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青 李 丽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58;2.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4)
詹伯慧先生认为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1],事实确乎如此,我们可以多维度地挖掘海南语言资源并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材料的研究。
海南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编制书目和索引、地方文献数字化。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海南文化、黎族历史、民歌戏曲、传统技艺等。就学术动态而言,海南地方文献作为珍贵的原始资料,虽然日益受到关注,成果数量显著增多。然而开发利用不够全面,研究者的力量大都花在馆藏文献上,搜寻范围集中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散碎在荒郊野岭、杂草丛中的石刻和遗落在民间并能反映海南社会生活、历史面貌的土地买卖、航海更路、侨批税单、民俗歌谣、教材抄本、乡规民约等手抄文书则少有顾及。冯青曾撰文指出:“海南汉、黎、苗族手抄、石刻等稀见文献,同徽州契约文书、闽粤侨批等文献一样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料信息,不仅为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为汉字史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汇史、语音史、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宝贵的实证语料。”[2]这些稀见资料内容广博、语言活泼、文字俚俗,具有不同于其他传世文献的独特功能,价值巨大。遗憾的是,搜集整理时未能重视这些稀见文献,对其语言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
由于海南黎族、苗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日常的书信、歌谣、族谱及经书等都使用汉字来书写,但有些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无法准确表达,抄写者可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字词来记录口语。当然也有可能用同音字代替,如《海南苗族风物志》就收录了“拎”(拿、提)、“”(爹)、“” (娘)、“” (鸳鸯)、“”(离)、“” (给)、“” (抬)、“”(游) 等海南苗族造字[3](P102)。这样,黎族、苗族文献中就保存了不少难为人理解的疑难字词。
海南黎族、苗族抄刻文献中的字词既有传承,又有新变化,特别是出现的许多新见字形和词形颇难理解。本文选取其中十个加以考释(按字词的首字音序排列),以求证于方家。
1. 巴岩 巴眼
(2) 始到焦家行大礼,朋亲很巴岩当时。(《孔雀东南飞》)
(3) 莫到老边巴眼人,睋见情哥小年轻。(《调及春景未残就》)
(4) 调声快调快调及年嫩,莫到老年老年巴眼人。(《花香千里蜜来采》)
按:羡慕。现有辞书未见收录“巴岩”或“巴眼”。“巴”有盼望、等待义,宋杨万里《过沙头》 诗:“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我巴到你黄昏盼到你明。”“巴”与“盼”对文同义。又考《临高汉词典》:“【ŋam2】①适合,合适:xo3nə4hiu2ʦ ui2ŋam2kə2这条裤最适合他②hau2ŋam2am3kə2jou3bak7dən4我刚好在门口遇到他。”[4](P217)《海口方言词典》:“ ŋam 适合;符合:衫穿样∣即样讲 伊妚心。”[5](P193)又“无 vo ŋam 不适合:无身穿。”[5](P92)《海南儋州话研究》载:“巴眼Ɂ ba22ŋam21忌妒。”[6](P193)因此,“岩”或“眼”是记音字。
2. 吉贝 菇半 伽半
(1) 替哥担水莫辞苦,买斤好 侬车 。(《麻风哥与痴情女》)
(2) 吉贝与珠宝,铜锣价更高。(《黎族祖先歌》)
(3) 老人又指点,吉贝满山巅。(《黎族祖先歌》)
(4) 菇半生毛白开开,风筝无毛对风飞。(《回娘家翁媳对歌》)
(5) 菇半灯芯土灯纸,笔开花红挂登琼。(《一对金鸟飞过天》)
(6) 寒天就穿海伽半,暑天就穿太昌麻。(《父亲死去三年三》)
(7) 上岭劈园种吉贝,力力松土等它大。(《种吉贝》)
按:棉花、木棉。梵语Karpasi或马来语Kapok的译音。音译词的特点之一就是早期形体多样,后有规范化的趋势。《集韵·夳韵》:“梖,梖多,木名。出交趾及西域,叶可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收录“梖”字,但其字只出现于“梖多”一词,梵语pattra的音译字,即是贝叶树。《梁书·诸夷传·林邑国》:“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纻布不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木棉》:“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绵又有木棉之绵,即攀枝花也。其木高四五丈,花殷红,朵大于杯,花落则絮蕴焉。采之,其觕可以为褥。岭外以为吉贝即木棉,非也。”他书还写作“迦盘”,如《晋书·四夷传·林邑国》:“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女嫁之时,著迦盘衣,横幅合缝如井栏,首戴宝花。”《海口方言词典》:“膏半棉kau bua mi棉花,棉桃中的纤维。”[5](P158)迦盘、菇半、伽半、膏半音义皆同。
3. 厂
(1) 结髻与穿厂,壮如小山牛。(《黎族祖先歌》)
(2) 捻纱与织布,做裙与做厂。(《黎族祖先歌》)
按:遮羞布。黎语[viεn33]。亦译作“焚”。黎族服饰三宝(梳子、耳环、遮羞布) 之一,其形制是前后各一片三角布,用带子将布从下往后拉紧,系于后腰间。所用的原料多为树皮布,《感恩县志》记载:“妇女纺织吉贝为土布,以供自用。迄洋纱通行,自纺均废”。不同方言的黎族织染方式和制式有所不同。台湾本《黎人风俗图说》总说第六部分记载:“黎种类之不同,唯服饰可以别之……下脚黎:发结前而簪以小刀,耳环下垂,上衣以布一幅,穴其中,以首贯之,无袖,长不掩脐。无下衣,腰前后各系方花布一幅,名曰厂。妇披发不结,耳垂铜环,项围铜圈,腮颊刺纹如侾黎。上衣短衫,或吉贝或青布一幅,中开一长穴,后至背,前至胸下,各留五六寸许不断。”大厂黎和小厂黎的服饰又区别于下脚黎,如“大厂黎:……两耳垂环,上衣同下脚黎,遇吉凶则衣如民人之马褂,或花,或绿,或青不等,四围嵌以绿色矾珠。无下衣,前后各花布一幅,亦名曰厂。”又“小厂黎:男同大厂黎,唯厂小不及半,故名。”王献军先生对该图有详细考释和探究[7],其功大焉。
按:丈夫。古代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郎君”“郎”“官”“夫君”“官人”“相公”“老爷”,多见于口语化较强的白话文献中,《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郗嘉宾丧,妇兄弟欲迎妹还,终不肯归。曰:‘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晋书·卢循传》:“循势屈,知不免,先鸩妻子十余人,又召妓妾问曰:‘我今将自杀,谁能同者?’多云:‘雀鼠贪生,就死实人情所难。’有云:‘官尚当死,某岂愿生!’于是悉鸩诸辞死者,因自投于水。”唐赵鸾鸾《云鬟》 诗:“侧边斜插黄金凤,妆罢夫君带笑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孩儿,沿路里耐辛苦,若见薄情郎传示与,但道自从别来,官人万福,一件件对他分付,教他受领,看是阻那不阻,临了教读这一封儿堕泪书。”元无名氏《举案齐眉》 第四折:“梁鸿云:‘夫人请穿上者。’正旦云:‘相公,我不敢穿。’”《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保重。’”郎、君、相、官等词语无不表现出男人在妻妾心目中的地位,男人死了意味着天塌了,甚至有“男人大如天”之说。海南方言中仍保留了这种用法,《海口方言词典》:“官,kua:妚侬是伊妚官∣官共娘无相好。”[5](P68)“ ”与“”造字理据相同,《字汇补·女部》:“ ,姊称也。”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 ,大女,即姊也。”
5. 但那 坛那
(1) 诚心处备香花灯食伍供之,仪有氤氲上澈雷门之深远,庶令关席严若风云……四灵四兽君、八卦九凤君、乾罗但那神、普扫不祥神……(海南苗族道教经书《关告破狱》)
(2) 有明以来,越国朝定鼎后,四方诸坛那陆续捐置田亩,永为香灯之资。(《东山潮音寺长置田碑记》)
按:施主。还写作“旦那”。 《辽代石刻文编·道宗编上·大辽蓟州神山云泉寺记》:“咸雍八年春,其徒定开等状兹宏丽,奏乞旌褒,朝廷嘉之,遂赐今额。坛那改观,制底增辉。复虑将来莫详所以,因相与录其本末,托余文而志之。”又《天祚编·遗行记》:“藏主自从出家,世尘不染。诱化坛那,或施一文两文,时时不阙,岁久办成藏经。”明金幼孜《径山南石和尚塔铭》:“平生博通禅学,然于《楞严》 《圆觉》二经尤为研精,每授徒辄曰:‘学道当以二经为指南,求之坛那之施及辍已资,以《圆觉略疏》 《楞严要解》锓梓以传四方。”日语中“だんな”亦有此义。
6. 粉枪
(1) 身上挂弓箭,手里拿粉枪。(《夜猎歌》)
(2) 丢下了鸡笼和鸽笼,丢下了猎狗和粉枪。(《悼亡夫》)
按:一种原始的前装式火枪。火药一般收藏在水牛角里,铜火帽则藏在特制的小骨管里。清代光绪《崖州志·黎防一·黎情》:“向时兵器,专尚弓矢,今已久废。改用粉枪,家置一杆,有力者或备数杆。每以数牛易一枪,或药一桶。多从岭门、薄沙及海口流入。”田、牛、铜锣、粉枪和木板谷仓是海南黎族家庭的五大件。每逢“三月三”的传统节日,黎族村寨一般会举行粉枪射击比赛。
按:合。《说文·人部》:“佮,合也。”王筠释例:“是合佮义同音异,通力合作,合药及俗语合伙,皆佮之音义也。”《广韵·合韵》:“佮,并佮,聚也。”《汉语方言大词典》“佮:①<动>合;合伙,拼合。”[8](P3439)吴语、西南官话、赣语、湘语中犹有使用。“”当是同体会意。“伴”义同“合伴”, 《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二:“两客也做完了生意,仍旧合伴同归。”海口方言“合”音[hap33](文)、[kap55](白)。其他方言中亦作“搿”,《中国谚语资料》:“鱼搿鱼,虾搿虾,王八搿合鳖亲家。”
8. 汉
1. 乜的生来汉土钻?乜的生来拨土开?(《翁媳对歌》)
2. 鱼鳅汉土去破嘴,莫嫁妚奴须红红。(《牛矮车高怎做拖》)
按:连。连词。黎语中khom11的用法类似,na53khueŋ53rien53thun53ɬai53, khueŋ53rien53khom11thun53moei53(他会说黎话,也会说汉话)[9](P42)。海南的语言学著作中有相关的记录, 《临高汉词典》:“【hem1】跟,和①连词:hau2hem1kə2du2ti4lim2kou1leŋ1hun2我和他都是临高人②介词:hem1kə2boi1di1lou4sə3foi2跟他去找老师一下”。连词和介词的用法,当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又载:“【hem2】 跟,跟随:hem2kə2boi1lan2hok8跟他去上学”[5](P224)《临高语话语材料集》中多有hem1的动词、介词、连词用法[10]。笔者家乡口语中亦有相似的语音,如:囗(han51) 汤一起吃掉∣囗(han51) 渣一起倒掉。方言辞书中亦记作“含”、“撼”等,侯精一认为连词音“汉”的当是“和”字[11],张惠英则探其源为“喊”[12]。我们认为,历史上“和”没有音“汉”的证据,然则【hem】有意义虚化的路径,但不一定就是“喊”,因为暂时还未发现“喊”有这样的意义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
9. 喼
(1) 只用喼枪打都赢。(《红军来到鹦哥岭》)
按:喼,粤语,指的是撞针出现以前的旧式枪支的激发装置。1926年12月7日《广州民国日报》载《查验人民自卫枪炮章程》将广东民间枪炮分为四等,其中丁等包括大喼长枪、大喼抬枪、大口扒枪、六响拗兰手枪、金山擘明制手枪、五响打心手枪、土造大喼手枪、土造鸟枪、五百斤重量以下大炮、土造单响枪。喼枪,黎族使用的一种装火药和铁砂的土枪。 《大词典》:“喼[ɡíb],韩文吏读字。”很遗憾未列书证。“喼”当是方言新造形声字。谢彬《云南游记》:“黎峒小者有枪数十杆至数百杆,大峒则多至千余杆,总计全琼黎峒所存之大急枪不下万杆。”《黎族现代历史资料选编》 载石公《广东风土志·琼崖》:“言语:另为一种言语。性情:凶悍于侾黎。文字:绝少识字。武力:有七九步枪少数,土喼枪多数,其枪数少于侾黎,积蓄颇多。”[13]“急枪赛”是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亦称“急枪射击赛”、“打红”等。邱捷、何文平研究民国初年广东的民间武器时曾有提及[14]。
(2) 吃浮木追老路,妻心着记伴初时。(《孔雀东南飞》)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海之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中亚、大洋洲之间的航运中转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地处要冲,必然会与世界交流往来。黎族、苗族抄刻文献中的新造字“ ”“”“”“喼”“”于汉字史研究而言价值巨大,“巴岩”“厂”“但那”“粉枪”“汉”等新词新义于词汇史来说其意义亦不可小觑。这些新字词反映了汉族与黎族、苗族之间语言的相互借用,也反映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交流。斯大林说:“语言是与人的生产行为直接联系着,也像它与人的工作的一切范围中的其他一切行为直接联系着一样,因此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16](P5)海南地处南海前沿,远离大陆,民族杂居,多元文化融合,反映在口语化较强的抄刻文献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