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瑞云
(晋江市池店镇桥南中心幼儿园,福建晋江,362212)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户外活动在给予幼儿愉悦体验的同时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动作、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的发展”[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2]然而,在保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幼儿园还要注意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从量和质两方面保障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为了给幼儿提供丰富而有序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锻炼的强度、器械与场地的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区域,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运动区域,突出活动的有效性。由于户外体育活动种类多样,有活动量大的,也有活动量小的,有粗大动作的练习,也有精细动作的练习,而且户外体育活动对场地和器械装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幼儿园需要创设多元化的活动区域,要有车类区、球类区、沙水区、自主建构运动区、情境式运动区、综合式运动器械区六大区域,以此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运动需求的幼儿提供可自主选择的运动器械、玩伴和游戏方式,促进幼儿进行创造性运动和合作式运动。
例如,桥南中心幼儿园将户外大型滑梯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创设了情境式运动区“水果乐园”,其具有丰富的故事意境和趣味性。在“水果乐园”中,幼儿不再简单地重复做某一个动作,而是自主地融入教师创设的故事情节或情境运动中,以“走、跳、跑、钻、爬、跨、平衡、攀登”等粗大动作练习为主要内容,配以“摘水果”“运水果”“卖水果”的故事情境式游戏,进行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练习。桥南中心幼儿园还设置了综合运动区,教师投入飞镖、钻圈、九宫格、沙包、高跷、布袋、布制小飞碟等材料,引导幼儿练习投掷、走跑、跳跃、钻爬、平衡等多种技能。幼儿在区域材料的引导下逐渐投入游戏中,身体得到了锻炼,达到了户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户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多,对器械的要求不一,为了顺利开展丰富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材料种类要多样化。“多样化的区域设置和丰富的活动器械为幼儿肢体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之撑,最大化地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4]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不同种类、数量充足、能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材料。
例如:平衡区可以投放平衡木、平衡板、高跷、过河石、梅花桩、积木砖等,这些材料都是练习平衡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球类区可以提供皮球、篮球、足球、自制的报纸球、羊角球、粒粒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不同的玩球方法;自主建构运动区可以提供木板、轮胎、油桶、奶粉罐、可乐瓶、鞋盒、纸箱、竹梯等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练习。丰富的体育活动材料能提高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保证幼儿体育活动的持久性,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体育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根据幼儿在运动能力和认知经验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有效地促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幼儿体育材料的层次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根据同年龄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材料提供需注意层次性。例如,在指导小班幼儿练习平衡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高度、宽度的平衡木,给不同水平的幼儿行走。能力低的幼儿可以选择低和宽的平衡木,能力高的幼儿可以选择高和细的平衡木,这样可以保证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完成练习。二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如玩“喜羊羊”打“大灰狼”的游戏,向不同年龄的幼儿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大小、高低与距离大小的区别。小班幼儿的“大灰狼”可以做得大些,放得近些,挂得些低,保证幼儿打得到,中、大班的材料可以做得小些,放得远些,挂得高些,加大难度,提升中、大班幼儿的投掷能力。在这一游戏中,投掷的纸球可以在大小与重量方面有所差别,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纸球进行投掷。可见,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兼顾每个幼儿的体育活动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材料,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随着幼儿的成长、体验的增加以及幼儿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幼儿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是不断变化的。幼儿对新颖、好玩、可变的体育玩具比较感兴趣,形式单一、玩法单一的体育材料对于幼儿来说缺少趣味性,不能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喜欢变花样玩耍的心理。因此,户外体育活动材料不能一成不变,教师不仅要投放可变性与可操作性的材料,还要注意更新材料,做到一物多用。教师应根据材料的特性,创设能够吸引幼儿的活动场景,突出活动的主题与目的,带动幼儿融入活动情境,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从而达到让幼儿健康发展的体育目标。[5]
例如,常见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轮胎,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引导幼儿学习“一物多玩、变形重组”。一个轮胎可以练习跳、滚、跨等动作,多个轮胎组合可以玩出更多花样:把轮胎堆成山,可练习攀爬动作;把轮胎排成一排,可练习平衡;把轮胎分散放在地上,可练习“S”形跑;把轮胎立在地上,可以练习钻山洞。如果在轮胎活动中加入竹梯、木板等辅助物,玩法会更多,幼儿的兴致会更高。由此可见,体育材料的多变性需要教师动脑筋开发与设计,开发旧材料的新玩法,在旧材料中加入新材料,变换玩法。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让材料变得灵活的方式。实践证明,幼儿更喜欢多变的体育材料。具有多变性的材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还可以启发幼儿自己设计更多的体育活动玩法,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开放式的户外活动是指打破班级限制,幼儿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自主、自愿、自由选取各种运动器材和游戏材料所开展的户外分区域活动。[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2]因此,幼儿园开展开放式户外体育活动要以幼儿的自由选择为宗旨,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多的运动器械让幼儿自主选择。学前期是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类型合理配置训练各类动作能力的相应设施与器材。[1]
例如,如果幼儿爱玩车,教师可以提供单人车、双人车、三轮车、滑板车、摇摇车等器材,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进行练习。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幼儿可以一个人骑也可以双人骑,可以用脚踩、用手推、用脚滑。这样,幼儿在自主选择器械的基础上不仅参与活动的兴趣更浓,而且有很强的自主性。每个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训练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运动器械,可以自由结伴,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交流和分享,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幼儿天生好奇心强,他们对器械的玩法也有探究的愿望。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运动器械的玩法,提高运动器械的使用率和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可以“在尝试用不同材料击中目标的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自信、勇于探究的品质和习惯”[6]。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幼儿探索玩法,当幼儿没有新的想法时,可以给幼儿提示或指导,一步步引导幼儿创新思维,提高活动的创造性。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启发式的语言,给幼儿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运用有效策略解决运动中的困难,教师及时反馈和给予帮助。[7]
例如,幼儿在户外玩呼啦圈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摆脱单一的转圈玩法,自由探索更多的玩法。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幼儿探索出很多种呼啦圈的玩法:把呼啦圈平放在地上,可以玩单脚跳、双脚跳、侧身跳;把呼啦圈竖起来,可以当山洞钻;把呼啦圈放在手上,可以让它转起来,也可以当飞镖投掷;多人玩时可以将呼啦圈套在身上开火车;还可以把呼啦圈放在地上拼图,拼出花、正方形、长方形、房子等,进行花样跳;把呼啦圈用绳子挂起来,可以玩投掷游戏。这样,幼儿将看似简单的呼啦圈变成了有趣的玩具,他们被每一种玩法吸引,不断尝试新的玩法,乐于投入呼啦圈的探索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进行了思维创新。实践证明,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幼儿在与材料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经验和发展,体验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增强自信,有效发展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活动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3]随着幼儿探索的深入,单个区域的活动会缺乏吸引力,趣味性也会降低。为此,教师需要组合不同的区域游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中。有没有趣味性是影响体育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趣味性也是选择游戏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形式多样的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8]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较大,运动区域较多,每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尊重幼儿的意愿,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允许幼儿将不同的运动区域组合在一起,这样运动内容就会更有连续性和情境性,而且更丰富,幼儿也可以获得更多自主游戏和锻炼的机会。
例如,大班幼儿在玩“炸碉堡”的游戏时,他们自己商量要把平衡区、攀爬区、投掷区三个区域进行组合,作为战地,自己制订游戏规则。每个幼儿手里拿着沙包,从平衡区出发,跨过平衡木,翻过攀爬网,越过轮胎障碍物,经过小木屋,到达投掷区。沙上插着用卡片做的碉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远近碉堡,碉堡被沙包射倒为胜。由此可见,幼儿自由组合不同的游戏区,不仅能够扩大玩耍的区域面积,而且能够在自由穿越不同区域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游戏体验,感受到更多的游戏趣味性。同时,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活动,幼儿也可以得到更强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