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少血供肺转移低分化腺癌一例

2020-03-04 06:08王波涛陈志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化腺癌垂体瘤垂体

赵 宁,王波涛,陈志晔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海南三亚 572013

垂体转移瘤是指全身各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垂体所致的颅内恶性肿瘤。鞍区少血供转移瘤临床极为罕见,其症状与鞍区其他肿瘤相似,进展较快,影像学表现与垂体瘤较难鉴别,容易误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于2018年11月7日诊治了1 例鞍区少血供肺转移低分化腺癌,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2岁,主因间断头痛伴恶心呕吐、乏力3月余入院。患者于2018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症状,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表现,当时未治疗。至2018年9月初上述症状加重,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于2018年9月7日及25日因乏力、纳差分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肾病科及内分泌科就诊,内分泌科就诊时行颅脑 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考虑垂体瘤可能性大,不完全排除转移瘤可能。9月29日行 PET-CT检查示蝶鞍区扩大,脑垂体后部代谢活性增高,腺瘤可能性大。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体力下降,食欲正常,睡眠差,体质量近期增加4 kg,便秘,排尿正常。专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患者2015年8月10日因肺癌行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右肺下叶周围型浸润性腺癌,后行口服克唑替尼化疗3个月,未行放疗,后长期于我院门诊服用中药治疗。2016年8月30日因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激光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膀胱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

MRI表现病变位于鞍内,呈等T1等T2信号肿块影,边界清楚,大小约15 mm×16 mm×17 mm,增强扫描均匀轻度强化,病灶右侧见受压推挤垂体组织,垂体柄右偏,左侧颈内动脉受包绕(图1)。

手术记录及病理学结果术中可见黄白色质中病变组织,选取合适显微刮圈伸入并撑开硬膜开口刮除病变组织,肿瘤组织较韧,血供较丰富,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肿瘤大部切除,腔内填塞止血纱布,取人工硬膜修剪合适大小覆盖鞍底硬膜开口,取耳脑胶黏合止血,硬膜外覆盖止血纱布,蝶窦内填塞抗生素浸润膨胀海绵1根压迫止血。病理学结果提示:(鞍区)低分化癌,结合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符合低分化腺癌,考虑肺来源,请结合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CK7(+)、Napsin-A(+)、TTF- 1(+)、GATA- 3(-)、P63(-)、CK(34βE12)(+)、CK5/6(-)。

讨 论

垂体转移癌临床较为罕见,其发生率仅占垂体恶性肿瘤的1.0%~3.6%[1],垂体区转移癌大多数发生在60~70岁,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垂体转移癌的原发肿瘤部位均位于颅外,女性主要由乳腺癌转移而来[2],男性主要由肺癌转移而来[3],本例垂体转移瘤即由肺癌转移而来。

目前文献报道垂体转移癌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发生在垂体后叶和/或垂体柄;(2)CT图像多呈高、稍高或等密度;(3)MRI图像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多呈中度至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4)T1WI 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较常见,同时可显示残存的垂体前叶组织,多不对称;(5)垂体周围结构受累明显,可侵犯漏斗隐窝;(6)部分病例因垂体转移瘤生长较快而表现出“哑铃征”、“束腰征”,垂体柄可见增粗[4- 7]。

A.横轴位T2WI;B.矢状位T1WI;C.矢状位T1WI增强;D.冠状位T1WI;E、F.冠状位T1WI增强
A.axis T2WI;B.sagittal T1WI;C.enhanced sagittal T1WI;D.coronary T1WI;E,F:enhanced coronary T1WI
图1鞍内病变边界清楚,呈等 T1 等 T2 信号肿块影,大小约 15 mm×16 mm×17 mm,增强扫描均匀轻度强化,病灶右侧见受压推挤垂体组织,垂体柄移位,左侧颈内动脉受包绕
Fig1The intrasellar lesion(15 mm×16 mm×17 mm) presented clear boundaries and isointensity on T1WI and T2WI sequence;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the lesion showed homogeneous mild enhancement,and the normal pituitary was compressed with the pituitary stalk displacement and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encasement

本例垂体转移瘤与常见的垂体瘤较难鉴别,不同之处如下:(1)本例垂体转移瘤主要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影,类似于垂体瘤信号,而非常见的长T1长T2信号影[8];(2)本例垂体转移瘤增强扫描低于垂体柄信号,呈弱对比强化,类似于垂体瘤强化,与常见的垂体转移瘤明显强化增强特点不符[8]。除此之外,本例垂体转移瘤致蝶鞍扩大,鞍底下陷,且包绕邻近颈内动脉,与常见垂体瘤表现相似,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但本例垂体转移瘤与常见垂体瘤不同之处在于鞍内病变周围可见正常受压的垂体结构,而对于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鞍内常难以观察到正常垂体结构。

总之,虽然鞍区少血供转移瘤临床十分罕见,影像学与垂体大腺瘤较难鉴别,但结合本例垂体转移瘤MRI表现可知,对于鞍区少血供垂体转移瘤的主要诊断线索包括:(1)恶性肿瘤病史;(2)鞍内存在正常垂体结构;(3)病变呈等T1等T2信号影。次要诊断线索包括:(1)蝶鞍扩大,鞍底下陷;(2)形态学变化,如束腰征,“8”字征,邻近颈内动脉包绕征象。

猜你喜欢
分化腺癌垂体瘤垂体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吡咯替尼对SNU-1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钙黏蛋白S100A10表达的影响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不同类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80例胃癌患者腹水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垂体瘤卒中及垂体瘤头痛的关系研究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