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

2020-03-03 15:43李文瑞贺新春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育人

李文瑞,贺新春

(1.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民心工程,更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扣好人生扣子,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境遇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重要职责。毫无疑问,培养一代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多元价值交流碰撞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高校必须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转化话语体系,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善于解决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面临的主要问题,系统谋划,着眼于优化体制机制,聚焦教育教学、实践强化、制度完善、环境优化、综合保障等关键要素,构建行得通、用得上、管得住、效果好、易推广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

一、聚焦全方位,构建系统完备、多方参与的教育引导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鲜明的实践特质,也有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形成发展过程、价值诉求和实践进路。高校必须发挥各方力量,全员、全程、全方位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切实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感悟,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发挥好全方位参与教育引导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优化课程育人机制,抓好课堂主渠道,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质量,确保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和价值指向真学真懂,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要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特别是要让思政课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通过课程学习,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精神实质、发展脉络和践行要求。同时,高校要协调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主渠道,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二是要优化组织育人机制,畅通组织育人渠道。高校各级组织都是育人的主战场、主阵地,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组织建设,强化组织阵地意识,特别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团组织、班级、学生会、社团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组织体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组织育人的重要内容纳入组织育人计划,定期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实践,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保障作用,汇聚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组织力。三是要优化服务育人机制,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各个管理部门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部门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监督和示范,让每个部门、每位服务人员都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四是要优化朋辈育人机制,强化榜样育人。高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鲜明的育人导向,挖掘身边典型,树立好师生榜样,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学有榜样、行有方向。

二、建强大熔炉,构建充满活力、形式多样的实践养成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通过实践养成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活动既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又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强实践大熔炉,构建充满活力、形式多样的实践养成机制。

其一,要提高对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高校全体师生要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实践养成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思想认识、情感认同和具体行动方面为高校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贡献个人智慧和力量。其二,要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活力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比如,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项目,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引导大学生将所学、所长应用到各行各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常态化地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大学生的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实践活动在点滴行动中汇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有所成长和收获。其三,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评价。高校应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活动的评价维度,制订符合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测评指标,加强对实践活动过程和效果的监测与评价,通过发挥考核评价的作用,确保各项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衔接得当、合理适度、成效显著。

三、筑牢制度墙,构建科学有效、张弛有度的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具有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有正确的教育引导,也要有刚性的约束机制。政府要切实把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建设,不断筑牢制度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要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以刚性的约束机制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形成社会权威,更能够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大的震慑和提出有力的约束,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行动导向、底线思维和有力约束。从中观层面来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有育人功能,应该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规校纪、行为准则、班级寝室文明公约等学校制度范畴,发挥好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渗透、约束和激励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画好红线。同时,学校要加强制度制定的研究和论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巧妙地融入制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加强制度的落实,让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制度的落实中得到渗透和落实。从微观层面来看,每个大学生都要加强个人修养,增强对制度的学习、理解,切实把制度的刚性约束转化为自己修身立德的重要保证。当然,学校也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践行的奖惩机制,对自觉遵守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及时进行褒奖,对违反制度、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及时进行纠偏和惩戒,让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四、培育好环境,构建风清气正、育人润心的环境育人机制

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环境,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氛围,切实构建风清气正、育人润心的育人环境。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优化政治环境,发挥主体作用,加强管理,强化组织协调,创新工作模式,将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从社会环境来看,人是社会的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必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凝聚人心,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特别是要构建尊重英雄、捍卫英雄的良好风尚。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渗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让新时代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校园环境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学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既要有有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志,也要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家风是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土壤,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具有持久性、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家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环境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价值准则,在榜样示范中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家庭示范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父母要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进而以身体力行的学习和践行行为带动整个家庭形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增强子女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由此可见,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可以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榜样示范。从网络环境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广泛性、导向性等特征,作为网络空间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抢占网络新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强化对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中最响亮的主旋律,特别是要建设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站,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对于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网络言行,有关部门要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切实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五、激发新活力,构建协调各方、汇聚合力的综合保障机制

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因此,要不断释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各方新活力,构建协调各方、汇聚合力的体制机制,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要建立协调各方的领导机制,组建结构合理、制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妥善调动高校各方资源,汇聚各方合力,使全校上下都能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方方面面拧成一股绳,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防止一阵风式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的队伍是确保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整合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党建思政专门人才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培育和吸收一批素质过硬的兼职教师,为常态化开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应严管厚爱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为队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支持。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只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才能第一时间掌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3]。高校要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监督,对落实不到位的要及时提醒,督促其整改,形成与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同时,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成效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和个人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不断释放新活力,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强大合力。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其中,教育引导是基础、实践养成是核心、制度保障是前提、环境优化是关键、综合保障是重点,它们之间不是割裂、对立的关系,而是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交流碰撞的势头更加强劲,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加突出,信息接收和传播的主体性更加凸显,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这些给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学生乐于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配置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要素资源,不断优化各个环节发挥作用的方式,形成融教育、实践、制度、环境等为一体的有效机制,着力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的整体性、时代性、科学性,真正确保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