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学军(山西省晋城市第三中学 048006)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一二六六”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它是“一提升、二贯穿、六维度、六阶段”教学模式的简称。“一提升”即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贯穿”即学生的学习贯穿在做事、做人中;“六维度”即教师的项目设计包含确定核心知识、凝练驱动问题、设计高阶策略、确认认知实践、规划成果展示、跟踪全程评价六个维度;“六阶段”即学生的学习实践要经历驱动入项、自主建构、探索实践、评论修订、公开成果、反思迁移六个阶段。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从学科本质上寻找与项目化学习相关的核心概念和能力,并确认与项目适切的关键概念。教师可从教材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出发,汇聚适合的知识点,同时通读单元目标、课程标准,确认这个上位概念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确定合适的核心知识,或从课程标准、抽象的学科和跨学科概念往下寻找特定的知识内容和主题。
教师把课程目标和项目的主题相结合,寻找并确认直指项目关键概念的学科本质问题,然后创设真实情境,将本质问题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驱动问题。教师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将学科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运用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激励学生提出观点、给出证据、分析推理,主动投入项目探索,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高阶认知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创见、决策、系统分析、调研、实验等。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澄清驱动性问题和学习成果中包含的主要高阶认知策略类型,通过高阶认知带动低阶认知,实现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化。
项目化学习设计一般有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技术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调控性实践五种学习实践形态。大多数项目会至少涉及三种实践,要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具体情况确定。
学生个体、团队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设计方案,也可以是课件、课本剧、模型、艺术作品等。对于成果汇报的内容、活动的过程及资料照片等,要求学生做成演示文稿,由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合作或部分成员汇报。陈述过程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教师适时点拨、纠偏、小结,帮助学生认识项目化学习的价值意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习评价是推动项目化学习不断迭代、持续提升和深入发展的手段,要贯穿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项目学习的评价要指向学习目标,不仅要评价知识的掌握,更要评价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素养;不仅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的主要根据是学生是否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否逻辑清晰地表达见解,是否善于利用思维工具等;同时通过展示成果答辩或纸笔测试来评估学生学业质量水平达标的情况。最后把过程评价、成果展示和纸笔测试按一定比例综合起来,作为最终评价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项目概述进行全面了解,引领学生将碎片化学习转化为综合性、整体化学习;同时让学生明确最终要完成的任务,实现成果任务驱动。将本质问题放到真实情境中,转变为驱动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自由讨论,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形成的认知思维冲突作为学习实践的起点。
学生在深层学习动机的激励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要经历独立学习思考、团队合作、教师引导,在对知识概念理解、掌握、应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力和素养。这一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组建团队,确定项目方向,拟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成员之间要求在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在“设计—生疑—探索—解惑—再设计”的反复探索过程中,教师采用主动引导、深入追问、点评赏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核心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最终形成初步成果。
前三个阶段完成后,教师组织班内成果小展示,每个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等内容,其他小组针对展示内容进行问询和质疑,展示小组进行解释和答辩,记录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师对项目成果进行深入点评指导,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提升能力。教师、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依据评价量规对团队与个体表现进行评估。
在对阶段性成果整合、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学习小组举办公开成果展,邀请本校的教师、学生、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家长参加活动。展示可以选择PPT 讲解、情境表演、实验演示、调查报告、书面说明等方式,同时对项目成果进行质疑、评价。成果评价要特别注重核心知识的覆盖、关键概念的理解、学科素养的形成。
在接受教师及专业人员的总结性评价后,项目学习小组成员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同时教师拓展新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要有纸笔测试,要分层次让学生进行拓展、提升。最终的项目成果要回应驱动性问题,回应成果目标,并在全班分享类似情境中迁移的实例。
一是从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抓课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人才的第一标准是德。期望“一二六六”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对课标的挖掘、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精心设计、学习实践的认真落实,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培养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知识技能兼备的合格公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以推进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为契机,使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个性突出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新的机制、新的管理。期望通过项目化设计,使学校管理、教学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智慧型转变,为落实新课程体系、学生选课走班保驾护航。
三是以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多样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为基础,助推师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实施、信息的管理、结果的使用。社会需要各类人才,期望通过“一二六六”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学校、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更多元、更客观,使师生在更宽视野、更多宽容中教学相长、彼此成就。
四是引领项目化学习在基层学校全面落地。项目学习在中小学的运用模式为微项目(大约1 学时)+小项目(大约1 周)+中项目(2~4 周) ,具体形式表现为单元整体式教学课、理科的大概念教学、文科的整本书阅读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期望每个月可以按“N个微项目+2个小项目+1个中项目”来操作,实现在基层学校真正落地,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