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华
(广州市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广东广州,510140)
当前,针对幼儿园儿童的教育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核心素养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文化基础包含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含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包含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基于以上核心素养,幼儿园应该积极探索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早期教育体验环境。在这其中,精细化班级管理应该将人文管理与生活管理作为根本,进行实践操作。
幼儿园进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是科学与可持续化发展管理,它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人为本来进行管理。从本质来看,精细化管理模式强调科学化指挥,是一种合乎情理的人际协调工作。它要求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幼儿园班级管理体系不仅包括对幼儿日常饮食起居、行为习惯的有效调节,而且包括对幼儿行为习惯、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有效培养。幼儿园要建立和谐友爱、互促互进的良好人际关系,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促进幼儿园班级体系的良性运作。因此,精细化管理应该多从人文角度、社会角度和生活角度着手,确保良性运转,精细化管理是涉及全员及全过程的有效教育管理模式。[1]
幼儿园开展基于人文关怀角度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是以幼儿的文化基础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它强调以幼儿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核心素养为依托,让幼儿园班级管理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的管理行为,而在其中也渗透大量的人文关怀内容。具体来讲,应该从班级人文管理取向和班级保育管理两方面来分析问题。
人文素养作为幼儿的核心素养,在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高质量。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需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纲要》,幼儿园班级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现实需要而有效开展,且要求活动管理过程有利于幼儿的未来长远发展。换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儿童为本”的基本管理思想,舍弃幼儿园的一些经济效益等,更多关注管理的人文内涵内容,一改传统幼儿园“唯效益式”或“密集规范式”的落后管理模式,全面建立人文管理体系。
比如说,在幼儿园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强调基于成长取向的教育教学,不断丰富管理手段,注重对班级中幼儿群体的生活、体育、学习、自主游戏四方面活动的全面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倡导幼儿自主探索、善于合作,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班级人文化管理,在强化教学活动意义的同时也强化每一名幼儿的自我发展价值。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管理为例,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控制活动时间。一般小班每天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为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而大班则要达到25—30分钟。这种时间管理约束能够体现出园内教育对幼儿学习特点、客观规律,尤其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的尊重,并将这些多元化学习管理模式应用于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当中,并有效推广。
谈到人格尊重,幼儿园班级精细化管理中的评价方式也要围绕幼儿的核心素养培养展开,将管理核心与管理落脚点真正定位于人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注入情感,强调人格尊重,并改变传统的静态评价模式,围绕动态评价来展开,注重过程评价优化,将每一名幼儿都纳入评价主体当中。比如,可以开展研讨式评价、不定期亲子教学活动评价等,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管理民主化、平等化,为幼儿园班级营造人文化建设氛围,达到培养幼儿人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日活动是当前幼儿园班级精细化保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应该基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展开,同时通过管理凸显教学互动性,进而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注重班级管理中幼儿群体的差异性问题,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潜能来培养他们,注重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不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教学过程。举个例子,有些幼儿就餐时需要15—20分钟,而有些幼儿则需要更长时间,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管理那些已经就餐完毕的幼儿,为他们在“休息吧”组织有意义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消化的同时也等待未完成就餐的同伴。当然,在就餐管理方面也可以采用比较流行的自助方式,不规定幼儿的就餐食量以及食品种类。同理,在午睡管理方面也要有教师专门管理那些无法入睡的幼儿,而并非强制他们入睡。这里针对班级的人文精细化管理就涉及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即对于幼儿的差异性教育管理应该注重爱和有效包容,始终以积极的、正确的心态与做法去面对他们的管理,顺应幼儿的现实需要来进行管理,不能在管理过程中压制幼儿的需求与欲望。
其次,一日生活教学活动管理也应该建立在师生的互动之上,从互动管理中体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在一日活动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某些教学、游戏的规则内化,不断通过调整教学过程来释放幼儿的天性,在一日生活中充分满足幼儿所提出的各种合理要求,允许他们犯错,并腾出充足的空间让幼儿去习得规范,最终适应班级精细化管理,鼓励幼儿在自主、快乐的学习空间中和谐成长,凸显对幼儿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2]
健康生活属于幼儿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范畴,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幼儿自主独立的能力,让幼儿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而教师对幼儿园班级的健康生活精细化管理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幼儿园班级管理一般针对3—4岁的幼儿展开,该年龄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易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但他们也非常容易沾染坏习惯。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为幼儿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内容,实现管理精细化。例如,幼儿进入小班阶段,应该为他们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活动,除提升班级管理人文性外,也要优化幼儿的健康生活管理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为幼儿规划过于细致的生活常规管理内容,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来制订相对合理的管理内容。另外,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仅仅能维持3—4分钟,因此在班级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时间的合理分配。目前,许多幼儿园开始采用微课教学、微课生活来管理班级,并获得不错的管理效果,对促进幼儿健康生活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为了保证幼儿班级管理满足健康生活要求,还要在常规集体活动之外设置一些过渡环节来保证幼儿在班级中的每一分钟都是充实的。在幼儿盥洗时、就餐前和午睡前,都应根据他们喜爱的游戏形式开展过渡性活动,充分利用这些零散时间。比如,幼儿在盥洗时可能会存在玩水、动作慢等不良行为,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闻香香小手”游戏,通过游戏来鼓励幼儿提高洗漱效率,在保证洗漱质量的同时也缩短幼儿在盥洗室逗留的时间。重要的是,教师要检查幼儿的洗手顺序和质量,通过洗手后的师生交流互动来增进双方感情,融入更多的反复提醒训练内容来缩短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进而从侧面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核心素养,也使幼儿班级管理活动安排更有活力。又如,在餐前十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这样,既可以促进幼儿的食欲,又能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
在幼儿园班级实施基于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精细化常规管理手段,是为了在早期为幼儿打好健康生活思想与行为基础,引导幼儿实现自我管理。考虑到幼儿爱模仿、好奇心强且容易受新事物影响的基本特征,在班级管理优化方面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手段,以下简单列举三种常用的管理手段。
第一种是文学作品引导法。文学作品最好以童话故事为主,而且要做到常听常新。教师在编排故事的过程中,应该同时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与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并要求他们通过故事来反思自身行为,改掉过去在学习、生活与游戏中可能存在的不良习惯。
第二种是儿歌形式。儿歌短小精悍,对幼儿园班级生活管理而言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便于幼儿识别记忆,而且能让幼儿摆脱传统机械化的学习规制。教师可以将更多生活化的内容编进儿歌中,让幼儿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体验到健康生活的各种好处,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幼儿识别、理解某些常规化知识和内容,使幼儿养成良好且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三种是游戏形式。教师要倡导幼儿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帮助幼儿摆脱枯燥的班级学习生活管理的束缚,将游戏因素充分融入班级管理过程中。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可以模仿小兔子站队,在游戏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促成纪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参与游戏、参与学习的主动意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幼儿园学习、生活环境。在整个游戏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允许幼儿有选择地自由参与,总体来讲,就是要让幼儿能够自然接受来自教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并满足健康生活的要求。[3]
种种实践操作证明,当前围绕幼儿核心素养所开展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也应该结合一定的教育经验与生活经验将班级管理过程精细化、规范化,为幼儿园班级和谐有序建设打下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