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2020-03-03 15:43张思维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指导供给

张思维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家在逐年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资助力度。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较2019年增长40万,就业难已经成为每年毕业季热议的话题。对于缺少社会资源和背负家庭重担的贫困生来说,就业需求能否在毕业前得到满足,是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生存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尹蔚民在谈到就业形势时表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的持续增加是对就业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1]从就业关键指标来看,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业课程,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此外,各地也针对应届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求职补贴、落户政策、租房补贴和创业支持。但在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中,除了面向全体毕业生的普适性策略之外,处于相对弱势的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特殊就业困难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贫困生而言,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才能帮助家庭解决贫困问题。[2-4]此外,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较大,往往让贫困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很难客观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而,选择职业的合理性和满意度要低于非贫困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先了解造成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二、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家庭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求职选择。首先,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会将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作为求职的第一考虑因素,也愿意参与更多的实习工作,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更强的自主性。而贫困生则会把工资收入和是否在大城市工作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于收入的重视会让贫困生选择较早接受自己的公司。这样盲目追求尽早就业,不仅会出现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而无法适应工作的现象,还可能因此错过其他就业机会。其次,大学生求职也需要一定的开销,如打印简历、准备面试服装以及来回面试地点的车旅费等,这都是求职过程中必需的投入。在这方面,贫困生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在求职上投入一些过多的开销。这不仅让贫困生错过一些求职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与非贫困生竞争岗位时处于劣势。

(二)家庭负担

对于贫困生而言,家庭负担往往较大,因此,无论是高考后的学校和专业选择,还是毕业时的就业选择,减轻家庭负担都是贫困生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于毕业后的选择,贫困生选择考研、出国进修的比例相对较小。相对于有条件继续进行学习的学生来说,贫困生获得高层次工作的概率更低。此外,贫困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也较低,这可能与创业存在一定风险有关,这样的风险不利于他们减轻家庭负担。

(三)心理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贫困生在上学期间经常性地遇到各类生活困难,这些困难也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学生,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应对的方式,同时,也体验到更多的抑郁与焦虑情绪。[5]贫困生的就业压力不仅来自能否找到工作,还来自能否如期偿还助学贷款等债务以及能否通过工作改变家庭困境。这样的压力反映到求职选择中,就体现在求职的焦虑和工作选择的矛盾心态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贫困生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和退缩,害怕失败和求稳的心态也让他们在求职中自觉规避未知的风险。很多贫困生在面对实习期较长的工作时会有更多的考量,在求职受挫时也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压力往往让他们错失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

三、供给侧改革在就业指导领域的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6]就业市场作为就业岗位的供给方,通过发挥企业和创业者的市场主体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性矛盾来满足就业需求。纵观近年来我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学生的求职意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在当前形势下,部分传统行业的招聘计划减少,与此同时,互联网与自媒体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随之产生的新的雇佣方式也让大学生面临选择。另外,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意向上的要求也较高,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期待往往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方向,转变大学生就业思路,并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较为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在学生人际交往、求职技能、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供给侧改革需要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出发,推进就业工作的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在针对贫困生的就业工作中,在就业指导基础工作之上,要将就业帮扶工作也纳入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和贫困生就业需求变化,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高效地促进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改善制度供给效果

目前,我国正协调推进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在贫困生的就业促进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首先,应减轻贫困生的求职负担,放宽求职补贴的申请标准,不能单纯地从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建档立卡情况来衡量学生是否需要补贴。其次,在招聘过程中,需加大监管力度,使各项招聘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竞争的机会。最后,通过小额贷款和补贴资助的方式,加强对贫困生创业的扶持与服务,鼓励贫困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制度供给方面的改革有助于立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全面需求、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高校就业指导供给机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是建立合理高效的人才供给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强高校人才供给对就业市场结构性需求的适应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主要来自学校。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缺少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从校园到社会过渡的综合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对于贫困生而言,高校在提升理论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职业要求。因此,在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中,除了专业课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指导,高校就业部门可针对贫困生开展相应的帮扶活动,帮助贫困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应为贫困生建立就业档案,以记录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为贫困生个人的就业提供帮助,也可以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为学校专业地、系统地开展帮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就业专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把握指导对象的核心素质能力,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和帮扶工作,让指导对象可以从容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此外,建立就业档案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跟踪与反馈。只有结合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反馈,才能检验出高校培养机制是否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以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策略的不断优化。人才供给的质量提高也有助于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其次,就业能力的提升也是贫困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中,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大学生涯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做好课程规划,开展不同主题的规划引导和实践指导。学校可针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强的职业指导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其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其个人能力的挖掘和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就业创业指导,让贫困生在实践中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让人才的供需关系不断产生变化。高校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定向就业资源,与专业相契合的企业合作,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和嵌入式培养的策略,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距离,以产教融合的策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满足需求侧的同时提升供给侧的有效供给水平。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促进高校教学过程和企业实践过程的无缝对接,减少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时间、地域、经济等原因的限制而错过就业机会的情况。与此同时,定向就业也可以让贫困生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促进其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三)以心理教育为途径激发主体活力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心理素养教育正成为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需要。求职过程中的大学生在从校园到社会的身份转换期间,更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更需要专业的指导与帮助。对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可以让贫困生缓解压力、树立信心,在求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职业选择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就业能力,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高校通过心理辅导可以让贫困生从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未知的挑战,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活力,使其积极投入求职和工作中。

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只有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并积极地应对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促进贫困生的职业发展,从而进一步帮助其家庭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就业领域的主要表现,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难,对于明确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任务、提高就业指导效率,以及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思路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指导供给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