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水课”去“水”路径探寻

2020-03-03 21:25骆贵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水课课程内容学校

汪 欢, 骆贵平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强调“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1]。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会上指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经写入了教育部文件,我们要让这种课成为‘过街老鼠’,成为学生抵制的课,成为让老师羞于拿出来的课。”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取消“清考”、消灭“水课”[2]。至此,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拉开了歼灭“水课”这一攻坚战的序幕。

一、 “水课”界说及其特征

(一)“水课”界说

“水课”现象由来已久,但对“水课”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可谓是“百家争鸣”。李云勇[3]在《大学淘汰“水课”需要“良法善治”》一文中指出:“水课就是那些大部分学生都不听的课。”梁剑萧[4]认为,“所谓‘水课’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那些缺乏实际价值、课堂管理松、课程绩点高,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但不利于就业的大学课程;还有一类是内容比较重要,但老师消极怠工,疲于教学,不认真备课,糊弄了事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5]则指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 综观已有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有关“水课”的界定多是从教师教学成效或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来定义“水课”。“水课”隶属高校课程范畴,因此对于“水课”的界定应从课程本身出发,即从课程要素的构成视角界定“水课”。“一般情况下,课程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载体、教学环境、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实践条件、课程质量监督与效果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6]6因此,笔者认为典型的“水课”应是指那些学生不需用心学,老师不需用力教,既没有目标性,内容性,也没有价值性与结果性的课程。

(二)“水课”特征

现有对“水课”特征的描述,主要基于两个角度,或从全局出发,从课程的方方面面对“水课”特征进行宏观质性描述,譬如,宁波大学邵光华[7]在对“水课”进行定义时,就概括了“水课”具有“课程教学内容空洞肤浅、教学目标游离、培养目标、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教师投入精力少又缺少专业性、学生兴趣不高”等特征;或聚焦于课程实施的某一方面进行总结概括,譬如,沈阳化工大学原校长李志义[8]从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认为“水课”的“水”表现在“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五个方面;北京理工大学刘进[9]着眼于教师教学角度提炼出“授课质量差”“授课责任心缺失”“授课水平低”“考核方式不科学”四个“水课”基本特征。从以上两个角度对“水课”进行描述从一定程度上说凸显了“水课”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基于宏观角度的描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试图面面俱到但却走入了麻木罗列的误区;而聚焦课程实施的某一特定维度又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结合上述对“水课”的特征描述,文章立足于课程建设的整体过程,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三个阶段,对“水课”特征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所谓“水课”之水有三水:

1. 课程目标“水”

“水课”的水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水”。课程目标作为对课程预期结果的设想,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课程内容的确定及课程开展方式的选择都紧紧以其为导向。多数“水课”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即使是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但该课程目标尚处于低阶状态,“课程只停留在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应用,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价值塑造的贡献度就小”[10],以至于脱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

2. 课程内容“水”

课程内容“水”是“水课”的另一重要特征。溯其根源,课程内容的“水”可以分为课程内容的根源性“水”,即课程内容的设计“水”;课程内容的后天性“水”,即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水”。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根源上不合理,诸如围棋、太极拳、跆拳道等其他机构完全可以承担的活动甚至不存在开设的必要;其次,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合理,导致课程内容后天性混乱,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混乱,譬如许多“水课”的课程内容及教学大纲多为片段式,课时与课时之间存在割裂现象;最后,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低效,诸如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材或课件,及课堂充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等。

3. 学习效果“水”

由于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存在致命性缺陷,学生学习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效果也是“水课”必然要面临的后果。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指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取得的分数或者学分,而是学生真正获得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素养。因为课程管理的不合理,多数“水课”的通过率较高,学分的获取也较为容易。

二、“水课”的危害性及其成因剖析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核心与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水平。”[11]大学“水课”的出现与泛滥对课程、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了重创。

(一)“水课”现象的危害性

1. 危害课程本身的发展

当一门“水课”普遍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接纳”时,它的危害是最大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支持”是指一种盲目支持和信奉,是在当事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该课是“水课”的情况下)一方面这种“受欢迎的”课程会在无形中影响其他本身不“水”的课程也朝着“水”这个方向发展(如一味的追求趣味性),另一方面其他学校也会(基于经济利益效益或其他原因)盲目跟风模仿这类课程,这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十分类似。

2. 损害学校的长期发展

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基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性,而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实施需要依靠课程为载体。因此课程不仅体现了一个学校整体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学校“水课”肆意泛滥,那么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必定也是一大批的“水老师”和“水学生”,长此以往,必定会阻碍学校的长期发展。

3. 削弱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课程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如一名教师所传授的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水课”,通过他长期努力之后(如改进教学设计、变化教学方法等),仍发现自己无法上好该课,若这时该教师又并未意识到自己所教的课程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他在对自身失败进行归因的时候,很有可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削弱其教学热情。

4.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程的主要接受者,课程本身也会对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好的课程会提高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投入时间和热情,而“水课”则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的选择(学生不会选择或不太愿意从事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职业),这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就业比例失衡。

(二)“水课”现象的原因剖析

1. 课程设置基础片面

课程设置基础片面是“水课”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基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知识的更新,人格取向的提高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因此对高校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6]49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一味迎合市场需求,随意开设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如厦门某大学开设的爬树课,美国某大学开设的“走路课”,山东某大学开设的“运动减脂”课程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课程的确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但大多仅局限在形式上,而学生能否在这些课程中真正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思却令人担忧。C.O.Allan和P.H.在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Issues一书中指出:“一门有效的课程应当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能够促使他们进行深入理解,获得技能,形成适当态度,完善关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经验,能够让学生学习,赋予他们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学术的奥秘。”[12]因此大学课程设置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能一味地只追求创新和趣味。

2. 课程管理主体单一

课程管理主体单一是大学“水课”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中央集权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大学课程决策权总体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教育机构和学校只享有部分课程权利,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设计好的课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地方”“学校”纳入到课程管理体系,提出了我国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进而实现了课程权利的下放,我国的课程管理也从政府的单一化走向多方力量参与的民主管理。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改变以往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国家与地方政府仍旧掌握着课程设置与实施的主要权力,学校与教师仍扮演着课程麻木执行者的角色,学生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学校、教师、学生的“失声”正是“水课”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3.课程实施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其课程实施能力会影响一门课程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一些本身并不水的课程也会由于教师的不当实施或错误实施变成“水课”。由于缺乏对课程的深入了解,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常常处于迷茫的状态,大多数老师只是做到了实施课程,但是关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却明显存在不足,教师们越来越热衷体育课上一个哨两个球,政治课上一段“video”,英语课上的“ppt”或“presentation”。“水课”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上的“睡课”。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不足受教师自身内在因素和教师之外的体制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便实现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只有通过教师资格证才能当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师质量提供了一定保障,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一张王牌”便可以高枕无忧,就不再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这使得部分“金课”不断退化成“水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都不足,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缺乏实际经验,不能理解蕴含在理论背后的原理,只能从理论到理论,无法实现理论到实践,造成“水课”现象便在情理之中。

三、“水课”去“水”重在“阻水-排水-抽水”

(一)课程设置要“阻水”

坚持和遵守课程的基本程序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基础。在课程设置这一环节进行源头性“阻水”需确保每一门课程是按需并合理设置的,即课程设置需考虑学生、学校、国家、社会之所需,更需接受严密的科学论证,保证其合理性。备听评审制度通过对课程进行逐门审核有利于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学校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相关课程专家利用时间相对集中的寒假和暑假对即将开设的课程进行备课、听课、评课和审课,或将要开设的课程在部分班级或学校之间进行“试点”工作。即在正式实施课程(新设课程)之前,先在几个学校或者几个班级试行一段时间,然后通过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反映和评价,一旦发现“水课”则应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和组织进行针对性讨论以此来提高课程质量或废除该“水课”。除此之外,设立大学课程委员会,建立大学课程裁减机制,加强对大学“水课”的“裁减”。

(二)课程管理要“排水”

我国现已实施了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系,2020年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学生四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系制,切实提高学生“认水”的能力,给予学生“去水”的权利。学生是“水课”最直接的受害者,但同时他们也是对“水课”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要让这些“受害者”说出他们心中的“水课”。学校可以定期给学生发放一些问卷以此来调查他们心中的“水课”,并让他们写出原因以及他们所希望的“理想课程”;也可以通过新型网上“评教”的方式来选出他们认为的“水老师”。以往的“评教”方式都是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对每一位任课老师进行网上评价,但大多沦为形式主义,有的时候也不采取匿名的形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迫于压力(得罪老师,怕得低分)不得不给老师评优。即使有少数“勇士”敢于评差,但是由于人数太少,比例太小,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因此网上评教可以做出以下改进:第一,设置合理评教周期,尽可能减少评价的偶然性,如一学期设置两至三次评教,而不单单是期末一次评教;第二,调整评价标准,改以往评出“最好的老师”为评出“最差的老师”,并给出理由和建议(或者让其描述出他希望的理想老师);第三,增加评价主体,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学生往往会因为害怕得罪老师而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回答,但是学校可以通过采访学生的朋友或者家人来评价老师(学生一般会同亲密的人分享自己在校的故事)。第四,更新评价方式,如可以利用“弹幕”技术进行评价。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总之是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权利,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我们可能才能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哪些才是真正的“水课”,哪些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金课”。

给予学生权利并不代表学生可以滥用权利,学生拥有权利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拥有权利的能力,即学生必须具有“认水”的能力。因此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水平,提高自己“认水”的能力,只有这样,“水课”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三)课程实施要“抽水”

研究证明,一个优秀成功的老师不仅能发展学生,也应该能发展自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自身的课程实施能力。教师的课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经由后天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实践本领。学校应把培训的重心由培养教师技能和专业知识转向对教师课程理论和能力的培训。学校可以利用原有的优秀师资培育经验,实行“老带新”“同事互助”“名师指点”等活动增强新任教师对课程的驾驭和研究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增强教师研究课程的机会。

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内在激励因素。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仍存在诸如考核指标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主义,轻激励性;缺乏信息反馈或者考核结果利用不当;学生评教缺乏客观真实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是被各种职称、各种考核围得水泄不通,喘不过气,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也就没有过多精力在乎学生的感受,关注课程是否实施得顺利合理。因此,想要实现“水课”脱水,必须要改变这种功利化的外部环境,如增强社会对教师的认同感,适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减少教师的教学时长,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等,让老师能够减轻自身负担,更加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课程实施这一关键环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能力。

正如吴岩所说:“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对学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13]课程和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水课”的存在则会慢慢啃噬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了无生气,甚至丧失教育人才、引领社会发展等功能,因此,消灭“水课”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水课课程内容学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治理“水课”打造“金课”
高校公共体育课“水课”现象分析
学校推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课”现象研究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