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引导路径探析

2020-12-01 09:15何维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四川省受访者少数民族

何维芳

(成都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发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民生状况的保障与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既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共性,又因民族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禁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有所不同。四川省人口多,高校多,少数民族多,因而洞悉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且加以合理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征审视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来自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绵阳、攀枝花等地居多,有彝族、藏族、羌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白族、傣族、土家族等。课题组以“就业价值取向”为主题,重点以西南民族大学、阿坝师范学院、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围绕基本情况、就业区域、期望薪酬、就业市场、学业状况、职业规划、就业意向、就业能力等23个问题进行调研。借助“问卷星”发放问卷,9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调研;根据研究需要,提前设计相关问题,分别于2018年3月和2019年3月以微信群聊的方式召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专题座谈会;对来自四川、西藏、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以面对面或者微信聊天方式,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业和就业打算等。调研发现,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一)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积极性

1.就业选择诉求务实

调研表明,发展前景、薪酬福利、自我成长是影响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分别占78.07%、74.21%和62.34%(如图1所示)。就就业地区而言,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地区。在回答“您选择上述地区原因”时,高达78.27%的受访者认为“有更多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 42.94%受访者回答“生活条件好”,34.21%受访者表示“人才政策好”(如表1所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更具体化,薪酬与个人职业发展因素位列首位。职业环境、职业兴趣、职业前景等已经列入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1]这句话有力地诠释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务实性。

图1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

表1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不同就业地区的原因

2.自我认知和对就业市场判断理性客观

想在就业市场有立足之地,必须具备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对就业市场与前景有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就受访者回答来看,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识涵养、能力、视野、证书和形象等是求职敲门砖,近80%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具备一定的求职能力,但与市场所需能力有差距,比如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等等(如表2)。受访者比较了解就业市场。在回答“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什么”时,79.09%的学生选择“形势严峻,就业难”,不到2%的学生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如表3)。这与当下就业难的现实吻合。

表2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素养欠缺的自我认知

表3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判断

3.就业意识和行动力较强

在回答“为了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就业前,你会做什么准备”时,50.19%的受访者会积极考取资格证书,41.56%的受访者会努力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87.81%的受访者会参加社团活动,65.32%的受访者会兼职或者社会实践,38.15%的受访者会参加各种讲座。在回答“为了顺利就业,你是否开始行动?”时,85.12%的受访者表示已经着手准备。可见,就业环境的改变推动学生就业意识和行动力增强,“等”“靠”“要”现象减弱,许多同学入校伊始就着手准备考取各类证书、参加社团、外出兼职、社会调研与实践等,为顺利就业增加筹码。

(二)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消极性

1.就业薪酬期望高

就业薪酬是反应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指标。受访者首次就业期望月薪3 000~5 000元的占41.62%,这与麦克思2019年就业报告所呈现的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实际月薪5 000左右基本一致。35.74%的学生月薪期望值在5 000~8 000元,期望月薪在8 000~10 000元的占7.31%,甚至有9.24%的受访者期望月薪过万,这与人力成本上扬的市场行情一致,但又超出了初次就业市场值。

2.就业地点选择略显单一

要么成都、要么返回生源地(市里或县城)成为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地点首选,二者比值达到70%以上。选择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江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其他地区的比例低。

3.就业意愿保守求稳

“在大学生们考虑就业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与安稳需求相关的单位效益、社会保障、薪酬福利等因素,以及与自己的安全健康、价值实现与劳逸适度等相关的因素。”[2]调查显示,选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企业的比例合计超过60%(图2)。至于职业,公务员是大部分受访者的职业首选,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从政意愿强烈。其次是教师。由此可见,保险求稳、公家饭、铁饭碗观念在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深处依然浓厚。

图2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

4.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

在回答是否考虑过就业问题时,尽管相当多学生明确表示考虑过并已着手准备,但当问及“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80.9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职业规划,当问及“就业后,如果遭遇不如意,你是否会跳槽”时,过半学生明确表示“会”,由此反推学生的规划意识较弱。

二、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探析

(一)社会环境

“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只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短、平、快’实现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3]市场经济逐利属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现实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倾向于考虑薪酬待遇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职业操守相对淡化。“报纸、电视上关于就业的宣传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4]媒体传播影响着时下大学生的就业态度,要么盲目乐观,要么过度悲观。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们对不同职业的态度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判断和选择。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落后的状况影响他们的眼界和格局。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禁忌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优质教育资源的欠缺和教育水平的不发达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毕业生早期职业选择的构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他们的家庭或从事农耕,或从事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因而整体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他们带着改变家庭乃至家族命运的使命。所以,“薪酬待遇”几乎成为首选。其二,大多数受访者父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身没有接受过完整教育,文化水平整体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欠缺。其三,家庭对“铁饭碗”“公家饭”“稳定性”有着强烈诉求,从小便教育孩子要当官、当老师,认为“当上公务员可以光宗耀祖”,“当上教师就有了铁饭碗”。这些必然直接影响孩子的就业观念,最终影响孩子就业。

(三)自身因素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期间大多表现突出,有的文化课成绩不错,有的有艺体特长。上大学后,大多也努力、刻苦,但语言问题、实践能力、见识涵养、家庭状况等与汉族学生有差距,因而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信心较弱的问题。有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素养,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业状况差强人意,有的缺少未来打算,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四)学校因素

高校所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办学能力、知名度等影响着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中,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还存在不足,比如:重视搜集、发放招聘信息和举办招聘会,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素养等深层次培育;重视面试技巧培训和就业创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就业能力转化实训;重视整理就业数据、撰写就业质量报告、开展就业形势报告会和就业政策宣讲会等常规性工作,缺乏就业价值取向探究;重视就业创业课教师的配备,缺乏就业创业课教师专业化职业素养的提升,缺乏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的就业指导,缺乏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信息库的建立、更新和分析;等等。

三、引导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建构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路径思考

(一)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加强导向作用:第一,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6]政府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助力甘孜、阿坝、凉山等落后地区地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落后地区的整体提升和共同发展,增加落后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和蓄水功能。第二,根据少数民族特性,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顶层设计,量身定制和落实相应的就业政策法规,为他们顺利就业保驾护航。第三,利用大数据,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数据库并实时更新,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出台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评估体系。第四,加强教育扶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推动落后地区教育快速发展,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

(二)高校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高校应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专属档案,记录籍贯、入学成绩、汉语能力、专业方向、宗教信仰、家庭状况等,并将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社团活动、心理变化、创业创新社会实践等登记在册、更新,利用数据与数据的关联,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分析。“结合各个学年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7]设立导师制,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指定导师,导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业状况、汉语能力、家庭背景、民族文化、传统习惯、宗教信仰等,给予学业、职业、人生规划等。增加实践课程,使其能在创业创新实训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信心与就业能力。挖掘、宣讲已毕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充分借助校友的力量,减缓压力,助力他们顺利就业。加强心理辅导与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考评与扶持体系,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

(三)家庭应助力孩子形成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育人先育己。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与现实接轨,与社会发展同步;不将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成为孩子就业路上的绊脚石,而应主动了解就业行情,掌握国家、省、市、区的就业政策等,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职业理想、专业特长、汉语能力、兴趣爱好、就业困惑、机遇挑战等,懂得沟通与引导,将职业选择权利交给孩子,助力孩子成功就业。

(四)社会应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8]为了引导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媒体应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对就业形势解读客观理性,精于分析、鼓励与疏导,多报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的就业政策和举措等。全社会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尊重各行各业的人。用人单位不歧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用人问题上,一视同仁,甚至厚爱少数民族学生,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营造有利环境。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自我塑造

拥有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塑造是根本。何为?第一,认识自己,全面剖析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业状况、职业能力、职业限制、职业期待、核心竞争力等。第二,认识环境,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地区发展、国家政策、学校情况、专业情况、社会心理等。第三,认识职业规划重要性,做好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且落地执行。第四,以“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9]为指导,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相统一。

猜你喜欢
四川省受访者少数民族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