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理念下亲子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2020-03-04 00:54:46黄阿香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黄阿香

(泉州市刺桐幼儿园,福建泉州,362000)

我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幼儿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参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相互支持与协作。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和家长是幼儿游戏的提供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让民间游戏以亲子活动的形式走进幼儿的生活,可以拓展民间游戏的内涵,加深亲子感情,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一、家园共育理念下开展亲子民间游戏的意义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幼儿的教育。陈鹤琴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幼儿教师既要懂得如何向幼儿传授“本领”,又要学会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幼儿,懂得家庭教育的指导要点。刺桐幼儿园地处闽南文化发源地——泉州,这里蕴藏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间游戏。幼儿园可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价值,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渗透到亲子游戏中,以进一步凸显家园共育的意义。

(一)增进家园互动

亲子游戏是增进家园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长开放日、家庭假日小组、家园同乐等家园活动中,亲子民间游戏因其具有规则性、趣味性、娱乐性、游戏性、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等特点,更容易吸引家长参与。开展亲子民间游戏不是简单的怀旧活动,在玩游戏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家长重拾那些自然和文化赋予的童年乐趣。家长参与亲子民间游戏的状态是轻松、自然的,这样的家园互动才愉快、自在。

(二)促进情感的融合

民间游戏是民众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民俗特质的文化表现形式。[2]在开展亲子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会将这些民间游戏的来历和玩法告诉幼儿,也会把相关的游戏经验传授给幼儿。因此,有趣好玩的民间游戏会让亲子的感情升温,让亲子关系更亲密,促进亲子情感的融合。

(三)推动文化继承

民间游戏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之一,因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自古以来便深受大众喜爱。民间游戏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人,特别是通过游戏者来实现的。[3]亲子民间游戏不仅可以丰富亲子活动形式,还可以让民间游戏这一宝贵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家园共育理念下亲子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家长助力民间游戏资源开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现代社会,家长愈发重视为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祥和愉悦的家庭文化生活氛围,如读书看报、听歌看戏、走亲访友,这些都构成了丰富的家庭文化生活。幼儿园若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与家长达成共识,一起梳理、盘活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那么便可获得较好的家园共育效果。

首先,家园联动,构建民间游戏资源库。民间游戏发源于民间,散见于民间,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其童年游戏经历不同,因此,家长童年时玩过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园可发放问卷,寻找家庭成员中父辈、祖辈以及亲戚友人中的民间游戏高手,了解和整理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或了解的儿童游戏,进而建立民间游戏资源库。其次,幼儿园可以联合社区和专业人士,实现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重现。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社区热心人士和民间艺人入园当老师,面向年轻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普及和推广经典的、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间游戏,引导教师多了解、多学习民间游戏的玩法,从而让静态的民间游戏资源成为动态的课程资源。

(二)拓宽渠道,吸引家长参与亲子民间游戏活动

在家园共育理念下,家长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很多家长片面地把早期教育视为早期智力开发,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尤其是亲子民间游戏活动,进一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亲子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品德、行为和性格。

1.集体式亲子民间游戏大比拼

集体式亲子民间游戏是幼儿园围绕民间游戏内容而设计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活动由教师负责组织和实施,需要家长与幼儿一起努力、一起协作才能完成,注重亲子的参与性和合作性。例如,“抬轿子”游戏。两名家长(父母)双手交叉互握,搭成轿子,幼儿双腿套进轿子里并坐好,双手绕住大人的脖子,盖上头盖或红官帽,从起点线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冲向终点。教师可以把游戏设计为多组多人参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竞赛。第一组家庭返回起点,下一组家庭抬轿子出发,直到本队所有家庭都结束游戏。集体式亲子民间游戏大比拼可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家庭的默契,也考验小组的合作性。开展游戏时,各组参赛家庭团结紧张、活泼有爱,助威的家庭群情激昂、笑声不断。实践证明,集体式亲子民间游戏大比拼活动深受家长和幼儿的欢迎,家庭的亲情、班级的凝聚力在亲子民间游戏中得以增强。

2.家庭式亲子民间游戏乐分享

家庭式亲子民间游戏是长辈与幼儿之间进行的民间游戏,这种游戏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只要家长想和幼儿玩,游戏就可以开始。家庭式亲子民间游戏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适合在家中开展。例如,民间游戏“挑小棒”。这一游戏材料简单(几根小棒),玩法简单(一根根挑起来),场地简化(桌上、地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挑小棒”游戏可以让幼儿的耐心、观察能力和空间判断能力得到锻炼。又如民间游戏“拉大锯”。家长与幼儿席地而坐,双手对拉,配着童谣一前一后拉动,有趣好玩。“拉大锯”游戏可以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得到发展。民间游戏开展的随机性使亲子游戏不受时间、空间、材料和组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很多民间游戏具有随意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只要时间允许,幼儿愿意,家长陪伴,就可以玩亲子民间游戏。

3.小组式亲子民间游戏促进幼儿成长

小组式亲子民间游戏是指由家长发起、策划和组织,家庭利用节假日,相约到户外,大人陪同幼儿玩耍的民间游戏。小组式亲子民间游戏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同个班级的家长以家庭聚合的形式开展。小组的数量、参与的人数以及游戏的内容都是灵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家长和幼儿是自由的参与者。在亲子民间游戏中,家长还可以是观察者、支持者,可以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文化教育、体能训练,培养幼儿团队合作、安全自护等多方面的能力。如,“老鹰抓小鸡”游戏,一开始可以由两名家长参与游戏,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在游戏中,鸡妈妈张开双臂,带领“小鸡们”左右跑动,想尽办法保护身后的“小鸡”。熟悉游戏后,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角色,幼儿也可以当鸡妈妈,家长当小鸡,互换角色后,幼儿会更有责任意识,会想办法克服困难,探索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身后的“小鸡”。小组式亲子民间游戏让家长和幼儿开心做游戏,游戏小组就像好朋友聚会,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结下深厚的友谊。在游戏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会得到提高,家庭的亲子关系也能得到改善。

三、家园共育理念下开展亲子民间游戏应注意的事项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教育场所,教师和家长是直接的施教者。在开展亲子民间游戏时,家园双方要坚持一惯性、一致性原则,让亲子游戏在家庭中常态化、游戏化和持续化,二者紧密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在家庭中得到巩固,也让幼儿在家庭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得到运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开展亲子民间游戏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游戏的适宜性和时代性。

(一)要注意适宜性

游戏组织者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游戏的难度,以适合幼儿,确保安全。教师要注重家长的参与,在亲子活动开展时间、组织形式、玩法设计等方面尊重家长。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走进幼儿园,成为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进而推动家园合作,形成共商、共享、共赢的家园共育氛围。

(二)要体现时代性

游戏组织者要考虑民间游戏的时代性,对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进行改编,赋予游戏新的内涵。游戏组织者要让亲子民间游戏充分体现游戏精神,让幼儿在安全、轻松、自主的亲子民间游戏中获得自由、愉悦的体验,给幼儿以快乐和满足感,给家长以快乐和幸福感,使民间游戏在亲子活动中发挥正向价值引导作用。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全心全意携手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亲子游戏,积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有效促进家园共育,让幼儿在趣味盎然的民间亲子游戏中积极探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