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崇,宁 庆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21世纪以来,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依然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艺术拔尖人才和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针对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显著不同的特征,搭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广西艺术学院的实践出发,谈一谈艺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搭建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学校重视发挥实验室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需要,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了结构合理、专业覆盖广、学生受益面大的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建成了包括音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美术、设计、动漫艺术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内的11个实验教学中心。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通过着力培养培训已有专业教师,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化培养等措施,使实验教学队伍实力不断增强,结构日趋合理,很好地满足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需要,促进了大学生尽早接受专业训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建制:院系层面,将现有实验教学中心对应归属院系,由归属院系具体落实实验教学安排及实验教师配备;中心层面,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明确实验中心主任、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员的岗位职责,由中心主任统筹各个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及设备维护。学校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行制度化人本管理,加快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将实验课程开设情况和实验室开放情况作为实验室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和学校追加投入的依据,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积极发挥校内实习实训场所的作用,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利用率。学校层面管理的会演中心、音乐厅、美术馆、演出厅、学术报告厅、博物馆、琴房、舞蹈练功房,院系层面管理的展厅、画室等基本技能实践、展示场所,均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实训场所举办集体和个人的美术、设计、摄影作品展等各种展览,声乐、器乐、合唱、民族艺术等各种专业教学、艺术采风、艺术实践报告会等演出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艺术实践能力锻炼的需要,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校不断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力度,保证经费投入,教务处统筹协调,各教学单位积极建设,根据各专业需求,制定建设规划。学校进一步整合实践基地和实践队伍资源,调整实践基地布局,扩大基地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充实队伍,建立结构合理的复合型教师梯队;与企事业单位、演出团体、媒体、风景区等单位加强联系,加强深度合作,形成互动机制;积极探索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项目建设方案,加强对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提高基地建设水平,拥有了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在内的一大批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各专业实习实训需要。
学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将项目研究与日常训练、毕业创作结合,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注重项目成果转化,建立学校、教学单位两级项目成果展示平台,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从2012年至今,学校共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87项,自治区级631项,四次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其中,2014年和2017年分别荣获“最佳创意项目奖”和入选年会现场交流展示活动,2019年成功入围年会推介组项目50强,并获得年会现场展示。
学校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基本形成集创业示范基地、创客中心、创意展厅、会务中心四大功能区为一体,以创业导师团队为支撑,创业团队进驻运行的完整校园生态创业链,让创业园成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孵化器。学校邀请校外创投机构、金融机构的专家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省赛的评委开展训练营,组织策划创意集市(艺市集)、艺术博览会、创客学堂、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或者创意活动,连续举办了八届创业大赛。参赛的创业团队多达800余支,参赛学生2300余人,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从2016年起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艺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一个亮丽的品牌,为学生实践能力搭建了非常好的培养和展示平台。“艺博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毕业生美术设计作品展示、歌舞表演、器乐演奏、师生创意艺术品展销、艺术公开课等形式,还特邀部分东盟国家高校和区内高校选送作品参加展演。以2019年为例,动态展示板块共展出表演类专场演出20场次,动画、影视类作品展播 28 部;静态展示板块展出作品600余幅;招生就业板块采取线上线下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线下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艺术购物板块中展出创意设计艺术品3181件(套),销售额达 20 万元。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51万人次通过直播平台收看,《人民日报》、新华社、《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的作用,打造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精品平台。“艺苑杯”声乐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目前已成为广西高校中最为专业、最有影响的专业赛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平均每年参与学生有5千余人次。同时,学校还结合校庆等重大活动,组织“大美广艺,美在有我”校园公共环境美化净化行动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美化校园的过程中得到了专业技能训练和展示。
学校重视以赛促教,充分发挥各类型的专业竞赛、行业比赛和作品展对提高学生艺术专业能力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美展、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师范生技能比赛、钢琴比赛、声乐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实践活动。五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个;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78项,并获得2015年全国现场决赛唯一全场大奖。学校作为广西赛区唯一承办院校,连续六年获得“全国优秀院校”奖。同时,学校也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种专业竞赛和展演活动,如大力打造“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论坛”“中国—东盟舞蹈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1],组织发起并承办广西高校钢琴大赛,组织“致美广艺80年,青春社团新形象”T恤创意设计比赛、河池市农旅扶贫特色商品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专业锻炼和展示机会。
长期以来,学校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型社会活动,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2018年,近千名学生倾力投入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重要演出活动中。2019年,学校多名学生参加70周年国庆广西彩车游行。学校还多次承办政府高级别东盟文化外交活动,先后赴东南亚国家承办“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友谊合作之约’文艺晚会”“2017年(首届)中国东盟电影节”“庆祝中柬建交60周年中国·广西—柬埔寨高校联合音乐会”等,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2]
学校每年暑假期间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平均每年组织十余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500余人次,深入广西桂林、柳州、百色、崇左、河池等多个地市的乡镇村屯开展结对帮扶、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艺术支教、村屯规划亮化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先后有二十余支实践队伍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团队、优秀团队,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还长期开展“四点半课堂”“儿童梦工厂”和“重阳老年公寓爱心服务活动”等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生会组建的“艺术援梦”艺术支教服务团,坚持到社区、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社区群众的高度认可。学生在帮助营造向上向善、互助互帮的良好风尚的同时,也拓展了专业实践平台。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学生参与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助力”活动等,让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锻炼专业能力。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推介等整体设计研发工作,同时充分应用本土民族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为其开发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的系列旅游工艺品;组织师生深入广西各地市挖掘、收集和整理本土民族元素,建立民族元素图库、设计素材库等资料库;以新媒体节目的策划与拍摄为实践,推进乡村文化传播,宣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从2006年开始,学校积极支持自治区教育厅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学校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每年组织多场巡回演出并多次在启动仪式上担纲首场演出。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高雅艺术进社区”大学生文艺演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艺术进社区剪纸培训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石刻技艺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自2010年起与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国际创价学会开展“桂澳学生写生交流活动”,澳方学生每年来桂两次,学校学生每年赴澳参访写生一次,并通过组织比赛和展览加强活动的参与感和吸引力。9年来,参与活动的学生超过两千人次,其中赴澳门参与活动的学生数百人,创作描绘广西山川美景和澳门风景的写生画作超过三千幅。
学校2002年开始实施“社会项目进课堂”培养模式,《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题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2009年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引入社会实际项目或展赛活动形成课题进入课堂,把课程同项目有机结合,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程的同时提前得到了实践锻炼。学校还支持和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工作室,直接承接社会项目,使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无缝对接。
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创新学分,并将此学分列入了培养方案,学生必须修满5学分方可毕业。学校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专业比赛奖励、公开发表艺术作品或学术论文、参加文艺演出等给予相应的学分,对以上项目进行创新学分认定,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毕业环节考核改革,围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选定适宜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环节形式,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展演(示)相得益彰。从2010届毕业生开始,各专业的毕业环节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创作、展演(示)加文案综述,实行分流培养。实践证明,分流改革能使毕业环节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不断加大毕业作品评优、展示及作品收藏力度。2013年开始,学校设立专项收藏经费,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集体评审推荐,教务处组织相关学术专家评审组进行评审,对确定留存的作品学校统一正式发文公布并颁发“广西艺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作品”收藏证书,给予作品作者适当奖励,作品由学校美术馆存放和展览;对大赛获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入选、参加重大展演和展示活动等实践成果进行奖励;等等。
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历史进程中,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提高广大人民的艺术素养,是高等艺术院校使命所在。[3]我们结合高等艺术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交往密切、多民族聚居的优势与特色,针对艺术类不同专业的特点,把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搭建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在搭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希望抛砖引玉,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