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意识引领下的“戏曲博物馆”探究

2020-03-04 05:24
教育观察 2020年8期

胡 婷

(无锡市玉祁中心幼儿园,江苏无锡,214000)

儿童博物馆是为儿童设立的博物馆。虞永平教授曾在《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中指出:“儿童博物馆是指一个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遇的场所。”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旨在让幼儿在动手和探索式体验中认知世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潜能,进而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锡市玉祁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开展博物馆课程建设过程中,在“广泛关注、深入观察、精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博物精神引领下,确定了实施博物馆课程的三部曲:确立主题—前期建设—深入探究。

一、确立博物馆主题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儿童的教育意义重大。戏曲一直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游戏理念渗透于特色课程建设是我园的课程理念。于是,“戏曲博物馆”应运而生了。而不同的年龄段,戏曲课程也是不同的,“娃娃看大戏”是我园小班幼儿的课程内容,对培植幼儿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博物馆前期建设

(一)汇集材料:激活敏感点

在“戏曲博物馆”活动的前期,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一个“收集区”,利用家长资源、园内资源,将收集来的材料呈现在里面,供幼儿观察、触摸和体验。

1.寻找收集的线索

一开始广泛收集,只要是有关于戏曲的物品都可以收集来,如戏曲屏风、戏曲人物、戏曲服饰、戏曲道具、戏曲挂饰、戏曲小物件、戏曲装饰品、戏曲娃娃等。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物品的图案、花纹,感受到了特有的戏曲文化。随着幼儿对物品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教师就和幼儿一起讨论还可以收集的东西。幼儿对“孙悟空”“猪八戒”特别感兴趣,围绕这些重点进行收集,最后还进行了归类,如服饰类、道具类、欣赏类、操作类等。

2.扩大收集的渠道

教师和家长要全程参与幼儿的收集活动,对周围的事物要多注意、勤观察,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在收集物品和交流时要能激起幼儿更多的灵感。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园首先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成品,让家长了解收集的目的和收集的内容,同时,反复向家长宣传各种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不间断地发布幼儿利用这些收集来的材料制作的作品,激发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物品的积极性。

收集共分四个阶段,收集不同的物品。第一阶段:收集戏曲欣赏物品。第二阶段:收集戏曲视频、绘本、图片等资料。第三阶段:收集废旧材料,如马勺、竹匾、酒缸、梭子蟹的壳、瓦片、葫芦等。第四阶段:收集与“孙悟空”相关的各类戏曲物品。这样一步步的收集可以充实戏曲物品的“博”,引发幼儿对物品的博物意识。

3.讲述收集的故事

每一个收集的背后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在收集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把有关的收集故事拍摄和记录下来,和幼儿一起分享收集的快乐。教师在班内开展了“我的收集小故事”讲述活动,利用晨间谈话、午间小憩、集体教学等时间段,让幼儿讲一讲“心爱的物品是从哪里来的”“是和谁一起去收集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二)解读幼儿:捕捉兴趣点

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儿童博物馆是一座幼儿自己可以触碰、可以探索的博物馆,“让你动,许你碰”的理念打破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局限认识。所以,这些收集来的物品充斥在教室的角角落落,幼儿常常会在课余空闲时聚集在一起,或装扮,或欣赏,或触摸,或讨论,或游戏。同时,奚子瞻带来了一本《大闹天宫》的立体书,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慢慢地,“孙悟空”成了幼儿口中的话题,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于是,“猴戏”成为子主题。

三、博物馆深入探究

(一)分享物品:感悟成功点

“收集这么多物品放在哪合适呢?”“应该怎么摆放呢?”这些成了幼儿新的探究点,为此,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班级展示

第一次收集来的物品我们集中展示在了教室幼儿门口的材料柜里,但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放置得太高,幼儿发出了“我们看不到!”“我们够不着!”的声音,于是,教师把物品下移,放到幼儿可以够得着的地方,便于幼儿观察、拿取和探索。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又把“孙悟空”的相关物品放进区角,如变脸娃娃放进益智区,《西游记》绘本放进读写区,“孙悟空”戏曲人物放进美工区等,让幼儿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和探究。一次次的调整都是基于教师追随幼儿的需要进行的支持,让幼儿在材料的调整摆放中不断地思考和学习。

2.园内展示

由班级展示到园内展示,教师梳理实施的内容,以立体化的展板形式在幼儿园的大厅向每个人展现班级博物馆的活动历程,家长可以更加了解、感受到幼儿园的博物馆活动,看到幼儿在博物馆课程中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更加支持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教师也能在梳理的过程中提炼精彩的地方,剖析不足的地方,便于下届教师在实施时借鉴和思考,将我园的戏曲园本课程不断地充实和丰富。

(二)深入探究:紧贴生长点

教师选择简单易懂的京剧《齐天大圣》,通过欣赏,幼儿观察到了孙悟空的头饰、服饰、脸部妆容、动作等不同之处。教师紧紧追随幼儿的发现,邀请了小红花剧团的束老师来园化猴脸妆,幼儿通过现场欣赏,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化猴脸的步骤和猴脸妆的基本特征,所以,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幼儿都很有兴趣地在区域活动里勾画红色桃心脸,还露出很自豪的笑容。

接着,教师又提供了一系列的服饰和道具,幼儿通过观察、调查资料、比较、讲述等活动,获得了服饰道具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幼儿的表演兴趣浓厚,于是,教师又组织幼儿学习动作,制作道具、穿上服饰,一场别开生面的“齐天大圣”开演了。整个过程中,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高涨,不管是在台上表演,还是在台下观演,幼儿都异常认真,且脸上充满了笑容。每一次的演出都会收到“小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每一次的演出结束,没轮到的“小演员”们都迫不及待地要上台表演,幼儿在舞台上充分感受着表演的乐趣。教师将幼儿舞台表演拍摄记录下来,餐后、集体活动集合等过渡环节时间播放回味,还发送到家长手中,存入幼儿成长手册,留下幼儿成长的印迹。此视频还被收集为2018届戏曲博物馆藏品,成为下一届幼儿戏曲博物馆收集资源之一。

与幼儿一起创建博物馆以来,教师欣喜地看到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辨识力、敏感性在不断提高,对成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伴交往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园将在不断完善已有的戏曲博物馆的同时,把幼儿的观察、探究和表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去创建更多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自己的博物馆”,让幼儿有更多运用各种感官的机会,使幼儿园博物馆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