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内涵、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2020-03-04 00:54:46尹晓翠王冬岩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尹晓翠,王 洪,王冬岩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质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1]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对人的成长起奠基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不仅要达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的要求,而且要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高低决定了培育幼儿科学素养的限度,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一、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个性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人经过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的品质。[2]“科学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柯南特(James B Conant)于1952年提出,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Paul Dehart Hurd)从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两个视域赋予其内涵,为之后科学素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3]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科学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健智从三维目标角度论述了学前教育科学素养的内涵。[4]陈建、戴建新指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意识构成。[5]赵运兵将科学素养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等。[6]在新课改持续推进以及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育教学是大势所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发展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它是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功应对真实教育情境所呈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构成。

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在梳理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笔者编制调查问卷,对C市的幼儿教师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学知识储备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幼儿教师不能准确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对某些科学知识存在错误认知,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有关物理、生物的知识,对其认知的错误率较高,如对“父亲基因决定孩子性别吗”这个题目的回答,错误率达70%。究其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多是文科出身,科学知识欠缺。他们在大学主要学习教育学和教法课等教育类课程,以及声乐、舞蹈和手工技能等课程,大学关于科学教育类的课程设置不足。二是幼儿教师缺乏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他们多认为幼儿学习的知识较简单,不需要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活动。三是幼儿教师多为女性,入职几年后,结婚生子,每天工作后还要照顾家庭,精力和时间有限。

(二)科学方法运用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有些教师对科学方法不够了解,对专业的科学方法运用不足。例如,“以下四种教学活动,最适合用实验法的是”,该题有40%的幼儿教师答错。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方法,多让幼儿按照教师指令进行操作,只是形式上进行科学探究,这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究其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对科学方法认识不足,且由于自身对科学知识理解不透彻,面对幼儿的疑问,不能很好地解答,多是照本宣科。二是幼儿园不够重视科学探究活动,虽然教学计划每周都会安排科学活动,但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要求不详细,缺乏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导致幼儿教师无法认真做好每次科学活动工作。

(三)科学态度不够积极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相信科学、崇尚真理,不盲目相信权威,愿意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并不断更新自己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工作2—4年的幼儿教师其科学素养得分比较高,在第5—9年进入低谷期。由访谈可知,幼儿教师认为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逐渐失去了工作的兴趣,并且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对未来感到迷茫。究其原因,一是幼儿教师每天工作内容重复,而且工作时间长。照顾幼儿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工作辛苦,薪资却达不到预期,出现职业倦怠感。二是幼儿园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不足,只有30%的幼儿教师参与过园内有关科学教育方面的研讨会、交流会。此外,幼儿园关于科学方面的培训内容单一、频次较少,且培训内容多是理论知识,幼儿教师只是记录有关学习科学知识操作方法和流程,并没有实践操作,这不利于幼儿教师对科学知识的内化,不利于教师科学态度的树立。

三、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夯实师范教育,增加科学知识储备

《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师范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育一批爱教育、擅保教的幼儿园教师。[1]首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重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系统化的科学课程,让师范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其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师范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增加科学知识;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让师范生参与幼儿园科学活动,鼓励师范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提升科学素养。最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组织师范生参与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代训,通过给予奖励和树立榜样等方式,激发师范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驱力,增加师范生的科学知识储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丰富活动方式,灵活运用科学方法

多样化的活动能有效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通过丰富幼儿教师的科学活动方式,促进幼儿教师转变教学方法,能促进幼儿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一方面,幼儿园应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法、活动演示法和小组游戏法等开展教学。在科学活动的设计和选择方面,教师应注意回归日常生活,注重生成体验。[7]例如,教师可以先启发幼儿,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当幼儿操作方法不正确时,给予科学的示范。幼儿园领导可听课、看课,及时了解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具体情况,记录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举行研讨交流会,改变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师转变为幼儿成长的促进者和服务者。另一方面,幼儿园可定期组织科学教学比赛,有条件的幼儿园可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幼儿教师不仅能提升教学技能,而且能提升职业成就感,规避职业倦怠。

(三)关注专业发展,树立积极的科学态度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教师也不例外。一方面,幼儿教师应树立专业发展理念,增强责任意识,意识到每一个幼儿都是家庭的希望,幼儿启蒙教育的好坏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幼儿教师应不断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兼顾工作与生活,树立积极的科学态度,加强学习。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去图书馆、科技馆学习参观,积累理论知识,开阔科学视野。幼儿教师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请教,学习科学方法,以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职后教育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注重职后培训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并且让幼儿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培训,并有机会感受和表达,以获得真实的体验。[8]幼儿园还要给幼儿教师提供参与科学知识学习活动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其不断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培训内容应贴近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幼儿教师也应注重培训后的总结、反思和实践。只要幼儿教师关注个人专业发展,增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就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