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容
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唤醒,而唤醒不能只靠生硬的说教,而必须动其情,引其思,促其行,这种方式最本质的特点是柔性,所以情思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柔性教育。班级文化种种,有异于《班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情思柔性德育注重借助于智慧的、柔软的、无痕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创设班级的软文化,柔软的、柔和的、温和的、亲切的却充满力量的班级文化。引发学习者发自于内心深处的思索,或者是自我批评、或者是自我认同、又或者是自我引导,形成良好的意识状态和行动导向。由发自于一个心灵深处的爱去唤醒另一个心灵深处的爱,去爱自己和爱身边的人,然后鞭策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情思德育,是生命德育,是对知识性、工具性德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站在提升完善生命的高度和视觉重新审视生命、人、道德与道德教育,主张道德教育要认识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完善生命。
案例一:引情启思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敬孝,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做人之基本准则。敬孝不仅是人之美德,也是中国人品德形成基础,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感恩需要我们专心去体会,去报答。莫等:子欲孝而亲不待。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了我们。百善孝为先,感恩重眼前。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这点点滴滴,都是感恩之举。
笔者每接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学期,都会开展“每周末给家长倒一杯水”的感恩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每周末的亲身体验、班里所有同学分享在微信群里的相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深深感受到了白开水由子女倒给家长喝的意义之大。血浓于水的亲情透过子女的一句“爸爸,请喝水!”“妈妈,辛苦了!”、“奶奶,谢谢您!”、透过爸爸脸上幸福的笑容、透过妈妈湿润的双眼、透过奶奶赞扬式的点头表达得淋漓尽致。亲子间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有了一种很好的表达渠道。学生们学会了饮水得思源之后,幸福与温暖常驻心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身心健康成长的内驱力就自然而然地启动了。然而,感恩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昙花一现,需要坚持才能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实验证明:一个动作重复21次,便能成为一种习惯;维持一个学期的21次“每周末給家长倒一杯水”便会成为学生们的习惯、家长们的习惯,同时,“感恩”便成为了学生和家长们内化的一种品质。
情思德育是一种柔和的德育,“情”:情感、情境、情绪; “思”:思考、思维;“行”:行动、行为。主张通过一些体验、活动触动学习者的内心,引情启思,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以思促行,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牵引下,执行着向上向善的行为和行动,朝着德育的目标良性发展。笔者通过“为家长倒一杯水”的活动,透过感恩教育的背后,唤醒学生们的心灵,启动学生们的学习、上进的内驱力。学生们给触动了的那根弦,唤醒心灵深处的爱欲、用爱回应爱自己的人、带着爱上路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去追求进步和成功。同时,家长们每次喝完一杯水后,除了真正体验到“白开水也很甜”、倍感幸福之外,肯定在思考:“是老师是学校把我的孩子教育得这么好!我们得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我们得教育孩子感恩老师,今后一定全力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工作!”结果:一个简单却意义深长的活动,既教育了学生,又感染了家长,拉近了家校的心,收到了“学生感恩家长、家长和学生一起感恩老师一起感恩学校”的效果,为家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二:《班刊》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载体是一个汉语词汇。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承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也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班级文化(class culture)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刊》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它的参与者非常广泛和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而定。
可以只是全班学生们参与,可以是学生和家长们一同参与,还可以是老师们、学生们、家长们齐齐参与;它的主题可以各式各样,可随学生们的不同学段、不同学情而定;它可以是月刊、季刊、半年刊等。《班刊》在我们日常的德育工作中,着实起到因材施教、因势而导的作用。
笔者新接了七年级的一个平行班。为了创造良好班风、学风,我鼓励学生们努力进步。于是,笔者在第一次家长会时,就和家长们约定,在学期结束时,我们将创办第一期《班刊》,主题为《我的孩子在进步》。在次周的班会课上,我和学生们有了同样的约定,并强调稿件由爸爸妈妈来写,所以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家长们、学生们都齐齐举手高度赞成。为了促进步,笔者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进步奖”,建议家长们将稿件和相片陆陆续续分享到微信群,让先进步的带动后进步的。小雅的家长写道:“小雅比以前孝顺了,上周我生病卧床,小雅主动帮我洗头吹头发,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小林的家长写道:“小林不那么沉迷电子游戏了,周末在家做作业比以前主动积极了……”小译妈妈写道:“以前小译的房间乱七八糟,近来收拾得越来越整洁了……”亲子的心、家校的心,很快便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结果学生们进步了、家长也进步了。
笔者运用《班刊》这一载体,给亲子之间、家校之间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家长微信群里的《我的孩子在进步》家长供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他们或者是得到了家长的肯定、或者是看到了家长的期待,又或者是为同学们的进步而点赞;同时也触动了家长们的心,或者为孩子们的进步而高兴,或者期待孩子们更大的进步,又或者是为其他家长的言行而感动……情感上的诸多触动,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父母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是高兴和自豪的,我要继续努力……” 情感上的诸多触动,同时引发家长们的思考:“我的教育方式对吗,需要改变吗?我该怎么配合学校孩子才能进步得快一点呢?……” 思考促进了行动,学生们进步了,家长们也进步了。《我的梦想启航》里的点点滴滴亲子活动成了学生们和家长们共同成长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时时刻刻提醒学生们得心怀梦想、坚持努力、奋力拼搏。与此同时,和孩子们一同寻梦的艰辛、体验、欣喜等,也深深地烙在了家长们的内心,他们和孩子们有了同样的梦想、同样的期待,当然他们也在为了孩子们梦想的实现而努力付出。
有了《我的九年级,应该是这样的》的一路相伴,每一个学生不再是孤独的、无助的,而是全班同学相依相偎、携手并进的。《班刊》的确是一个家校共育、家长互育的好平台,得到了本校学生、老师、家长们的高度好评、得到了兄弟学校们的纷纷追随效仿。苏姆霍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情思柔性德育,反对简单粗暴、生硬的说教方式,追求靠浸润式、柔和式的力量达到动其情、引其思、促其行的教育效果。它,是浸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流在家长心里的赞歌。它提倡:与家长们的互动是柔情似水式的;对家长、学生的肯定是深入心田式的;带班方法是创新式、家校共育式的。情思德育理念之下,开展德育方式种种,其中创设良好的班级软文化,是收效明显的一种。比如引情启思开展“感恩教育”;架起“家书”这一桥梁,唤醒学生的成长自觉;创设《班刊》这一载体,展开班级文化建设。它无论作用于学生之间、家长之间、亲子之间,还是作用于家校之间,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内心情感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必定引发各自深入的思考。思考之后,将是配套的一系列行动,只要是正能量的且能坚持下来,结果必定是进步与成功。它,有效地促成了优秀的班风、学风,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共进。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