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开发与构建

2020-03-04 00:54:46林珊珊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林珊珊

(泉州市刺桐幼儿园,福建泉州,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1]总体来看,在探索地方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建构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缺乏一体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课程规划,没有构建集园本课程、地域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幼儿园资源匮乏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针对性强、专业能力强的人才。

本研究立足黄阿香名师工作室在幼儿园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四个课题基地园,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一、构建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的缘起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基本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文化是课程的源泉,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课程。文化造就课程,课程传承文化,这是文化与课程的基本关系。虞永平教授曾说过:“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只有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课程,真正以儿童立场、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建设幼儿园课程。”[2]因此,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和本土地域文化特征,积极探索具有泉州特色的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体验等活动形式,让儿童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闽南文化,从而使幼儿在内心深处萌发民族自豪感。

泉州有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文化、兴趣盎然的民间游戏,产生了大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一系列宝贵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果运用得当,将为幼儿园课程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本区域内实施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教学可以凸显以下四大优势。

(一)时代优势

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政策上看,在对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凸显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使幼儿园在课程开发方面具有更大的弹性。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周围环境以及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更适合本园儿童的课程。[3]

(二)地域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它犹如一座文化宝库,在闽南文化中独树一帜。其中,最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有闽南饮食文化、闽南童谣、闽南艺术(提线木偶、南音、舞龙舞狮、火鼎公婆、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等)、闽南工艺(木偶头雕刻、刻纸、花灯、陶瓷、纸织画和彩扎),以及闽南建筑群等,笔者力求通过本研究挖掘以上 闽南文化精华,古为今用。

(三)园所优势

本研究的四个课题基地园分布在泉州鲤城区、丰泽区、南安市和石狮市,基地园所在的区域闽南民俗文化浓郁,这些具有生活性、真实性、体验性和融入性的多元化文化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根据儿童的兴趣,课题组教师分别面向教师群体、家长群体设计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识别、判断、分析、重组和创新,并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进行整合,尤其是利用园所独特的地理位置开展闽南文化课程,取材便捷,能快速将社区资源导入课程中,使课程更加生活化、本土化和特色化,增强课程的丰富性。

(四)家庭优势

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儿童的吃、穿、玩、住都在家庭中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民间艺人就隐藏在普通的家庭中,可以说每一户闽南人家都是一个浓缩的闽南文化大观园。儿童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对小时候的传统游戏记忆犹新,这为前期征集问题和进行问卷调查提供了前提条件。这种亲子互动式的闽南文化家庭游戏,成了儿童随时随地、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儿童和家长熟悉的事物、共同参与的活动,有效助推儿童对闽南文化综合的、整体的认识。简而言之,以儿童为取向的课程观和家庭教育观不谋而合,这种从幼儿园到家庭无缝的、连续的、长期的、阶段性推进的家园共同合作的过程,有利于幼儿核心经验的不断积累。

二、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的界定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都是一个整体。幼儿教育应该充分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以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4]

本研究将选取闽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汇聚市、县、镇、村民间流传下来的部分经典游戏,加以收集辨别、分类整理,形成一张大区域闽南文化课程网,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其充实到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体系。这一方面能精准地引领课题各基地园立足本园实际,充分盘活和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并将其精准地导入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能为幼教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让闽南文化成为符合幼儿需求、教师必需、幼儿园急需的生活实践课程,共同甄选出适合3~6岁学龄前儿童阶段可视性和可行性的多元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通过生活和游戏回到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三、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建构途径

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的开发和构建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和社会资源共享、文化传承平台的搭建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面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园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出发,筛选优质的、合适的闽南文化资源,重视从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入手,给孩子营造自由自主、和谐愉悦、开放民主的活动氛围,实现师幼、幼幼的有效互动,使幼儿浸润在浓厚的闽南文化中,和谐、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这是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始终都要把握好的核心。

(一)课程资源整合

从闽南文化到闽南文化课程,关注点已从研究的角度转变为实践的角度,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开发和构建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通过“闽南文化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通过线上和线下数据平台将各个基地园有限的优秀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形成富有个性并可以进行示范辐射的课程资源包。如泉州市刺桐幼儿园“木偶教育课程资源包”、南安市第一幼儿园“闽南益智游戏资源包”、丰泽区第五实验幼儿园“闽南传统建筑群资源包”,以及石狮市永宁中心幼儿园“久违的乡音——闽南童谣资源包”。课程载体包括视频、照片、音频、绘本、文本资料等,资源课程整合后及时上传云端。课程资源不再拘泥于传统课程的时间、空间限制。这种形式的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提供大容量的数据载体,实现片区内闽南文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课程资源转化

感知到幼儿对闽南文化资源感兴趣后,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基地园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持续点,以及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进行筛选和转化,通过“由大到小”和“由浅入深”的方式转化为课程资源。

“由大到小”的转化是指将“大背景、大事件、大文化”的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如泉州第四届亚洲木偶艺术节,吸引了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文化使节、艺术家和嘉宾来到泉州。这一大型活动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基地园纷纷抓住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开展“感受海丝文化,与艺术同欢”的主题课程活动。如刺桐幼儿园不仅组织开展“走进木偶剧院”假日小组活动,近距离地感受国际木偶艺术的魅力,师幼还共同创编积极向上、滑稽有趣的幼儿木偶剧,与家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制作道具,排演了一场场有趣的、属于幼儿自己的“木偶大剧”。南安市第一幼儿园则以“各国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活动,让幼儿从欣赏各国服装文化、合作设计服装草图、收集材料制作服装,到最后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展示成果。

“由浅入深”的转化是指将从前一次性的课程资源,如一场木偶剧会演、一首闽南童谣、一场闽南体育游戏等资源,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放式的引导,实现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过程。如刺桐幼儿园师生共同排演的木偶大剧,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基地园的幼儿同步收看,从而形成了一场“空中木偶联欢会”,通过泉州电视台进行展演,在全市幼儿园推广。虽然幼儿的表演虽不娴熟,但是通过幼儿稚嫩的表演,人们却能充分感受到他们对家乡木偶文化的喜爱,点燃了区域内幼儿对家乡木偶文化的热情。

(三)课程资源运用

闽南文化课程资源丰富,本研究通过调研、讨论,全面把握闽南文化的资源分布情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一是要因地制宜,加强本园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如刺桐幼儿园用木偶元素、南安市第一幼儿园用民间游戏元素、石狮市永宁中心幼儿园用古街文化元素、丰泽区第五实验幼儿园用闽南建筑元素分别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二是融入课堂,贯穿一日生活活动全过程,支持幼儿生发出艺术、社会、语言、健康、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如刺桐幼儿园的木偶文化课程研发出“偶遇,偶趣,偶创”等系列活动,这不仅通过生动的课程让幼儿感受泉州木偶的魅力,而且能激活师幼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夯实校园浓厚的艺术文化底蕴。 三是注重家园协同。家长群体的力量不可忽视,为了唤起家长群体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吸引家长走进闽南文化课程,幼儿园通过“亲子家庭文化日”“周末亲子游学”“闽南文化专题茶话会”“相约民间艺人”等家园活动,让丰富、多元的闽南文化资源“活起来”。只有让优秀文化真正落到幼儿的身上,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接续相传。

(四)资源创新

闽南文化课程资源一方面来源于闽南地区流传的民间游戏、节日习俗、民俗文化。如举城同乐的元宵节,“龙舟竞渡”的端午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旅游文化节,以及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尽情地显示当代的泉州新风尚。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园本课程而创新改编的园本课程。所以,幼儿园要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幼儿、教师有机会成为资源重组的主导者,让传统的闽南文化课程资源通过不断地创新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一是载体的创新。幼儿园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利用资源的方式,更新资源载体,从单一的园内小环境走向园外丰富多彩的大环境。如刺桐幼儿园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穿行在泉州的街头巷尾,感受古城的多元文化,品尝闽南的特色美食。永宁中心幼儿园开展走进永宁古街体验互动,一起感受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群。丰泽第五实验幼儿园组织幼儿参观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安市第一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巧妙植入闽南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做一做中,重温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课程载体的创新,符合当下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幼儿欣赏、体验、融入、创造,不仅能深刻地感受泉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能领略到千年文都的文化内涵。

二是素材的创新。在实践中,为培植闽南文化传承的现实土壤,工作室引领各课题基地园编写课程教材,通过研磨改编,形成新的经验和思路,持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如刺桐幼儿园编写了《我们的节日》绘本,永宁中心幼儿园编写了《闽南童谣》绘本,其他基地园深入挖掘这两本绘本的内涵,将静态的绘本变成动态的可视素材资源,充分盘活优秀的闽南文化资源,并通过开设专题观摩课和园本课程,推动闽南文化在泉州区域内推广和普及。特别是经过努力,各基地园除常见的传统民间游戏材料外,还根据课程需要创造出各种闽南儿童玩的玩具和道具,如舞狮舞龙、骑竹马、赶小猪、戽虾、惠女打石等,这些课程素材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游戏的吸引力,拓展了闽南文化课程的空间,对幼儿积极性的激发和课程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形式的创新。“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是幼儿每一年都要过的节日,基地园通过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闽南文化课程体系”,深度挖掘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努力吸取中华传统节日的精华,立足家长的需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传统节日搭台游戏课程,开展生动活泼的亲子实践活动——“探寻西街古迹,感受海丝文化”。教师及时将游戏课件、视频、幼儿记录表等资源素材上传到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库中,保存本土化的第一手课程资源,从而丰富课程资源库。这样既可以增强课题组教师主动构建课程的意识,又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内的分享,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培植家长和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幼儿园闽南文化课程的教育评价

陈鹤琴先生说过:“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所有的课程都要从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富于弹性的课程,可以适应个别不同的兴趣和能力的儿童。”[5]

在对闽南文化课程的探索过程中,作为实施和研究的基地——黄阿香名师工作室,通过主持召开课题基地负责人碰面会、基地园经验分享会和问题交流研讨会,引领各基地园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回顾,从而了解闽南文化课程构建中幼儿的发展、教师的进步和家长的改变。通过时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反思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其中,时效性评价主要是面向参与的幼儿、家长,让他们通过感言、绘画、评价表等方式分享参与课程活动的感受和体会。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师、幼儿在活动中“留痕”(调查问卷、记录表、幼儿图画书、视频、照片)等较为显性的内容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对教师和幼儿在课程进程中可量化的收获和成长进行评价。如幼儿在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提升,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进程中及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以及各基地园在本区域内的宣传、辐射等。另外,幼儿、家长也是课程建构的主体和评价者。在课题实践研究中,工作室一直倡导各基地园的园长、教师、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闽南文化融入课程的方案设计、计划的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如基地园定期组织家长开展“闽南文化在我家”经验分享会,邀请社区专业民间艺人入园召开专题讨论会等,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闽南文化课程的构建中。

近两年的课题实践活动证明,要实现有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无论是幼儿、家长、教师,还是社区人员,都是文化的传承者、体验者和创造者。[6]闽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应该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独特的教育价值,让现代家长与幼儿共同搭上时光列车,在一起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感受闽南文化的趣味和魅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由此可见,传承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获得自信,回归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前人智慧,结合当代幼儿的实际,在传承与融合中创新,不断增强民间游戏的生命力。教师要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将传播优秀文化作为自觉行动,在幼儿心里播下中国美、文化美的种子,从而在传承与浸润中,使幼儿懂得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树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