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佳
(河南博物院 河南文化信息中心网站,河南 郑州 450002)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的地位极其重要。 可以说,博物馆是融汇展示一个区域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 实地参观博物馆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是一项相对便捷却很重要的文化体验。 以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文明为使命的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面向社会发挥着学习、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的社会服务理念也在逐步转变和更新。 博物馆的发展,正由“以物为本”逐步向“以人为本”过渡,从有限的馆舍走向了大千世界,功能不断向社会服务领域延伸。
当今社会,一个好的博物馆不应该仅仅单纯地建设展馆,开办展览,更需要深挖自身的文化资源,根据公众的需求拓展服务渠道,拓宽服务范围,为公众提供各项延伸服务。 笔者试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对博物馆的延伸服务功能展开探讨。
博物馆的延伸服务是指博物馆在实现基本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利用馆内设施、员工、藏品、信息、相关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等各类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的外延性服务。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大批观众求知若渴地拥进了博物馆,参观群体也出现了大规模增长、观众结构多元化、参观需求差异化等特点,对博物馆所提供的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 河南博物院针对上述新的变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以打造“河南博物院知名文化品牌”为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 突破了单纯展览这一传统服务模式,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产品,拓宽了服务领域。
近十年来,河南博物院积极拓展博物馆服务的新思路,先后成立了河南讲解培训基地、各类宣讲团、华夏古乐艺术团,定制了特约讲解服务,开设了专题讲解,创建了历史教室、文创商店,举办了中原国学讲坛、“中原大讲堂·河南博物院讲堂”等一系列延伸服务项目,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面观众的文化需求、服务需求和消费需求,延展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出土了大量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形式多样的音乐文物。 中原的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从历史的乐音中感受中华文明鲜活的生命力,结合现有的优势,河南博物院提出了以“陈列展览的延伸”为主旨的第四类展演风格,充分发挥河南古音乐文物资源和音乐考古人才资源优势。 2000年4月1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应势而生。 以不脱离人文背景为前提,将音乐文物进行复原研究进而展示演出是华夏古乐团演出的基础,古乐团的成立,更加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大量文物音乐展品的丰富内涵,力求还原一个传承了八千年的音声世界,让观众欣赏到高品位的音乐精品。
这种新颖的展演形式打破了以往博物馆陈列以静态为主的设计,为参观者营造出了一个动态的文化氛围,也为保护和研发中华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依托。 “华夏古乐艺术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科学考证,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史前乐舞”“先秦钟磬古乐”“唐代歌舞伎乐”“古琴音乐”等进行复原研究,陆续复原了诗经音乐、编钟古乐、唐代坐部伎乐、古琴音乐等四类数十部曲目,还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古代琴谱中发掘出带有浓厚中原特色的古曲。 展示、介绍讲述和演奏之间相辅相成,既展又演,展演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实现了完美互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古乐展演不单单是复原的音乐文物,连曲目的编排也是以史实为依托、以科学为基础的,是对仿古乐器演奏上的重大提升,河南省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特点都在展演中得到体现。
此外,华夏古乐团还结合专题展览及重大节日活动,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专题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举办的“中原古风——华夏古乐专场音乐会”、2012年举办的“宋词心韵——宋代音乐复原专赏会”、2014年举办的“上元灯月——传统元宵节情景古乐”、2018年在韩国举办的“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物复原展演”专题音乐会等演出用独特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中原文化历史厚重的岁月。 技术上的精进、学术上的加持、艺术上的效果,成了河南博物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华夏古乐团以陈列展览的延伸和立体的展示为方向的新探索和尝试,为博物馆研究和面向公众的延伸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 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价值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原国学讲坛作为河南博物院主办的一项常年性社会公益讲座,是河南博物院积极推广多种形式文化教育的重要成果,是一项社会服务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学术水平高的重要文化活动。 讲坛的成立使博物院将延伸服务成功扩展到了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中原文明的新领域。
中原国学讲坛自2006年开办以来,河南博物院每逢周末都会开办一场名家系列讲座。 名家系列讲座,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数十场,直接受众群体达数万人。 二月河、王立群、单霁翔、文怀沙、纪连海、周思源、张其成、阎崇年、钱逊、于丹、方尔加、隋丽娟、李伯谦、乌丙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莅临河南博物院并登上中原国学讲坛传经布道,深入浅出地为公众普及知识,答疑解惑。 讲座内容从国学经典到文化遗产保护再到社会热点,非常广泛,讲座形式以“名家”演讲主题为主线,同时穿插“古曲”“国画”“古诗”等古典文学艺术的视频欣赏,让听众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此外,国学讲坛还推出了部分名家讲座的内部资料,供广大国学爱好者交流阅读使用。
中原国学讲坛打破了以往讲座的枯燥模式以及博物馆的传统运作模式,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发现有的文化市场。 文化讲座举办得有声有色,收到了良好效果。 其不仅为河南博物院更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早在2007年,中原国学讲坛作为河南十大文化产业之一,在当地掀起了一场“国学热”,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学传播平台。
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创始于2009年,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连锁化”发展和“互联网+”的“线下”与“线上”并行、互动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区。 该平台目前已形成了院内1个、院外7个、五地联动的博物馆历史教室连锁化发展新格局,先后荣获了“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评选优秀示范案例”“全国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第四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与服务奖”“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十佳课程设计奖”等一系列全国相关领域最高专业奖项及荣誉,目前已成为全国业内及社会知名的博物馆教育品牌,并获得国家商标保护。
历史教室的开设,充分体现了河南博物院延伸服务的多元化、人性化和互动化。 近年来,历史教室除了固定开办暑期夏令营,开设农民工子弟和农村留守儿童专场以外,还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特定纪念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围绕着端午节、元宵节等节庆举办各类主体文化活动,为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空间。
河南讲解培训基地位于河南博物院内,是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承办的一个常设培训机构。 自2008年成立至今,河南讲解培训基地秉承“立足文博面向社会,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理念,依托河南文博大省及博物馆讲解大省的优势和相关专家资源,服务范围迅速从文博系统内部延伸到社会各界,从河南省内辐射至全国,在文博系统乃至诸多领域讲解人才培训方面具有良好的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被业内评价为“讲解人才的摇篮”。
十多年来,河南讲解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60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名。 学员除了来自河南本省以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山东、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江苏、河北、四川、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等地的讲解员,服务范围涵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选送学员的博物馆上至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8+3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下到省、市、县各级各类博物馆。 学员除来自文博系统内部的以外,还包括了文博系统以外的文化、旅游、广电、科技、环保、税务、规划、民政、纪检、体育、民政、城建、交通等多个领域。 基地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灵活适时、以人为本、专业引领”的指导方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训规律,结合培训效果力图创新发展,从最初的规模小、培训目标较为单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
近年来,随着依托文化遗产,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性研发出来的文创产品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博物馆的文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 为了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办公室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河南博物院文物元素的提取,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开发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创产品。 这些产品在设计上不但追求时尚和美感,而且紧紧依托文物原型赋予产品更深刻的寓意。
此外,河南博物院还积极开展了各类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回馈社会,服务于青少年教育。 坚持多年举办了暑期少儿活动节、国宝讲解小明星培训活动,拓宽了未成年人走进志愿服务行列的渠道,提高了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 2012年建立的“河南博物院历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以流动的博物馆、身边的小课堂为主要服务形式,立足于自身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结合馆内常年开展的教育活动,打破了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空间局限和传统教育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让博物馆走出围墙,走进校园,切实服务于学校教学,满足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需求。
综观河南博物院所开展的延伸服务,不难看出博物馆的延伸服务功能,与博物馆的属性、价值及作用紧密相连,延伸服务形式必须是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 博物馆主要价值之一在于针对不同群体的科学教育和知识普及,而延伸服务功能也应以完善教育为最终目的。 如何利用博物馆的现存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和手段,面向社会,面向观众开展更为周全的人性化服务,开展层次齐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大众或相关领域群体的服务需求、知识需求及消费需求,是博物馆改进延伸服务工作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