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亲子游戏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2020-03-04 00:54:46黄海燕姚力荣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黄海燕,吴 严,姚力荣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幼儿园,广西南宁,530023)

亲子游戏是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一种独特方式。[1]学前儿童在亲子游戏中习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有利于他们以后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育儿观念与时俱进,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对亲子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他们会主动了解、实施亲子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亲子游戏已成为一种时尚。[2]然而,仍有很多家长没有全面认识亲子游戏的价值,如在做游戏时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游戏的情感教育功能。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明确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学前儿童年龄、家庭结构、家庭条件、游戏准备、游戏体验等是影响学前儿童亲子游戏实施的主要因素。对亲子游戏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能促进家长主动了解和重视亲子游戏,从而提升亲子游戏实施的效果。本研究为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游戏提供有效的对策,对亲子游戏的开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为更深入研究、分析问题,把观察法和访谈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问卷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放,填写对象为来自全国各地自愿参与的、家有7岁以内儿童的家长。收到有效问卷共384份。

二、学前儿童亲子游戏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一)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是亲子游戏实施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以母亲为主、父亲为辅或以母亲为主、代际分担为辅的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是我国当代社会家庭中主要的育儿方式。[3]在以母亲为主、父亲为辅的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中,母亲照顾学前儿童的时间多,是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的主角,承担照顾学前儿童的生活和组织实施亲子游戏的责任。在这种模式中,母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母亲需要工作,陪伴学前儿童的时间势必减少。从调查结果看,当回答“您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时,69.01%的家长回答是“母亲”;当回答“您一般用什么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时,64.32%的母亲回答“只有假日、周末或者下班时间”。因此,在以母亲为主、父亲为辅的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中,母亲为游戏准备的时间和与学前儿童一起做游戏的时间并不多,亲子游戏的质量也会因时间限制受到影响。在以母亲为主、父亲为辅的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中,父亲作为配角,照顾学前儿童的时间更少。研究组访谈了10个不同家庭的儿童,从访谈结果看,父亲陪伴学前儿童的时间极少且不规律,很难承担开展亲子游戏的主要责任。在以母亲为主、代际分担的学前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中,代际分担的责任逻辑主要是基于道德情感和代际互惠。[3]祖辈对学前儿童的照顾基本上是生活方面的照顾,无法实施启蒙教育和游戏。

(二)年龄是学前儿童参与亲子游戏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先,年龄决定着儿童的认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年龄较大的儿童其认知能力发展较好,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具有识别他人需求的能力基础,同时也具备对他人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基础。这是儿童主动参与亲子游戏的基础。其次,年龄影响儿童参与亲子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年龄偏小的儿童参与亲子游戏的主动性比年龄偏大的儿童低。研究组特别访谈了10个其孩子年龄在0—3岁的家长,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办法理解游戏规则和要求,组织和实施游戏有难度。孩子年龄在3—6岁的家长认为,3—6岁儿童较容易理解游戏规则,并能在游戏中积极与他人互动。

(三)家庭结构影响亲子游戏实施的氛围

家庭结构对亲子游戏氛围的营造有影响,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孩子一起居住的家庭)中人员较单一,父母亲观念相对统一,组织实施游戏时较容易达成一致,因此,核心家庭中亲子游戏的氛围更浓厚。主干家庭(祖父母、父母、儿童一起居住的家庭)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生活习惯差异,这些差异所产生的矛盾会影响亲子游戏组织实施的氛围,降低儿童做游戏的积极性。单亲家庭中因为父亲和母亲不生活在一起,所以父亲或母亲一方营造游戏氛围比较困难。研究组选取了共10个主干家庭或单亲家庭进行访谈,问“您认为与祖辈居住是否影响亲子游戏的实施,有哪些影响”时,80%的家长认为,儿童在做游戏时会因为祖父母分心或者祖父母无法放松而不能投入游戏。

(四)家庭条件是亲子游戏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条件对学前儿童亲子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条件影响家长组织实施游戏的时间、精力投入。家庭经济条件优渥,家长可能具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邓恩和伍丁研究发现,中产家庭的父母比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参与更多的儿童游戏。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家长忙于生计,无法为亲子游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4]二是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其对亲子游戏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对亲子游戏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对游戏的功能及意义了解不够,运用游戏方法及游戏策略不够准确,开展游戏的频率较低等方面。

(五)游戏准备是亲子游戏实施是否顺畅的影响因素

游戏准备主要包括游戏参与者的心理准备、材料准备等,是亲子游戏实施是否顺畅的影响因素。第一,大部分家长并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组织实施游戏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学习相关资料为游戏的实施做积极的心理准备。同时,儿童的心理准备也很重要,儿童情绪不佳时,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无法体验游戏的乐趣。第二,游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对于一些运动类游戏,空间太小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对于一些戏剧类游戏,准备不充分影响游戏的效果。第三,部分游戏需要运用相关材料辅助完成,如果材料准备不充分,就会影响亲子游戏的进程。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游戏准备的重要性。当回答“您为亲子游戏做哪些准备”时,66.67%的家长回答“游戏前会了解各种类型亲子游戏的功能及意义”,59.11%的家长回答“会主动准备游戏设计及游戏实施所需材料”。

(六)游戏体验是影响学前儿童参与亲子游戏的动力因素

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特定行为倾向。特定行为倾向可以分为两类: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积极情绪导致接近倾向,消极情绪导致儿童产生逃避行为和消极的游戏体验。消极游戏体验又影响儿童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的游戏体验刺激儿童积极参与游戏并形成内在驱动力,游戏内在驱动力又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游戏。

三、学前儿童亲子游戏实施对策

(一)科学统筹,合理分配照顾儿童的时间及任务

因“影子爸爸”造成儿童“情感真空”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一些家庭中父亲的角色逐渐弱化,“父教缺失”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保证家庭中父母亲照顾儿童的责任能够落实到位,要合理分配母亲和父亲照顾儿童的时间和责任,如父母共同制订合理的照顾时间计划和游戏任务分配表。父母要严格执行计划和任务分配表中的相关任务,从而保障父母双方均衡照顾儿童的时间和实施亲子游戏的任务。对于依靠祖父母帮忙照顾儿童的家庭来说,想要保证亲子游戏的稳定性、持久性,家长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定期给予祖父母指导,使祖父母熟悉亲子游戏的规则及流程,使其能顺利组织游戏。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QQ视频、微信视频等协助祖父母组织实施亲子游戏。

(二)合理设计,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实施亲子游戏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前儿童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分层次、分阶段、学前递进式实施亲子游戏可以保障游戏开展的效果。0—3岁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家长可组织实施较为简单的游戏。3—6岁的儿童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有所发展,家长可组织实施难度较高的游戏。以拍手游戏为例,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妈妈拍手,带动1岁的孩子舞动双手;妈妈拍手,让2—3岁的孩子跟着一起拍手;妈妈发出拍手指令,让4—6岁的孩子拍手。

(三)消除矛盾,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

家庭氛围影响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核心家庭可避免家庭成员过于复杂而产生矛盾。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家庭要和睦相处,养成民主议事习惯,代际多沟通,减少误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环境。[5]同时,父母在组织实施亲子游戏时应保持高度积极性,父母的游戏积极性越高,儿童在亲子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和游戏体验越积极,儿童与父母的游戏互动也会越积极。[6]

(四)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亲子游戏育人价值

大部分家长认为,只有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才能助力儿童成长,因此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实际上,父母的陪伴才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儿童。家长要重视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在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陪儿童玩不同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精神财富。同时,家长在选择实施游戏时应先全面了解亲子游戏的功能和价值,选择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家长要特别重视亲子游戏的情感价值,激发儿童和谐、愉快、热情、接纳、真诚、共情和尊重的游戏体验,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五)做充分准备,确保亲子游戏顺利实施

国内知名学者虞永平先生谈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问题时强调,幼儿园应给予游戏相应的支持,为游戏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时间、材料等,为游戏的实施提供可能性。[7]同理,家长也应对亲子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照顾儿童的情绪,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如通过一起准备游戏来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调节儿童情绪。二是创设安全的游戏空间。选择足够大的游戏空间,与儿童做游戏时保持合理的距离,家长必须注意保护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三是合理把控游戏时间。避免游戏时间过短使孩子意犹未尽,或游戏时间过长使孩子感到疲惫。四是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材料是亲子游戏有效开展的辅助手段,家长应提前做好准备,以免材料缺失造成游戏中断等现象。

(六)游戏与生活相结合,增强学前儿童的游戏体验感

把游戏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增强儿童游戏体验感的途径之一。儿童在亲子游戏中的生活体验感越强,其越积极地参与游戏,因此,家长在实施游戏时可把游戏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创设游戏,在游戏中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让学前儿童通过游戏直接感知、体验生活,获得生活知识和经验。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增强儿童游戏体验感的第二个方法。在游戏中,家长要给予儿童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成就感,从而让儿童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