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2020-03-04 00:54:46徐兴林王燕湟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徐兴林,王燕湟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一、引言

《三字经》成书于宋末元初,是我国古代幼儿启蒙读本,蕴含着幼教思想、人生哲理、伦理道德等。《三字经》里蕴含的思想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当今中国幼儿思想道德教育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今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有些人崇尚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的不良现象。有些人在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价值观也发生了偏差,这对当下幼儿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充分挖掘和发挥《三字经》蕴含的教育思想价值,合理运用《三字经》里的幼儿教育思想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调研了三所民办幼儿园,考察这些幼儿园运用《三字经》开展幼儿教育的效果,以探究蕴含在《三字经》中的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三字经》中蕴含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重视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人格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主流的幼儿启蒙读本,用较多的篇幅引导幼儿学习儒家的处世之道。《三字经》强调从小熏陶道德修养,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1]。《三字经》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范畴的价值观,以及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身体力行的人生观。《三字经》中倡导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大富大贵,而是激励人们注重道德修养,能够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三字经》虽然是一部儿童启蒙读本,但它不仅在道德教育方面影响了幼儿,还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

(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三字经》是一部启蒙教育读物,它不仅探讨人性本质,还引用孟子的性善论告诉幼儿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三字经》在关于人的道德品质培养方面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中的教育思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指教育者传授的方法,第二层面指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三字经》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论述,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三字经》用三个打比方来阐明学习的重要性。[2]一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把人学习的过程比作玉石雕琢的过程,详细说明了人在经历了各种苦难,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后,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二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用狗和鸡依照各自的天性拥有各尽其责的本事的示例表明人不学习的话,和动物比起来,人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人。三是“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用蚕和蜂的本领、天性作为示例,试图说明作为高级动物的人,需要在不断努力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三字经》中有“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的论述,其中的“四民”指的是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四民”教育对国家发展缺一不可。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多种新型的职业,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四民”。在当代社会,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对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就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成人要让幼儿明白,各行各业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进而引导幼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各行各业的人。

(四)重视礼仪孝悌的教育思想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有人将中国的文化称之为“孝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喧闹、嘈杂的生活中,容易疏忽真挚、无私、难以割舍的亲情。因此,唤起人们对亲情的重视,不仅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回归。[3]如果幼儿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爱兄弟姐妹,那么家庭就会其乐融融。如今,教育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让”也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家长的溺爱,少数儿童存在“唯我独尊”的心理,不懂得礼让,缺乏合作意识,很难和其他人友好相处。因此,幼儿园要加强培养儿童“明孝悌、知礼仪”的美德。

(五)倡导仁爱的交往之道

儒家倡导“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首孝悌”是“仁之本也”,在此基础上,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达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的境界。《三字经》中“讲仁爱”的德育思想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如“首孝悌,仁之本”“仁之义,在爱人”都指出用平等、博爱的方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字经》倡导人们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仁者”,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亲仁”是交往之道。

三、幼儿学习《三字经》的教育价值

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需要发扬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要合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首孝悌,次见闻”等思想能帮助儿童知古察今、明辨是非。

(一)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字经》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教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善良的本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可教育儿童进行善和恶的区别,让儿童懂得分辨是非对错。“苟不教,性乃迁”让儿童明白教化和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儿童要从小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明事理,懂礼貌。

(二)有利于塑造幼儿正确的三观

《三字经》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友爱兄长的仁爱思想,教育儿童懂得君子的品德如大地一样厚重结实。《三字经》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当今,人们面临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生存危机等前所未有的困境,“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帮助儿童挣脱世俗功利的束缚,实现自我解放,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善良、仁爱的思想

道德是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古代的传统道德教育主要让幼儿学习人们交往时的各种社交礼仪,如温、良、恭、俭、让等。幼儿通过学习《三字经》,可以明白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光荣的。在情感上,让儿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激,理解、体贴、关心父母;在行为上,让儿童为父母分担家务,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尊敬别人的父母。

(四)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榜样的道德认同

幼儿的求知欲强,并且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同伴、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幼儿并被幼儿模仿。《三字经》中有些故事值得学习。如编蒲抄书的路温舒,想尽办法把字抄在蒲草上读;削竹抄书的公孙弘,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把书刻在竹片上学习;在艰苦的条件下,车胤往纱袋里放把萤火虫,当照明灯来学习,孙康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勤奋好学的事迹,引导幼儿学习古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求学精神。[4]如今的学习条件优越,不需要幼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学习,但教师也要引导幼儿学习古人对知识的渴求精神。

四、践行《三字经》中幼儿教育思想的路径

(一)家庭教育——提高礼仪孝悌的德育标准

《三字经》中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旨在阐明生命个体自诞生之初,其天性都是善良的。然而,由于后天因素的影响,人渐渐偏离了善端,形成了善恶好坏的差异。这一论点既传承了儒学思想中的性善论,又肯定了后天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提醒人们尤其要注意儿童成长早期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中,家庭道德教育感化的启蒙必不可少。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幼儿人生的首任导师,人生的第一堂课就发生在家庭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早期性、先入性和习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价值观倾向。家长不能只考虑满足儿童物质方面的需求,也要重视儿童的德行涵养与习惯养成,努力为儿童创设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家长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家庭教育,而且要不断培育幼儿向善的性情,让幼儿懂得“幼而学,壮而行”的道理,让幼儿明白在幼年时就应该勤奋上进,刻苦学习,并懂得做人的道理。[5]幼儿的可塑性及模仿能力极强,其价值观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汲取《三字经》中的有益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从幼儿的家庭教育着手。

(二)幼儿园教育——明志、守信的人格操守

当前,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倾向,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鉴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成人要从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学习需要出发,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性质、任务和目标,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要把《三字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加工、编排,对幼儿开展内涵丰富的游戏,增强保教实效。要挖掘《三字经》中有益的德育元素,有针对性地在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教学中培养幼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遵循。

(三)社会教育——仁爱、正义的处世之道

《三字经》中的“讲仁爱”篇章重点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之道,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具体体现。《三字经》中“讲仁爱”的德育思想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如其中的“首孝悌,仁之本”“仁之义,在爱人”都指出了用平等、博爱的方式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三字经》重点阐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以达到“仁爱”的目的。只有做到了“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是一个人判断事物时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式。我们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势、政策、教育宣传中,重视社会人文环境对儿童的熏陶作用;可以把《三字经》中的故事拍成动画片,发挥动画片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让动画片成为儿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功能,以《三字经》等典籍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创新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新民俗,为幼儿教育创设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