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视域下健康中国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0-03-03 16:16王景全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对象化过度承载力

王景全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建设健康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以过度物化、过度占有、过度消费、过度劳动为特征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正在造成两类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一是“健康赤字”和“过劳死”,二是“生态赤字”和“污染”。 前者表现为过度劳动对人类身心健康的直接伤害,后者则是人类活动超过自然界承载力引发的“环境公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两类健康问题内在关联,相互强化。 从根本上说,两类健康问题都是劳动过度、休闲缺失或休闲异化造成的。 因此,建设健康中国,既需要做好劳动这篇文章,包括提高劳动的人文关怀与科技含量,降低劳动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劳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做好休闲这篇文章,通过“适度劳动、积极休闲”(1)适度劳动,是指把劳动控制在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度之内,积极休闲是指积极地选择休闲和选择积极的休闲。,把人的活动控制在人体承载力与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之内。

一、过度劳动对人类健康的直接伤害

人既是社会存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人类生存既需要遵循社会节律,也需要遵循自然节律。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生命有机体对劳动的承载力(生理承载力和心理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劳动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影响人类身心健康,严重的过度劳动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导致过劳死。 过度劳动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劳动时间过长,二是劳动强度过大。 现实中,往往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其中,劳动时间过长是过度劳动的显性标志,也是过度劳动最常见的表现。 劳动强度和劳动定额过高,则往往具有隐秘性。

人的身体和心理都需要一定的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必然导致休息和睡眠不足,长时间的休息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组织机能的自我恢复能力,对机体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尤其是对心脑血管和精神心理危害最大。 过度劳动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脑疾病,以及抑郁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过劳猝死”。 相关研究显示,职工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其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是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职工的2.9倍。 此外,长期过度劳动还会引发精神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过劳性自杀。 据日本的一项研究,每月超出规定劳动时间但在45小时以内的人员中“过劳”比例为50%,如果超过80小时则该比例达到70%。 运用CHQ量表验证心理健康与劳动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时间劳动是心理健康受损的要因,无论有酬加班还是无偿加班对于心理健康影响作用都很大,但后者的危险性更高。 所以,过度劳动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严重者一方面会出现精神问题,可能导致“过劳自杀”; 另一方面可能表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暴发,从而引发“过劳猝死”。[1]

早期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了过度劳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其著作中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压榨。 二战后,“过劳死”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对资源贫乏的日本造成了巨大冲击。 为应对这一冲击,日本企业实施“减量经营”战略,通过裁减人员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长时间和高强度劳动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不少企业发生职工“过劳死”。 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认为,现代人类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 过度劳动造成的紧张压力破坏着人类的健康,使劳动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疾病急剧增加。

在现实中,我国也面临过劳问题的困扰。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显示,中国亚健康人数占总人口的70%,约9.5亿人,每13个人当中就有9.5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因为长时间加班而猝死的案例也曾见诸媒体。 导致这种情形发生的原因众多,但“减员增效”和“末位淘汰”是两个重要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过劳死、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身心健康的现实威胁。 2006年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指出,中国七成知识分子处在“过劳死”的边缘。[2]2009 年 《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中披露,中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 76% 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接近 60% 的人处于过劳状态。 2012 年,小康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举办的“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9. 4% 的受访者存在着超时工作问题,只有 30. 6% 的受访者能够 “享受”8 小时工作制。[3]2016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南京市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披露,我国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个小时以上,医师群体在总体心理耗竭等级上显著高于参照群体。

过度劳动还表现为“技术座架”对生命整体性的撕裂造成的意义系统的碎片化。 这种情况比较多地存在于机械性、重复性的流水线上。 流水线上的工人像一个个零部件被嵌入机器系统,其工作具有很大的强制性、片面性,缺少趣味性和自由度。 这样的工作很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倦怠和厌恶。 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导致健康受损,出现心理枯竭和精神崩溃,严重者甚至用自杀来逃避这种劳动。

二、 过度劳动引发环境公害,进而威胁人类健康与可持续生存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过度劳动”,主要是指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影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 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度的,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索取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导致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与可持续生存,著名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就是典型例证(2)世界著名的八大环境污染公害包括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环境公害

人类的健康生存,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健康的生态环境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自净力是有限的,因而这种循环也是有限的即有限定条件的,人类必须在这个限定条件之内活动,超出这个限度,良性循环就会中断,就会变成恶性循环,就会威胁人类健康生存。 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人类活动总体上没有超出地球环境承载力限度。 工业文明到来后,情况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因为,与农牧经济和采集经济相比,工业生产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制造”与“合成”。 它改变物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制造出大自然本不存在因而难以降解的新物质和新废物,这些自然界难以降解之物的不断累积,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同时,工业化的农业,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着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产品的品质。 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有的地方尤为突出。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化肥平均用量为每公顷400千克,局部地区甚至高达每公顷600千克,是世界公认警戒线上限(每公顷225千克)的1.8倍以上,是欧美平均用量的4倍以上。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影响农产品的生态品质和食品安全,由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几十种污染物构成的“环境激素”(3)“环境激素”又叫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类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危害人类健康的化学物质。 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后,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化肥、农药、除草剂是环境激素的主要来源。 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目前平均用量每公顷400千克,东部地区高的可达600千克每公顷,是世界公认警戒上限(每公顷225千克)的1.8倍以上,更是欧美平均用量的4倍以上。 参见“今日头条”:《胡汉平委员:土壤污染修复迫在眉睫》(https://www.toutiao.com/i1048179889/)。,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

(二)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界物种多样性锐减,危及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每一个生命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物种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多样性物种构成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链,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动态平衡。 有关专家指出,每失去一种动植物,就意味着破坏了进化了35亿年的生物链。 在现实中,物种锐减已经和正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给人类生产生活乃至人类这个生命物种的持续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此外,物种多样性还导致药物来源减少,影响人类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农业和医药都建立在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 人类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尝百草”,在多样性物种中发现了适合种植和繁育的植物和动物,使得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同时,人类也通过“尝百草”发现了许多能够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动物。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少用于制造药物的物种的生境受到影响,药物的品质也严重下降。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过度索取,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自然界的一些物种被作为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加剧了一些物种灭绝; 而物种的急剧减少又反过来加剧生态退化,构成了生态退化与物种减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这一切如果不能得到切实纠正,最终可能会像澳洲飞镖那样回刺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的健康生存。

三、 矫正过度劳动, 建设健康中国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哲学

首先,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人类的生存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发生大范围不可逆的崩溃,人类的生存必然难以为继。 其次,人类又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不安分、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力量最强大的一个成员,这根源于人的类本质——“无限性对象化”。 对象化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把“内在尺度”(意识、需要和能力)外化到对象上[4],其二是把外部的自在世界纳入人类的对象世界。 无限性对象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这一特质根植于人的内在尺度即主体结构。 动物的“尺度”(种的尺度)即动物的生物学结构,是大自然一次性地通过基因给定的,是封闭的、有限的,因而动物的对象化范围是有限的。 人的“尺度”则是文化结构主导的生物学结构与文化结构的统一,文化结构是人类后天自己创造的。 与生物学结构相比,文化结构具有无限性、开放性、未给定性,这决定了人类对象化的无限性。 大自然给定了动物的存在结构,也就给定了它们固定的“生态位”,使其在“生态位”上“各司其职”,由此形成了相生相克的生态链条和自我修复、动态平衡、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大自然没有一次性给定人的存在结构,这意味着人没有固定不变的生态位。 人类成为一个没有固定范围并且有能力跨界活动的无限性对象化的物种。 由此便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象化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基本矛盾。

人类必须基于这个基本矛盾,反思自己的生存哲学。 一方面,既然人的类本质是无限的对象化,那么,就不可能一味压抑这种对象化,因为压抑这种对象化就是压抑和剥夺人的类本质。 另一方面,又必须把对象化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度之内。 这就需要对对象化进行“减量增维”。 “减量”就是减少单向度的物质需要; “增维”就是增加对象化的维度,优化对象化的结构。 这就是,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人们应走出单向度物本化的对象化误区,追求多向度的对象化,用旨在推进人类生活方式休闲化和审美化来矫正过度物化与过度劳动。

(二)建构劳动与休闲均衡发展、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

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已经和正在为人类文明建构劳闲均衡的文明形态提供基础与条件,尤其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有望把越来越多的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社会的总闲暇时间将大幅度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应该在“深层次生命自觉”的基础上树立“生态自觉”和“休闲自觉”,以“休闲自觉”实现“生命自觉”与“生态自觉”的统一,建构劳动与休闲均衡发展、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文明范式。 在文明发展中注重休闲元素,充分发挥休闲对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和解所承载的重要价值。 以休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人的全面发展对生态文明极其重要,全面发展能够防止过度注重物质财富的片面发展,这对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物质生产力已经为人们提供多元选择的情况下,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走出过度物化的生存误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人类健康生存的重要基石。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中国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首先,坚持绿色发展,筑牢人类健康的生态环境基础。 把生态理念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和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补齐美好生活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短板。 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导,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进行一体谋划、一体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集乐生养生为一体的乡村休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促进,保障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其次,深刻认识休闲哲学的减法路径对于绿色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休闲是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的实质,是减少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以此降低人类生存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休闲哲学的减法路径与国际环保领域的“减量化”原则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优先一为主方针”内在相通。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以大保护替代大开发。

再次,树立“承载力”意识,以适度为核心,以节约、节制为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原则,建构生态文化体系和劳闲均衡、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科学的劳动(妄为),二是超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的过度劳动(过为)。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以科学劳动克服妄为,又需要通过适度劳动约束过为。 应把休闲作为修复人与自然关系、弥补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矫正文明发展方向的重要平衡力量。 要做到适度劳动,就需要适度消费和适度生产。 适度生产既是适应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需要,也是缓解产能过剩、降低经济周期性波动破坏力的需要。 应深刻反思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和基于这种价值观的社会行为,建构休闲、休养生息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

(四)明智用闲,选择积极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统筹时间管理

加强休闲教育和闲暇管理,引导社会成员选择积极休闲,避免陷入异化休闲。 异化休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把休闲等同于物质消费,尤其是奢侈炫耀性物质消费。 异化休闲和过度劳动对于自然和人造成双重伤害。 异化休闲和过度劳动有内在联系、相互造就、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 异化休闲常常成为过度劳动的动力和诱因,人们为了异化休闲——炫耀性物质消费而过度劳动。 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和普及的社会,人类消费的刚性制约因素不再是经济系统的生产力,而是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为了降低人类消费的环境影响,即便到了物质财富极大涌流的时代,也需要节制消费,尤其是避免把休闲异化为物质消费,选择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有利于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具有正能量和创造性的休闲方式。 此外,应统筹管理社会成员的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 纠正长期存在的在职员工过度劳动与高失业率相互强化的怪圈。 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均衡配置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 把明智用闲作为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工作共享”),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分配劳动机会与休闲时间的政策和措施。

(五)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护航健康中国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休闲权益。 我国早在1994年就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国务院令第146号) ,这一法规明确规定了“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但是,由于该法规对加班时间上限和违规处罚的规定不够具体等原因,这一法规执行不到位。 2008 年我国出台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社部令第1号) ,由于种种原因,带薪休假制度也没有普遍落实到位。 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劳动者的休闲权益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有关“过劳死”的法律规定,将“过劳死”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近年来,长时间加班后猝死的案例屡见报端,给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立法,缺乏对此类案例进行医学鉴定和司法认定的法律程序,对过度劳动的受害者无法进行司法认定和赔偿,对造成职工过劳死的用人单位也无法进行相应的处罚与规制。 为此,建议立法机构研究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过劳死的法律认定,对劳动时间、劳动强度、死亡与工作的关联性等做出严格界定。

第三,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大用人单位违法成本。 对用人单位侵犯职工合法休闲权益,强迫或变相强迫职工超时工作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第四,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切实落实《企业工会条例》的有关规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热忱为职工群众服务”。

第五,加强保护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以法律护航绿水青山和健康中国。 严厉打击造成环境公害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坚决纠正为发展经济擅自降低环境门槛的做法,完善和细化农药、化肥生产与使用的法律规制,进一步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立法与执法。 实施公众参与制度,疏通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

猜你喜欢
对象化过度承载力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人工智能:人类认识自己的整体对象化*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