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梅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容易给幼儿心理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形成反社会人格。幼儿的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度过,在幼儿园,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同伴,同伴交往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对同伴关系进行分析。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中提出的。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1]。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环境有四大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2]
微观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1]。在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家长、幼儿教师、同伴)都属于微观系统内的人。中间系统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对儿童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同伴之间的关系;对成人来说,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等)”[1]。对幼儿来说,中间系统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这些会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外系统不会直接参与人的生活,但却有间接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父母的学历、职业、工作单位虽然不会直接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但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等影响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认识和干预。大系统主要是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信念、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等对人的影响。
从微观系统分析,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包括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1.亲子依恋关系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同伴关系属于社会领域的范畴。社会领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3]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以最直接最隐秘的方式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消极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幼儿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传统上, 亲子关系, 特别是母亲与儿童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与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4]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5]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能够与其他学龄前儿童建立更和谐更有支持性的友谊(Park和Waters,1989);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6]
总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及对他人的认知,影响孩子与同伴相处时的技能以及相处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同伴关系。
2.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有影响。研究表明,幼儿与同伴相处时出现高度攻击性、没有调节好的行为,这与父母的拒绝、独断、不一致的行为准则、自由放任、溺爱、纵容、缺乏管教相关。受欢迎的幼儿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情感导向,他们更加关爱幼儿,经常运用说理和解释鼓励幼儿服从(Hart等,1990;MacDonald和Parke,1984;Putallaz,1987)。[6]
3.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父母对同伴关系的干预主要表现在:父母主动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父母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有效策略。注重幼儿同伴关系的父母会有意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邀请小朋友来家做客,为幼儿提供一个同伴交往的良好环境,告诉幼儿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和同伴分享。在游戏过程中,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小伙伴不开心的原因,培养幼儿的观察、移情、分享能力。
从中间系统看,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家庭居住环境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家庭功能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1.家庭结构
常见的家庭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两代人家庭,即父母和子女组织的家庭;另一种为三代(四代)人家庭,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这两种结构的家庭都会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与第一种家庭相比,第二种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幼儿在和不同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协商、合作、冲突、寻找解决冲突的办法,可能会习得更多的交往技能和人际交往的信心。研究表明: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兄弟姐妹能够为彼此提供日常练习社会互动的机会,[6]尽管这种交往不一定是积极的,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进而影响同伴关系。
2.家庭居住环境
家庭居住环境会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在大杂院式的环境中,幼儿可以在院子里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与游戏,在交往与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助于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当前,大多家庭居住在单元楼中,独门独户,幼儿游戏的空间大大缩小,幼儿同伴游戏的场地减小,无形中减少了幼儿的同伴交往。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除了父母陪伴孩子游戏外,很多时候孩子独自游戏比较多。总之,居住环境也间接地对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3.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越好,同伴接纳性越高。[7]在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阳光、健康、乐观、充满爱、容易接纳别人、有安全感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更愿意相信别人,愿意给予别人关心,会更自信,容易得到同伴的认同。研究表明:在儿童同伴关系的自我评价中,完整家庭儿童明显高于离异家庭儿童,且父母离异对子女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随着时间流逝不仅不会减弱或消失,还会引起更严重的交往困难。[7]
在幼儿教育中,外系统不会直接参与人的生活,会通过父母的素养、父母的学历、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工作单位间接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第一,父母的素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从布迪厄文化资本角度分析,素养属于身体文化资本的范畴,个体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如体态、姿态、举止、仪表、交往行为、操作技能等形式的表现。[8]具有较好身体文化资本的父母,具有文化知识、技能和修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礼貌,有优雅的姿态、体态,仪容仪表得体,幼儿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些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二,父母的学历、工作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仍然与在家里为孩子提供的认知刺激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母亲为孩子提供的语言刺激根据她们的教育和职业的不同而有差异。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能运用更多的语言强化,如询问,榜样策略。[6]
大系统主要是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信念、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等对人的影响。主要从家长的育儿观念、价值观以及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有必要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和交往技巧;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同伴交往主要是由幼儿的个性特征、同伴交往的体验决定的。不同的育儿观念会让家长做出不同的决定,进而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家长对同伴关系的信念还体现在同伴交往失败的归因方面。社交上对同伴关系比较机敏的儿童的父母常将儿童社交上的失策归因于暂时的、可确定的因素(例如:他很疲倦、我们让他们玩得太久了、小组成员太多了)(Goodnow等,1985)。社交上对同伴关系持消极态度且社交不良的儿童的父母则会将社会能力的缺乏看成更内在的性质(如攻击性的孩子天生如此),不重视社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教孩子社会性技能是学校或者其他受过这方面专业训练的人的工作(Rubin等,1989)[6]。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同伴失策归因会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把同伴交往失策归因为内在特质的父母,在幼儿同伴关系出现危机时,可能会做出惩罚性举动,助长幼儿的攻击性和愤怒行为,从而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同伴提名法测查结果显示,在一些文化中,共同的话题会决定谁会而谁不会被邀请来参加生日宴会,谁会而谁不会被邀请来一起参加游戏,谁能而谁不能成为“我今天的朋友”。[6]从幼儿园长期观察显示,当前的文化更鼓励幼儿喜欢集体中的所有小朋友,乐意与同伴游戏,喜欢参加集体生活。
有礼貌地玩耍,与其他孩子交朋友,做其他孩子的好朋友,对年幼儿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家庭、同伴、幼儿自身的气质等会直接或间接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共同生活、游戏,是孩子最容易模仿学习的对象,以最隐秘最直接的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而同伴关系则对幼儿评价自我价值、能力、能否用愉悦或敌对态度看待世界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