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晓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统称“中职电子专业”。中职电子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电子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检测、安装、维修、管理等一线岗位的专门人才。现阶段,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普遍存在教学组织与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达不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的要求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环境下,中职学校通过“引企入校”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电子专业作为多数学校的传统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师队伍发展相对滞后。据调查,不少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班额达到50人,专业生师比远大于20∶1,“双师型”教师比例甚至达不到三分之一,这种教师紧缺的状况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中职学校补充招聘的教师多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缺乏电子产品设备的研发生产经历,实践经验欠缺,专业技能不强。在以订单培养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到学校指导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在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上有所渗透,但对技能技艺、工匠精神的传承的指导甚少。
现阶段,中职电子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多数为传统教材,按章节编写,偏重理论分析,忽视实践教学,知识点繁多,可读性不强。专业核心课程虽然编写了大量的项目化教材,但是由于各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距较大,教材内容与实训环境往往有较大出入,因此电子专业实训开出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由于教学实践与真实的企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电子专业的教材内容往往更新滞后,对电子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引入不够及时。同时,现有教材以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涉及不深,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不大。
传统的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堂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满堂讲,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由于实训工位有限,部分学生在实训中只能观看等候,实训课变成了观摩课,技能训练低效。在实训组织中,由于班额较大,教师只能将实训任务分割成一个个实训步骤让学生交替完成,学生在技能训练上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在现有的技能比赛模式下,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往往将实训设备和耗材集中投入到参赛选手的训练上,其他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技能训练的普及面较窄。
1.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教师交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以“引企入校”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中职电子专业“引企入校”是指将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建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人才优势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经营管理实训基地,共同建立电子专业教师与电子工程师双向流通的人员管理机制。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和外聘兼职的形式,将有较高技术技能、有较好培训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电子专业教师队伍中。[1]
2.强化企业实践,提高标准意识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中职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学习电子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方式。中职电子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工艺要求、锻炼岗位能力,这有助于教师提高行业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水平。在“引企入校”模式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随时到共建的生产车间中训练技术技能。例如,在电子线路板特定元件的装配焊接上,教师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将焊点焊得光亮、圆润、大小适中,进而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提出工艺的标准,找出学生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法。
3. 深化校本培训,建设双师队伍
在“引企入校”模式下,中职学校可以与电子生产企业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优秀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传、帮、带”,助推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在校本培训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其教育能力,规范其知识传递和技能培训。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帮助企业工程师考取教师资格证,逐步实现中职电子专业教师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电子专业教师开展全员轮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进而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校企一体、双向交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更新教材内容,紧跟产业发展
在“引企入校”的校企深度合作下,企业要积极参与中职学校教材建设,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将其实践经验和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帮助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根据真实的工作岗位要求为教学量身定做指导书,有助于指导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2]在电子专业教材开发中,可以纳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保障教材内容及时更新、与时俱进。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教师可以将电子产品生产和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兼顾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使教材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并适应其人才培养需求。
2.改革教材形式,适应教学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培养并举,强调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教材形式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理念束缚,支撑“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教学新模式。在“引企入校”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下,学校要基于工作过程重构知识要点和专业规范,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提高中职电子专业教材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例如,在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活页式教材可以方便教师根据现有的实训设备增减教学内容,工作手册式的教材有利于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3.开发配套资源,创设自学环境
“引企入校”模式下的教材改革应当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开发优质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发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配套资源主要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载体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中职电子专业教材可以与互联网科技结合,采用项目化形式编排,利用现实增强技术呈现工作过程。学生通过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可以实现不受时间、空间、次数限制的自主实时学习。可见,开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及时的教学辅导信息,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趣味性。
1.开展任务教学,训练技术技能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应当广泛引入电子信息产业典型的生产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素材,通过开展模块化、项目式、任务法教学,训练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能力。在“引企入校”模式下,校企在校内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真实岗位的轮岗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利于发挥中职学生善于动手操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例如,电子电路装调训练中,教师可以依照学生基础设定完成自动开关楼道灯的装调任务数量,引导学生按照装调工艺要求完成装调任务,在反复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电路装调技能。
2.推进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主动开展项目学习、分析现实问题而获得更好的知识体验的学习模式。在“引企入校”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来了解生产案例。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就现实的生产案例开展讨论对话,学生在对话和讨论中高效地“吸收内化”新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在中职电子专业翻转课堂中,学校教师可以与企业工程师深入交流,找出生产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录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并在教学中细致地观察学生活动,及时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创新评价形式,培养职业能力
在“引企入校”背景下,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考核和岗位实践评价两个方面。课程知识考核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和对话中体现,技能考核可以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速度和质量进行评价。开展面向实际工作任务的技能训练和比赛有助于强化学生技能标准规范、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在岗位实践中,学校可以主要从业绩效率、工作纪律、协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开展评价,充分体现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学校课程评价融入企业岗位考核,可以促进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教学课堂与生产车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融合,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改革内容,中职学校要通过开展“引企入校”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在“引企入校”模式下,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可以交流互通,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实施任务式教学和组合式评价。校企一体面向职业岗位培养技能人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