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20-03-04 04:09张丽平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高职

张丽平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 462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在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务实之举。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遮蔽了道德教育的精神本质,德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解决当前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难题,需要从道德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分析其实践误区及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道德教育的完善策略。

一、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道德教育内容“单一化”

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是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通过各项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遵守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然而,一些高职院校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代替一切的模式,将道德教育仅仅定位于高职学生对道德知识和规范内容的学习。这种以道德知识为唯一内容的道德教育,忽视或无视道德实践在道德领域的作用,试图通过道德规范内容的学习及教育者经验中所体现的社会道德价值来进行道德培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育内容“单一化”的误区。实际上,道德教育构成要素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培养,削弱了多样化的道德实践这些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脱离具体实践情境、仅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理论,就难免囿于知识本位的狭隘思路,使高职学生无法从中领悟到道德的根本及实质。道德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如果将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割裂,必然使学生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也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这必然从根本上削弱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利于高职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二)道德教育方法“机械化”

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学校课堂抽象的道德理论说教上,采取“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把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一个“我教你学”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养成,忽视了高职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导致道德观念难以渗透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这种“机械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下,将高职学生置于被动的无条件的服从地位,无视学生自身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片面地将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灌输给学生,因而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道德教育是一个有着内部运行规律的系统,“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变的实践活动的过程”〔2〕。如果仅仅通过单一的、机械的教育方法进行不断地外部灌输道德知识,很容易导致道德主体“缺场”,使道德教育“外在化”,从而诱发学生对德育教育不感兴趣,产生逆反心理等负面效应,使道德教育归于无效。

(三)道德教育活动“孤立化”

高职学校以开设专门课程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活动是作为孤立化的教学活动而展开的,缺少多种教育力量的密切配合,忽视学校其他教育活动及环境因素对它的作用和影响,实践中表现为道德教育仅仅被看作在学生基础课程之外增设的辅助性课程,没有把道德教育看成学生的基础素质训练,因而加深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疏离,使道德教育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另外,在当今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除了开设常规课程以外,没有将自然生态危机、文化变迁乃至社会的诚信风尚等诸多因素纳入教育活动的整体考量之中,使道德教育沦为孤立的、凌驾于学生生活实践之上的活动,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因缺乏应有的外部“土壤”和“养分”而难以健康“生长”,其实效性并不理想。

二、提高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以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强化道德教育的功能

道德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实现受教育者的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据此,教育者对高职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不应单纯从课堂对其施加管制和说教,应该根据高职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利用各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处理各种道德关系,体会道德内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另外,在反映和适应高职生德育活动现实的基础上,道德教育应面向高职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确立起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学生作为自身道德发展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道德教育弥散于高职学生生活的各个空间,不断地追求一种更加高尚的道德行为方式,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

(二)以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彰显道德教育的方式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行为的教育,教育者应该引导高职学生从丰富的社会公共领域、家庭生活领域的实践本身出发,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获得相关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水平。为此,道德教育应以社会、学校、家庭中的实际道德问题为重心,改变以“灌输”道德知识为主的“机械化”教育方式,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践行、体验和修养结合起来,形成学生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和协调。此外,“在注重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时,更要提升和加强道德教育的科学性”〔3〕。科学以其严谨的态度批评着旧有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从而在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将道德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以整体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调整道德教育的结构

在信息化和全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影响不同阶段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因此,道德教育要从整体性的思维出发,将教育活动从思想道德课程教学等环节延伸到学生教育的全程,打破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新结构。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进行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合,三方应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的生态互动和有机融合,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中,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寻找真善美,形成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和开放性的社会中成长为严格自律的道德主体。

三、加强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传统的道德教育内涵、教育方法与活动方式等都与新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内容、方法和教师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创新,从更加全面的视角来不断完善当前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

(一)创新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教育的内容需要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面对新时代中的各种新变化和新特征,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要发展创新。首先,不同年龄的学生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特点及知识面等的差异性很大,应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道德教育内容,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所侧重,使高职学生在道德训练活动中准确把握道德准则。其次,正如埃利亚斯所言,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这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所以,将道德寓于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之中,让每一个课堂都成为道德知识培育的阵地,让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巧妙运用各个学科启迪和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最后,高职学校在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都应该成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内容。要根据新时代发展的变化,通过向相关学科寻求新的理论养分,着力完善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时代同步,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

教育者的作用是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建构,不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自己理解的道德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教给他们现成的教条。因此,教师要从教育任务和高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原有在课堂上“单向度”灌输道德规范的机械化方法,摒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采用高效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来支撑道德教育。首先,应注重优化学生道德课程,通过回归生活来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社会公共领域中体验各种道德情景,在生活中理解道德的本质、提升自身的道德选择的能力,实现“全过程培养”。其次,需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各门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类课程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环节进一步拓展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没有实践活动的道德认知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应从勤工俭学、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实践锻炼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通过多种多样具体角色的承担,更好地体验各方面社会道德要求,激发内在德行的生长。最后,通过学生座谈、开设学生德育讲堂、专题报告会、社会调查等活动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理解道德的本质、增强道德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处在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层次,其道德素养与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状况优劣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在日常工作中的言谈举止、做人行事的方式所实际表露的德行品质和个人价值观对学生影响深远。换言之,教师作为道德的示范者,其思想、言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均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无形的宣传教育力量。然而,一些教师不仅忽视了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职责,无法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而且其自身道德素质的低劣更会给学生带来极为恶劣的“示范”效应。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德育教师负责机制,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不仅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监督,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使其以深厚理论素养、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肩负起影响和推动学生道德进步的历史重任。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教师还应在多元文化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弘扬核心价值观念,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还要传递教师对每个学生道德成长的关切,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者和引路人。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高职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