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 承德 067000)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要将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发展,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国家对体育教育的师资建设需求。培养“双师型”体育教师旨在深化体育教育功能,满足高校大学生职业体能素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一批批身心健康、体魄强大的栋梁之才。故此,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师资团队的建设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何谓“双师型”教师,教育界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取得教师职称以外还具备另一职称;另一种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但具备理论性教学素养同时还兼有实践教学能力。此外,也有研究学者将“双师型”教师理解为另外三种定义,即为“双证书型”、“双能力型”以及“双融合型”。总而言之,不管当前教育界如何归总定义“双师型”教师,这些都只是字面意义上的解释,具有理性的综合解释意味。就高校体育教学而言,结合其教学目标及内容,经分析总结“双师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深厚的教学功底。体育教师具备多年丰富的高校体育教学经验,其体育理论知识扎实、体育技能熟练,能够轻松胜任日常体育教学,实施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同时还应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帮助其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
1.2 强大的教研能力。体育教师要具备主动开发体育课程、研究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研能力,具备体育教学相关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借助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指导,进一步提高自身体育从教经验[1]。
1.3 专业的实践能力。体育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体育功能设计能力,针对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设计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促使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并取得良好的效能作用。
1.4 良好的职业素养。言传身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作为体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社会服务工作中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积极钻研教务工作,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切实为学生获得长久体育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从当前教育学术界研究成果及实践领域分析,我国大部分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双师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和技能教学胜任能力强的教师不多,制约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培养高能力素养的教师不是朝夕之举,高校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量双师教师;其二是地方性高校教师聘任通常采取计划聘用或行政命令方式,尽管此举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同时相对制约了教师自我的发展动力、高校也缺少与社会形成人才交流对接的机会[2]。此外,高校的高学历双师教师数量极少,然而学历层次也同时反映出一个教师团队的整体能力素养,高校在体育教育人才吸纳方面存在较大劣势。
2.2 认证标准不清晰,教师能力难以判定。当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选聘层面缺乏行业专业性评判标准,致使“双师型”教师存在不同的理解口径以及政策解释。以“双证书型”双师教师来讲,基于行业不同、准入门槛高低有别,其证书颁发渠道也有所不同,包括国资委、人资部、各行业协会等部门。因此,各种证书的含金量有很大区别,难以作为考量教师能力的具体标准。站在准入制度层面分析,尽管职业资格改革开展放管服工作,取消了一些行业准入资格,然而一些特定行业比如教师、医生等领域必须需要要取得特定资格许可证。以“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层面分析,总体而言体育教师应具备两种能力素养,其一是充分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项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其二是自身要具备体育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征、持有正确的体育教学价值观。诚然,教师取得了什么级别的认证证书仅能体现出某些显性的个人能力,无法判定这个教师是否具备隐性的教学能力。
2.3 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价体制,未构建科学性评价体系。在当前教育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影响下,大部分高校难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尤其是体育类高校易受到本科院校的影响,将教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论文撰写、申报专项课题等指标层面,从而忽视了教学实践的拓展提升、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得很多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自身知识转化为技能传授,学生的学习难以得到融汇贯通运用。其实作为高校来说,教师职称评审是一种导向性需求,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充分考虑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方面的政策性倾斜,不能让职称评聘成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绊脚石。
2.4 缺乏双师教师培养方案、政策以及经费支持。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培养方面太过局限性、功利性,针对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实践指导能力极少涉足,很少安排体育教师外培考察学习、参与企业基层挂职锻炼等。由于受教学教务工作的影响,体育教师甚至于极少参加一些常规的技能锻炼实训等。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其产教融合更是流于形式,教师真正参与企业实践、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其效果并不明显。基于双师教师培训课程丰富、经费支出较高,高校相应也存在政策及经费支持不够的问题。
2.5 高校双师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就当前大部分高校实际情况分析,高校针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选聘及培养缺乏一定认同度以及制度规范性,未能形成一种尊重及推崇意识强的双师团队氛围,缺乏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视性,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无法有效激发教师潜在的内发动力;未构建一套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机制,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不全面,难以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差别化,“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在福利待遇、评先评优、晋职晋升等方面均没有明显优势性。
3.1 建立全面的“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体系。高校要在教育观念层面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性,积极深入体育教学第一线,针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给予重点培养,增强体育教师基本素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强化其体育运动技能能力[3]。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自身要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意识,在从教道路上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再教育,不断加强自我知识技能,提高从教水平。针对教学能力突出、表现出众的教师,要相应实施一些精神以及物质奖励,借此进一步牵引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发展。同时,高校要积极组织安排专家学者、体育教员等入校讲学,通过内部提升培养,提高“双师型”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积极安排优秀骨干级体育教师外派学习、比赛交流,以丰富自身体育教学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教学知识。此外,高校可通过引聘外来体育专家、教员学者来武装体育教师团队,强化本校体育专业化建设。
3.2 构建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层面发展。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性是促进教师职业规划发展的前提依据。当前高校在体育教师激励政策制度上存在偏颇性,大部分高校仍主要重视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忽视其社会实践经验。此种“重理轻实”的体制管理,在无形中让体育教师偏离了自我培养目标,过于侧重提高自我体育理论素养而缺乏实践教学能力。故此,高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管理机制,要以满足“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需求制定新的管理机制,积极引导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类型发展。
3.3 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让人产生社会价值,高校要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借助专业优势,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构建体育实训基地、体育俱乐部,组织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等项目,将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体育实体经济,提升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实践能力[4]。体育教师通过不断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从中积累大量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自我体育理论知识得到深入内化并转换应用,进一步提升自我体育教学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社会组织的现实竞争性更强,有着庞大的体育教师、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与其建立接洽沟通形成合作关系,不但让体育教师获得为社会服务锻炼的机会,还能让企业人才承担一定的体育教学任务,且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优化改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模式。
3.4 构建完善的“双师型”体育教师评价标准。高校要积极构建形成一套完善的“双师型”体育教师评价标准,促进广大体育教师以标准为依托,树立明确的个人从教发展目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待遇津贴等要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挂钩,借助“双师型”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整个体育教师队伍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师整体在从教能力、理论修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夯实基础,将有助于高校体育专业向社会转型接轨,从而更好更全面的服务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5]。
3.5 设立人才奖励制度,激发教师教学动力。高校要从根本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必要的人才奖励制度必不可少,通过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相互结合,让教师主动提高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觉悟。
(1)在体育教师分配形式上采取激励措施。以“按劳分配、按能分配”的原则,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突出贡献能力大小、高低档次不同的分配模式,促进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有的放矢、不失偏颇。
(2)重视优先培养体育专业学科领头人。通过优越的待遇条件吸引并甄选出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学位进修;对有能力担任体育理论及实践并重教学的教师,应在科研经费、职称聘任、教学津贴、晋升晋级等方面予以政策帮扶,促进这些优秀的教师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建设中积极主动发挥个人能效作用。
(3)主动提高双师教师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普通教师被评聘为“双师型”教师之后,要给予相应的津贴费用,享受出国学习进修、项目科研开发、学术休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补贴待遇;在“双师型”教师晋级晋升时适当放宽职称评定标准,给予优先的晋升机会,将教师所累积的实际工作阅历、教学及科研成果作为选聘、加薪以及晋级的重要衡量条件之一。
(4)建立优良的教师职称竞聘机制。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上,高校应合理化采用竞聘机制,打破原来固化的论资排辈的传统评聘原则,切实做到以教师是否具备德才兼备教学能力为聘用标准和参考依据。同时采用动态化的管理,在高校内形成优胜劣汰的优良竞争机制,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竞争意识,积极提高自我教学能力。
(5)构建双师教师评优及奖励制度。通常,高校针对教师评优评先主要采取“风水轮流转”的评选模式,教师往往感受不到优越性和竞争性,高校应主动打破这种安逸的现状,将一些具备双师能力和素养的优秀教师推举出来,予以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层奖励政策,充分激发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主动意识。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方向,要求各地方高校积极建设国家级、省市级示范学院,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将师资建设不断优化。“双师型”体育教师是高校强大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体育专业教师,必须要认清专业教学的作用性和重要性,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技术培训、专业教学科研交流,促进自身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自身成长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双师型”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更好地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