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视角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路径

2020-03-03 21:06潘雯婷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助人贫困生资助

潘雯婷

(贵州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一、脱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目前高校也在积极实践,各地高校在改善贫困家庭学生自然生存条件、优化家庭经济结构等方面下了大量功夫。[1]对于贫困家庭而言,父母将脱贫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自身成长和进步,从而帮助整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帮助其成长成才,使得其既能脱贫更能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脱贫攻坚战役中,高校的作用十分关键。[2]

(二)确保教育公平、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的需要

首先,构建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全面开展高校的育人工作,是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重要举措。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能够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对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部分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奖助体系,并制订了多项举措来确保其实施,这对于有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实现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构建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维护高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让高校对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个人想法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和思想难题有很大帮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践。

总而言之,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突飞猛进,为高校育人助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有效地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进步,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有助于实现其人格的发展。

二、脱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环境营造有待优化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提升贫困学生素质。高校应当建设助学育人校园文化,提高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引导他们面对机会和挑战勇往直前。当前,高校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时,尽管在物质上能给予贫困学生帮助,但容易把“资助”和“育人”分割开来。同时,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部分高校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物质帮困而忽视了精神解困。一部分成绩比较落后的贫困生不用努力学习也能获得资助,少数受助学生甚至在获得资助后出现请吃攀比、挥霍资助款等不良行为,无法达到资助育人应有的目的或价值诉求。经济扶贫工作在短期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帮扶效果,但也造成了当前高校资助内容物质化的普遍现象。只要是符合精准扶贫条件的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能获得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通过资助起到育人作用,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必须把“资助”抓好,更重要的是抓好“育人”工作。 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充分融合形成合力,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助学育人的内涵建设。

(二)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培养不够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培育不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环境的局限,很多知识和技能,如英语、计算机等能力比较欠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脱贫能力较低,有主观依赖性强的情况,而高校对其能力培育不够。第二,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技能培养不够。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常态,这除了社会因素,也有大学生眼高手低、期待值过高、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而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还比较欠缺,对于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大学生的诚实守信、专业知识能力、适应能力等能力,高校仍然很少对此展开相对应的专项培训。

三、脱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策略

(一)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指导资助育人助人发展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在资助工作中树立先进的理念,才能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确保精准扶贫效益最大化。[3]

第一,资助工作要以助人为出发点,以育人为落脚点,注重助人育人目标的确立。精准资助要符合贫困生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以实现资助助人和资助育人的双重目标为宗旨。高校贫困生资助作为一种发生于教育场域、作用于发展中的人、投资于教育中的福利行为,其实施成效理应得到重视,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生存与发展变化需要得到关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福利保障,高校贫困生资助不应只是一种慈善救济,更应是一种教育活动,这就决定了资助既要发挥助人解困的作用,又要发挥育人发展的作用,确保精准资助实现以助人为出发点,以育人为落脚点,兼顾贫困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确保贫困生基本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高校还要让贫困生也能切实获得最适应自身潜能的发展,并使贫困生的发展更具自发性和主动性。

第二,资助工作要强化贫困生提高自身能力、回报社会的偿还职责教育。发展型资助要求落实高校贫困生的实际发展,以发挥资助的教育发展作用为落脚点。资助工作要强调与补偿相对应的偿还职责,要求个体以独立自主的奋斗争取平等权利,实现自身长远发展、回馈外部帮扶、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尽可能地体现社会整体效益。高校贫困生作为资助补偿的对象,其落实受助偿还的发展职责理应得到规范。精准资助不应只满足贫困生眼下的校园生活,还要注重提升贫困生的需要层次,促进其脱贫能力的发展。贫困生是蕴含无限发展可能的个体,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积累生计资本并凭借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能动主体。贫困生不应是一味依赖资助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而应是与贫困积极做斗争、主动把握教育机会的未来生产者。贫困生应当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积极参与脱贫进程充分释放自身潜能,逐步彰显自我价值,实现自身发展,实现受助权利和受助职责的统一。资助育人应使他们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脱贫能力,使他们能在未来有余力反哺国家社会,履行社会职责。

(二)为促进发展型资助落地,营造资助育人的良好环境

加大力度营造资助育人的良好环境,是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前提条件。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引领积极向上的思想以及铸造资助育人校园文化。

第一,打造资助育人平台引领积极向上思想。高校要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活动,有效构建资助育人教学平台,确保资助育人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推动大学生自立自强、奋斗不息,全身心投入各项学习。[4]为此,高校可以借助社会爱心实践、志愿者等活动,来触动受助大学生的情感,使之养成感恩的品德,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享受到助人的快乐,实现自身情感的升华。

第二,铸造资助育人校园文化培育优良品格。高校应积极构建助人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受资助的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被别人帮助的温暖,并身体力行地对他人施以帮助。首先,高校要注重诚实守信校园文化的培育,利用校园广播、高校新媒体平台等方式来进行道德宣讲和塑造,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文化培育工作。其次,高校要注重感恩文化的培育,让受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和他人的美好,并学会奉献。

第三,提升资助育人内涵建设引导全面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要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两个维度,不仅要对受助学生进行物质、日常生活的资助,同时还要在身体、思想和人格等方面帮助受助学生。高校要积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同时,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更要积极践行爱国主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将自己所学更好地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真正提升自身的责任感。

(三)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脱困素养

目前,高校中的贫困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欠缺情况。贫困生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一般情况下是在毕业之后靠就业岗位实现的。高校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提高贫困生在就业找工作时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有能力、有条件进行自我实现。高校需要让校内的学生会干部和团员、党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让他们对贫困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有效地解决贫困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难处,提升其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四)落实精神扶贫,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建设

高校需要加强对贫困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不仅提高其各方面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还要加强贫困生的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教育,让贫困生在践行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提高其社会认同感并保障其尊重需求。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高校需要对贫困生进行科学的深度辅导,鼓励贫困生远离自卑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贫困的状况视为一种激励自身成长的社会因素,认真参加各类学习与活动,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保持有自尊、有自信的心态,让朋友和教师理解并尊重自己,保障其尊重需求。

猜你喜欢
助人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助人谁乐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