培训为主的阶段,并且没有明确的立法保障。[6]而从地方和幼儿园层面所建立的各种保障制度也参差不齐,限制了入职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开展岗前预诊、进行培训需求评估,在此基础上丰富入职教育内容是充分发挥入职教育适应功能的前提。针对当前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培训部门首先应充分开展岗前预诊,对实际培训需求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积极回应幼儿园和新任教师的需求,丰富入职教育内容以,提升入职教育质量和效果。国内学者对448位初任教师需求的调查显示,初任教师常遇问题及基本专业需求主要集中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以及对学校系统的适应。[1]因此,新任幼儿园教师入职教育应努力完善已有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上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增设一些帮助新任幼儿园教师适应幼儿园系统的课程,比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心理调适、幼儿园发展回顾等内容。
明晰入职教育目标,健全入职教育评价机制是实现达标功能的基础。一方面,具体清晰的入职教育目标有助于选择适应新任教师现实需求的入职教育内容,开发适应教师入职需求的课程。具体来讲,可借鉴奥斯汀教师入职教育目标理论,并结合各地各园实际培训需求以及自身资源条件,从幼儿园新任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专业发展、留职率等维度不断细化,制定量化可行的入职教育目标,为入职教育提供正确方向。另一方面,重视健全入职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入职教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这有助于幼儿园新任教师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也有助于发现、分析入职教育实践与目标的差距,不断调整和完善入职教育系统。简言之,在评价目标上应树立以促进新任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以及入职教育发展为导向的入职教育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基于实际培训需求的各项指标对新任幼儿园教师进行评价,又要以目标为导向对入职教育的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估。在考核评价上,应综合考虑和使用准备性、过程性与终结性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资源整合欠佳会限制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应努力优化资源整合,实现入职教育形式多元化。具体而言,应从各地各园情况出发,通过各地区教育部门、师范高校、培训机构、幼儿园共同合力,充分调动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形成合作指导、集中培训、师徒结对、远程网络培训等多元化的入职教育形式。同时,还应根据具体入职教育内容选择适切的入职教育形式。在入职教育实践中,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既可通过全体实地集中培训,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平台选择一系列符合培训需求的课程供幼儿园新任教师根据个体需求自主学习。但无论线上线下,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知识讲解外,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重点研讨等方式,要避免单向性知识灌输。而技能上的学习,除了师徒结对,还可以请高校专长教师合作指导,也可以采用幼儿园新任教师比较喜欢且有效的向搭班教师学习、观摩课、课后的分析讨论等形式。[6]总之,入职教育效果的发挥离不开入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育部门、师范高校、培训机构、幼儿园应该多方合力,为新任教师构建能够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各种平台。
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有条不紊的运行需要一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乃至法律发挥作为保障,美、日、英等西方先进国家成功的教师入职教育经验足以佐证这一点。如果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为实施规范,那么,其推行多以自发和自觉为主,容易导致入职教育形同虚设,难以实质性地帮助幼儿园新任教师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遑论促进幼儿园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国应加快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立法进程,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和具体落实计划,详细规定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形式、实施过程、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将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纳入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使之成为获得正式教师资格及转正定级的必要条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