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皖萍,兰浩原
(1.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2.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瑶族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主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其中广西最多。瑶族虽然没有族域文字,但语系文化丰富,在山居的气候环境和社会风俗中衍生出内容各异、形式丰富、旋律多样的瑶族传统民歌[1]。传统瑶族民歌曲调丰富,歌声重和谐多婉转,艺术表现形式由内容的不同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独唱到群体合唱都呈现出崇高唯美且灵活多样的特征。这些特点恰恰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探寻和强调的声音培养和和声训练的要求默契。因而,有选择地将瑶族民歌音乐文化融高职视唱练耳教学,不仅是利用其多元化的曲调声腔来训练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更是通过瑶族音乐风格学习来认知和自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视唱练耳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核心基础课程,它是通过对声音进行听、读、写三种方式的渐进式教学,对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节奏等音乐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音域高低、音色以及歌曲感情等综合艺术感知能力,强调以系统和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语言,为更深入地培养全能型人才做好准备[2]。一般而言,视唱练耳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它以集体课形式展开声音认知学习与声音表达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习难”“教学难”成为当下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由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录取方式是通过文化分数线决定,因此并没有专门设置音乐专属考试一项,这导致整体生源的音乐基础薄弱的普遍现象。由此,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专业课程关于音准音高节奏的学习和训练时,绝大部分高职新生无音乐基础,在调性训练中,通常表现为无唱谱概念、唱法思维转换混乱以及听觉无意识声音概念模糊、调性听觉乏力等现象,以致该门课程教学难以像通过艺术类考试的考生那样“正常”开启第一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这一棘手的“基础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迫使高职视唱练耳课程的后续教学举步维艰。
一方面,由于生源音乐基础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迫进行知识简化,使得教学形式日渐趋向单一。另一方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材参照的是本专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教材不符合教学现状,成为教学中的另一大棘手问题。
总之,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甚微。如何有的放矢地开发适用于高职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如何让富有内涵和传承意义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成为当下高职视唱练耳课程最值得探索以及实践的教学问题。
在课堂中有选择地选用部分瑶族传统民歌融入高职视唱练耳教学,是对于音乐教学本土化研究的一种教学尝试,主要可以从实用教学价值和教育传承意义两个方面来看待:
从旋律的经典性、音乐元素的丰富性以及文化因素的多样性三方面来解析瑶族传统民歌所具备实用的教学价值。首先,瑶族民歌旋律经典,易于培养本土音乐思维。瑶族传统民歌旋律以典型的五声性调式为主,旋律唯美朗朗上口,同时和弦经典,含宫、商、羽等多种调式。在引入瑶族传统民歌进入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演唱、听音记忆、音感训练等方式,加强学生复式声调感,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思维。从和声结构来看,瑶族传统民歌的双声歌的支声式复调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次,瑶族民歌音乐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多元化: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选材和教学时,首先考虑曲目的旋律和音程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瑶族传统民歌旋律自然轻快,流畅性好音程丰富度高,大部分歌曲长短也较为符合教学时长设置。同时,瑶族传统民歌节拍也极具特色,有很多变速节拍适合视唱练耳教学。与西方音乐相比,瑶族传统民歌演唱形式众多,包括:跟声演唱、合唱形式、复合演唱、混声重唱等多种类型,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多声部视唱能力和演唱水平。再次,瑶族民歌文化因素多样,即兴性强。瑶族传统民歌具有丰富的装饰音,可以让学生认知和体验音乐特色,同时通过瑶族人文风俗的了解进一步感知和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种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表达能力。
引入瑶族传统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回归,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学习,唤醒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审美感知。这是将瑶族传统民歌引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选取符合教学要求并能与教学环境相容的特色瑶族传统民歌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音乐源头,有助于学生认知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达到重新认识并保护本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通过学习、编排、演出等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审美和思考能力。所以,合理运用瑶族传统民歌音乐素材,是视唱练耳课程在本土化教学中的新尝试,也为培养多元化音乐人才积累经验。
在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本土化教学的尝试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歌曲进行视唱教学,而是需要通过融合课程体系架构中的学习难度梯度变化来配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在以系统合理地学习音乐表达技巧和提高音乐整体素质为前提下,帮助学生学习和排练群体作品,具体建议如下: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都应当坚持以学科主线为导向。视唱教材的编写和曲目录入是一大关键,在瑶族传统民歌曲调中多以五声调式为主,对不同地域和不同人文背景的瑶族传统民歌都应该有所吸取。在课堂教学应用中,以部分选择的方式融合教学,而不是全部覆盖。因为只有在点面结合的学习架构之下,本土化音乐教学才能呈现良好长久的发展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本土化文化传承与学习。
将瑶族传统民歌融入视唱练耳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实现课程的组织、编排以及展演。设计瑶族传统民歌专题教学时可以将训练环节根据瑶族传统民歌中不同的地域来源进行划分,将分散的旋律、视唱、节奏、声部进行规整,设置不同文化和环境下的音调、旋律等音乐元素在教学难度上的差异,可以由群体共同演绎、教师带领模仿、节奏学习以及卡农训练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3]。具体方式如下:
1)中西音乐文化划分。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兼含东方民族歌曲和西方民谣歌曲等多种类型的优秀音乐素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瑶族传统民歌时,要区别它和西方歌曲的调式差别,并在课程编排上做好难易度设置。以瑶族传统民歌为例,《蝴蝶歌》《盘山大王》《酒歌》是典型的支声式复调教学内容,可以很好地扩宽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在进行复调歌曲的排练和群体学习时,适当地加入二声部的练习和写作,根据瑶族传统民歌的音程差异,设立学生的听音辨别、分析声部的教学练习。在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创更多个性化、深层次的教学手段,如自主编创传统节目、班级合唱等。
2)单声部与多声部的训练划分。在瑶族传统民歌曲调中以五声调式为主,曲调婉转朗朗上口,和声规范声音和谐。其中瑶族“双声歌”是典型的和声结构,特点是唱谱内容丰富、结构经典,它可以通过在瑶族传统民歌中的视唱练习,进一步熟悉瑶族民歌的和声结构和演唱方式。在瑶族传统民歌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块中,课程内容可以围绕五声性调式进行和声听觉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五声性调式和声听觉,通过建立听觉感知帮助学生走入本土音乐中常用的听声结构,进一步了解线性结构的和声连接形式。同时,五声性调式和声是我国所特有的文化音乐属性。围绕五声调式和声进行文化内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我国其他民族特色五声调式音乐,因此在进行和声听着训练中,也应该举一反三地加入其他民族民歌音乐的维度学习,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本土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感受瑶族民歌中支声式复调作品的音乐风格特色和旋律线性结构魅力,进一步学习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在五声性调式基础的音乐结构中进一步学习和体验瑶族民歌特色和声连接及多声部的音乐特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文化认知观念,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以瑶族音乐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践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由于,引入本土民族音乐素材进课堂只是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其中之一,所以,关于该项目的考核还需加入其他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人视唱能力、听记能力以及综合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等。该项目是构成学生视唱练耳课程考核主体内容中的子项目。其中,作为课程总结汇报音乐会形式的集体呈现颇具特色,这种教学成果展示可以促进学生个人能力以及集体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参加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辅助考核内容,即让学生参与舞台演出或跟随表演团队,如校外采风实训考察学习活动、地方民俗活动助演等。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有别于专业院校的音乐专业,生源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实现高效而有特色的教学,一直都是音乐教学改革和探索的主要方向。将瑶族音乐文化融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一方面能通过瑶族音乐风格中具有典型性和延伸性的和声结构训练,对学生进行声音内涵式音乐风格训练;另一方面能通过瑶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来填补音乐学习和模仿训练中极易缺失的人文情怀,培养润泽的音乐气质。这对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