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配乐课程思政“三寓三式”教学法探讨

2020-03-03 22:50滕跃民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影视思政音乐

王 莹,滕跃民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接班人”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创新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举措,目前已经在教育界进行广泛推广和运用。我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影视配乐课程思政改革运用“三寓三式”的教学法,在课程的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升了教学的亲和力和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一、何为“三寓三式”

“三寓三式”指的是“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和方法”[2]。“三寓”就是“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是课程思政高屋建瓴的总思想,其核心就是一种隐性教育[3]。“三寓”的“道”就是指规律、规范和准则,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遵守行为准则;“德”指品行修养,做人的根本,要大力培养和发扬;“乐”为快乐教学,快乐教学会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事半功倍。“三式”指的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分别是“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画龙点睛式”是指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中,对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点睛[4];“专题嵌入式”是指将思政元素以“块”的形式(若干元素)嵌入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中;“元素化合式”是指将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元素进行化合,产生合而为一[5]的育人效果。“三式”的目的就是避免生搬硬套[6],达到自然生成的境界。

二、课程介绍

影视配乐是与影视艺术相生相长的艺术课程,是一门声画艺术,兼具了“音乐”和“影视"的特性。学生要了解、熟悉和掌握这门课的内容,就必须解决音乐的流动性、联觉性与影视艺术的时间性、表现性高度结合等问题。在影视配乐中,如何确定配乐使用的时间点,如何运用音乐使用的路径和方式方法,如何通过音乐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该课程正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管窥电影音乐的特点、功能、作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础要素、音乐构成、体裁、乐曲类别等,并将有特色的广告音乐、动画音乐融入其中,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影视音乐的风格特点,初步建立自己的音乐概念构架,为最终驾驭配乐、独立完成高水平的影视艺术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影视配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方法

(一)基于“画龙点睛式”的教学方式

在“三式”中,“画龙点睛式”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影视配乐课堂上一系列的观影活动,同学们会发现音乐在这个镜头当中就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教师也会让学生尝试做一些实验,比如同一个镜头下有音乐和没有音乐时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通常在表现影视作品中的“大无畏精神、和奋斗精神”时,会使用一些特殊的乐器、音响,或者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如交响乐、管乐、人声、合唱等形式,这都具有“点睛”的效果。中国古诗词蕴含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在影视配乐课程中的关于短旋律和歌曲创作的教学中,教师将唐诗宋词引入课程教学,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鱼咬尾”“起承转合”的民族音乐创作方法与唐诗宋词紧密相结合。这里是把音乐创作教学视为“龙”,进一步点出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的“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民族音乐创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吟唱唐诗宋词,既达到了短旋律和歌曲创作教学的要求,又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了灿烂的古诗词魅力,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凸显了“点睛”之笔。

(二)具有浸润作用的“专题嵌入式”教学方式

影视配乐课程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实践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传统、社会热点、校园文化等以“专题嵌入”方式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授课进程中会遇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师会布置一个3~5分钟介绍端午节的短视频音乐配乐作业,作业要求学生运用中国民族调式,使用古筝、二胡、琵琶等乐器来完成。学生既要考虑旋律大小调的音色给予的画面差异,又要考虑乐器的选择。二胡音色醇厚,有着忧郁的气质,可以用于屈原投江(端午节的由来);而龙舟大赛(端午节的习俗)欢快热闹的场面选择琵琶或者古筝,从而在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浸润在节庆的大环境中,体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三)基于洋为中用的“元素化合式”教学方式

作为媒体介质的影视传播,在体感度上更具直接性和实效性。宽泛的网络、电视、传媒信息传递着不同国家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时尚走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走出国门的中国音乐大师谭盾以他特有的“中国元素”为核心,兼容并蓄西方音乐的精华,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享誉世界。他的影视音乐作品如《武侠三部曲》 (电影《英雄》《卧虎藏龙》《夜宴》)完美地阐释了他对中西方音乐的领悟,他把中国的禅意、鼓文化、民族民间乐器的灵活融入到了西方的交响乐中,与西方交响乐的各种音乐元素进行恰如其分的“化合”,形成了独具匠心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不仅是中国武侠哲意与视听艺术的完美结合,更为世界舞台贡献了丰富的中国人文精神和传统哲理。学生通过该章节的学习,不但知晓了西方的音乐语言,更了解了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弘扬了本民族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无处不在的快乐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就是采用快乐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等。教师在课堂引入“角色互换”,由学生当老师,做部分专题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同时采用竞赛式教学,将比赛方式引入课堂,以赛促练,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还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现场评分,既可以潜移默化地植入思政元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点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五)云端授课,云上花开

疫情期间,身处各地的师生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下,利用各类网络和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在线教育,打响了一场在线教学攻坚战。该课程在教学上积极将“三寓三式”“五化五式”教学法用于云端,教学形式上探索出了“四云”新模式。“云连结”——利用互联网云端架起了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云共享”——教师利用“云课堂”传道,学生通过“云研究”、“云作品”等形式完成作业;“云深入”——鼓励学生勇于在多维度的网络世界深入挖掘,大胆尝试,追寻问题本质;“云体验”——“网课+直播”,教师变主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三寓三式”和“五化五式”教学法在“四云”模式的推动下云上“花开”。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教师在线教学活力,优化了教学内容,是课程中见思政,以思政塑课程,实现“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的强力手段。例如在课程声音的三大要素知识点,专题嵌入“武汉加油”主题短片系列,浸润式的教学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课程思政改革自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被提出后,作为一个系统而长期的教育方针,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就是将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7]进行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8],让学生在专业教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思政教育,使专业课程既具有“高度”又具有“温度”[9],思政课与各类课程不互相扯皮,打破“孤岛效应”,与思政课程教育改革同向同行、相得益彰。课程思政是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赞歌,也是人才培养的永恒旋律,我们专业教师要不断地自觉咏唱,这也是我们当代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猜你喜欢
影视思政音乐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音乐
影视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