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教师敬畏之情与亲爱之情的教育意义

2020-03-03 17:51:37张天飞
教育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幼敬畏幼儿

张天飞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铜仁,554300)

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特别是幼儿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与亲爱之情直接关系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与教师关系比较和谐、融洽,才能“亲近老师,相信老师说的话”[1]。师幼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对幼儿将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

一、敬畏之情的含义及表现

敬畏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敬畏”一词至少包含了尊敬和畏惧的意思,是指既尊敬又畏惧的心态。敬畏的对象是人们生活中未知的、不确定的东西,包括自然、社会、人生等无法解释的“奥秘”。尊敬,是全部伦理或道德的逻辑起点,比如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魏照尊师》《子贡尊师》等。生活经验一再提醒我们,面对未知领域,还是有点敬畏之心的好,这样做事就会知审慎、谦虚和冷静,才可能有清醒的神志,从而少犯错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适当抱有敬畏的态度,但这不是一种盲目的敬畏。

(一)幼儿与教师不是服从与支配的关系

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思想,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2]。“权威”意识与现代社会的日益“民主”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碰撞,碰撞的结果无非是“权威”逐步淡化、平凡化,以及“权威”对“民主”化的疑惑、反对和本能性抵制,从而加重对挑战者的控制和排斥。遗憾的是,目前“权威”的自我淡化、自我平凡化,还没有广泛地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大部分教育者依然习惯性地承担着“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训导者”角色,面对什么都不懂的幼儿,让教师蹲下来平等地与其沟通交流,有的教师感到不习惯。于是,以“斥责”“处罚”等“权威”为基本教育手段的没有平等意识的教育者、没有童心的教师,是没有办法理解幼儿心声的,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了信任和尊重幼儿的心理基础。

(二)幼儿对教师不需要唯唯诺诺

幼儿教育时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这段时期也正是孩子最淘气的时候,所以容易犯错。当幼儿出现犯错的情况时,部分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严厉说教,以达到警示的作用。但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较大,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并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成长。因为幼儿在这个时期都很敏感,特别是在幼儿将教师作为榜样、权威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带来很重要的影响。观察发现,有的幼儿很听话,有的幼儿很调皮,而教师普遍喜欢听话的幼儿,很多听话的幼儿特别安静。当教师提问时,很多平时调皮的幼儿积极互动,然而平时听得很认真、很乖的幼儿多乖乖听话,对教师产生盲目敬畏心理。

二、亲爱之情的含义及表现

《说文解字》里提到“亲,至也”,即亲爱的意思;在《广雅》中提到,“亲,近也”。因此,“亲爱”即亲密友爱、亲近喜爱,还可以理解为在生活中与他人一起同甘共苦。“亲爱”是指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彼此感情深厚、亲密无间、推心置腹,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来就可以互相了解。因此,“亲”用来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一)幼儿与教师一起玩,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教师分享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幼儿与教师的“亲爱”现象。幼儿与教师就像幼儿与自己的父母一样,幼儿对教师的态度不是害怕、有距离感,而是和教师打成一片,非常地亲切、友好。上课的时候幼儿都非常积极而且很听老师的话,并且积极配合和回应教师的问题。幼儿在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会很亲切自由地问教师很多问题,教师当然也非常乐意的为幼儿解答。师幼之间有亲爱之情时,教师常组织活动陶冶幼儿们的情操,幼儿也会乐此不疲,有的幼儿去要求教师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教师分享。

(二)教师关爱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每个幼儿的气质和性格是不同的,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常常鼓励指导幼儿,只要幼儿有一点进步和成长教师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和帮助,不断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4]例如,幼儿午睡前后教师比较忙,教师要给幼儿穿衣服、整理被子、梳头等。很多教师这时候缺乏与幼儿沟通交流。然而,有心的教师即使忙也会抱一抱幼儿,逗他们开心,摸摸他们的小额头……这些动作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幼儿的心锁,使得原本对教师敬而远之的幼儿开始对教师亲近起来,仿佛所有的孩子都变得爱说爱笑。

三、两种态度教育意义的比较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这时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至关重要[4],而这一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幼儿对教师敬畏之情与亲爱之情的关系。对敬畏之情和亲爱之情的探讨,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来看待。幼儿对教师的敬畏之情,有利于教师树立理性教育的权威,让幼儿传承尊师重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敬畏之心超过一定的限度将会起到反面作用,比如,导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幼儿不愿或不敢同教师说心里话,教师很难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内心需求等。这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教师的亲爱之情有利于增进幼儿与教师心与心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从而去尊重、爱护幼儿;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取得幼儿的认可和接受,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佩服、尊重、信任、亲近、学习教师;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保教并重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教师如果不能很好低把握教学尺度,就会失去在幼儿心中的信任感,教师无法正常组织教学。因此,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至关重要。

四、敬畏与亲爱之情的培养途径

(一)正确处理敬畏和亲爱的关系

敬畏与亲爱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幼儿教育中,有的幼儿对教师有敬畏感而有的是亲爱感,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当幼儿表现出对教师有敬畏之心时,并不意味着幼儿内心对教师没有亲爱之感;相反,当幼儿表现出对教师的亲爱之感时,也同样在幼儿的内心中怀有敬畏之感,只是这种敬畏之感比较隐蔽含蓄。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者要激发出幼儿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让幼儿勇于表现自己,由传统的惧怕说话、不会说话转变为敢于说话,而且敢于说真话。教师要善于观察,积极引导幼儿,当了解到幼儿有不正确的行为和习惯时,改变传统刻板的观念,耐心且富有爱心地教导、鼓励。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总之,要理解敬畏和亲爱的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总结。

(二)培养敬畏之情的途径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给幼儿树立榜样,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给幼儿讲解班级规则,对幼儿要严格要求,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并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这样,教师才能在幼儿面前树立起威信,使幼儿自觉产生敬畏之情。

其次,教育者要以理服人,即说服教育,当幼儿犯了错误,要给幼儿指出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学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幼儿心服口服。

(三)培养亲爱之情的途径

第一,教师要融入学生;注意细节,鼓励教育;轻声细语,循循诱导。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幼儿对话交流,把自己与幼儿放到同一高度,拉近与幼儿的距离。

第二,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幼儿,用爱心塑造幼儿的心灵,用爱心激发幼儿心中的热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据调查了解,很多的幼儿因为感受不到父母、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而放弃学习。幼儿渴望教师爱他们、关心他们,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都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第三,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支持鼓励幼儿。德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福禄培尔说过:“成人一句鼓励的话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种子,由此将生长出一棵开满芳香花朵、结满累累硕果的生命之树。”如果成人多给予幼儿鼓励和赞扬的话,幼儿会更加努力地去做,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达欣赏之情。

第四,加强师幼沟通,拓展情感交流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和每一个幼儿交谈,特别是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幼儿,并且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去,适时指导,接纳与倾听幼儿。教师要学会使用眼神和特殊语调与幼儿交流,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和身体接触(拥抱、抚摸等)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幼儿感到被关注、被重视,从心理上获得满足并且不断升华内心的情感。

第五,创设主题鲜明的亲情活动,让幼儿和父母一同参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增强亲子关系,实现家园共育。

总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从事教育事业,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教师与学生没有情感,没有沟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幼儿期是幼儿成长历程当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教师的态度如何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与亲爱之情都有重要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教师只要处理好师幼关系,就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用耐心、爱心、细心以及责任心影响幼儿,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师幼敬畏幼儿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2:24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40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一些敬畏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敬畏一粒米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32
敬畏先烈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