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理学观察

2020-03-03 22:44李天元
甘肃畜牧兽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黄曲霉变性雏鸡

李天元

(景泰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景泰 730400)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黑曲霉、赤曲霉、棒状曲霉及其他一些曲霉也可以产生,但含量极微。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它们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在目前发现的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及致癌性最强。该毒素所引起的中毒病是畜禽常见的一种中毒病,是由于食入被黄曲霉污染的饲料后引起,幼龄动物较为敏感,2~6周龄的雏鸡和幼鸭敏感性最高。由于黄曲霉毒素不仅可引起中毒,而且还具有致癌作用,对动物半数致死量为10 mg/kg,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因此,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Ⅰ类致癌物。国内目前有关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的详细的病理学资料较为缺乏。本试验以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敏感动物雏鸡作为研究对象,从病理学角度去探讨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机理,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用一周龄的商品肉鸡300只,雌雄均有,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100只,B组100只,C组100只,分别在相同情况下网养。

1.2 饲料及饲料处理

1.2.1 饲料 希望肉仔鸡全价配合饲料。

1.2.2 饲料霉变处理 在试验开始前5 d到市场购买希望肉仔鸡全价配合饲料3袋(40 kg/袋),并给3袋饲料编号,分别为1号料,2号料和3号料,待用。

按要求将3袋饲料分别进行处理:将1号料置于温度为20~30℃,湿度为80%左右的环境下,每隔24 h查看1次,并及时加水,以保持合适的湿度,至霉变完全后,置于一般环境中待用。2号料处理方法同上,但霉变程度较之1号轻微,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左右,待出现轻微霉变即可结束霉变过程。3号料不做任何处理,于常温正常保存,待用。

1.2.3 饲喂 将一周龄雏鸡先用正常饲料饲喂一周左右,保持正常环境温度和湿度,24 h给予光照,且要通风良好,观察并淘汰不健康鸡。

A组鸡饲喂3号饲料,B组鸡饲喂2号饲料,C组鸡饲喂以1号饲料,每一组鸡都给予相同量的饲料和饮水,适当的调节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并且保证通风良好。

1.2.4 取材 在饲喂霉变饲料后,每隔一周剖杀、采样,每组每次剖杀10只。剖杀后迅速取肝、心、脾等内脏器官,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1.3 染色与制作切片

样品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器官组织病理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

2.1.1 A组 从适应饲养到实验结束,对照组雏鸡均生长良好,无死亡,临床无异常表现。

2.1.2 B组 在饲喂饲料14日(28日龄)开始发病,表现为食欲不减退、精神沉郁、两肢厥冷、羽毛松乱和缩头闭目等,35日龄之后慢慢表现排血色稀粪、消瘦、衰弱,但无死亡现象。

2.1.3 C组 在饲喂霉变饲料7 d(21日龄)时开始发病,症状除上述B组所见外还有眼睑肿胀、眼鼻流泪、食欲废绝、后期下痢,最后呼吸困难,衰竭而死。死亡前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症状。

2.2 剖检变化

2.2.1 A组 每次剖检10只,4次共剖检雏鸡80只,除后期有一例雏鸡的肠道有轻微的出血点外,其他各组织器官均正常,无明显病理变化。

2.2.2 B组 14日龄至21日龄变化不明显。21日龄后可见肝脏颜色变为土黄色或暗红色,而且有变性坏死、充血出血等变化,肝脏表面还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的结节状病灶。肾脏有出血、肿大。心包腔和腹腔有少量黄色积液。小肠尤其十二指肠出血、坏死,后期十二指肠黏膜面弥漫性出血。胸部皮下肌肉苍白,有时可见少量出血点。

2.2.3 C组 17日龄之后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呈暗红色,有出血斑点。肠道出血明显,其中十二指肠黏膜面有大量出血斑点,盲肠肿大,偶见少量出血。肾脏肿大、充血,质地变脆。心包腔和腹腔有积液,胰腺也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的病灶。大腿皮下和肌肉常见出血。后期脾脏充血肿大。

2.3 病理组织学变化

2.3.1 A组 心脏、肝脏、脾脏、肠道、肾脏和肺脏未见任何病理变化。

2.3.2 B组 肝细胞脂肪变性,有明显的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弥漫性坏死。有些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有大片的坏死病灶,并伴有明显的胆管增生。小肠绒毛变性、坏死、脱落。心肌纤维变性、肿胀、坏死,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淋巴滤泡增生。肺和气囊,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理组织学变化。

2.3.3 C组 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在变性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空泡,胞核被挤压在细胞的一侧。变性肝细胞肿大、胞浆浑浊。胆管变性、增生。肝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出现局灶性坏死,门管区小叶间静脉周围有大量异嗜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变性肿胀,心外膜下有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淋巴滤泡增生。部分肠道充血出血,黏膜上皮脱落,固有层下可见大量的红细胞。胰脏有炎性细胞浸润,有的纤维化。

3 讨论

模型复制过程是试验的关键点,在临床上主要是因食入霉变的饲料而发病,而霉变饲料中可能含有多种霉菌或霉菌毒素,但有致病作用和含量较多的还是黄曲霉毒素。本试验尽可能模仿饲料的自然霉变过程,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处理后的饲料中可能会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雏鸡发病,但在饲料的处理过程中都参照黄曲霉的最佳生长环境,因此在该试验中基本都归结为黄曲霉毒素引起的致病作用。

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为肝脏,一旦发生中毒,其病变常表现在肝脏的损伤上,影响肝功能,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引起腹水、脾肿大、体质衰竭等病症。其他器官虽不同程度的发生病理变化,但均非该病的特征变化。

黄曲霉毒素中毒常引起雏鸡造血机能及免疫系统的破坏,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极易诱发细菌及病毒的继发感染。试验中病理组雏鸡到后期个别表现其他一些病症,如鸡白痢,尿酸盐结晶在泄殖腔沉着等并发症。

黄曲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寄生于玉米、小麦、花生、稻米、豆类、棉籽、鱼粉、麸皮、米糠等饲料中,禽类很容易因采食被黄曲霉菌污染的变质饲料而发生中毒。因此,在养殖中应高度重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做到预防为主,尤其对饲料应加强保存与检测。本试验主要研究雏鸡中毒后的病理学变化,取得了关于雏鸡中毒后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黄曲霉毒素中毒机理和提出禽类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黄曲霉变性雏鸡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黄曲霉侵染茶树籽产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常用检测方法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征兵“惊艳”
孜然精油对产毒黄曲霉的抑制活性研究
优选雏鸡四法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