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20-03-03 15:06顾杨妹
林区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日语专业能力

顾杨妹

(长春大学,长春 130022)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201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见,思辨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一、思辨能力研究的现状

有关大学生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研究起源于欧美,最著名的是德尔斐报告中提出的思辨能力二维结构模型和思辨能力三元框架。这两种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思辨能力包含的各要素。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也将思辨能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就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展开了研究[1]。

1998年,我国学者黄源深提出了“思辨的缺席”概念,认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较为薄弱,但这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随后,文秋芳教授沿用了国外学界“critical thinking”的内涵,将思辨能力定义为“依据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包含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文秋芳教授的团队致力于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构建和检验研究[2]。

大学生外语思辨能力就是指能够运用外语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对个人或他人的观点作出质疑、反思和判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创新素质[3]。因此,在日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掌握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具有一定的论证能力和界定能力,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全国高校的日语专业纷纷着手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主要特点基本一致:(1)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2)以新国标为依据,保证开满、开足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课程;(3)力争在培养方案中体现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方法目前还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语言技能的基本训练以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日语语言功底,但是如果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观点时,日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词不达意、中心不明或逻辑混乱等诸多问题便会暴露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思辨能力亟待提高。

三、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客观制约

近年来,本科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总学时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怎样协调学时减少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授课教师也是教学管理层共同面临的课题。为缓解课时减少带来的压力,各高校纷纷建立或加入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授课教师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慕课、微课等多种网络课程弥补课时不足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但是目前线上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与思辨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练习、线上答疑等课程辅助环节建设有待完善,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配比需要进一步调整等问题。

目前,日语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学习日语,因此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阶段一般以夯实日语语言能力为根本目的。课程以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日语阅读等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4]。由于低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和语法点数量多,且较为分散,因此引入文化比较等思辨能力训练的内容也呈现出分散的特点。如果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意识不强,学生日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那么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辨能力基本上得不到或很少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

2.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普通高校中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问题意识”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并不多。许多学生在考入大学以后,往往认为自己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特别是离开了父母的监管,许多学生由于自律性较差,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状态较为放松,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目前,部分普通高校的日语专业在一年级阶段实施了“晚自习”,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许多学生仅仅利用晚自习时间完成当天作业,且主要以背单词和语法练习为主,晚自习的整体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仍然停留在高中的被动式学习阶段,希望能够统一订购练习题,并由教师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统一的测试、讲评等。

3.授课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滞后

日语专业的授课教师,特别是担任低年级课程的授课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学生没有日语基础,日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在一、二年级阶段完成。学生受到单词、语法的限制也很难完成扩展性的练习或开放型的题目。因此,低年级阶段的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授课教师在课程的初期以信息输入为主,并不注重输出环节。

在教学手段上,虽然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引进了多媒体、数字平台以及其他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但是由于日语学科基础阶段知识点较为细碎、数量繁多,因此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明显,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展开讨论和思考的课程或课时安排并不多。

四、思辨能力培养的对策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新国标公布以后,各高校在修订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培养,但是课程的具体实施与推进还需要不断调整。目前,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技能培养的科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除此之外,增设了跨文化交际、演讲与辩论等课程,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中,还应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应不断提高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晚自习”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的观念,督促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能有松懈的思想。另外日语专业还可以通过举办日语角、日本文化体验、配音比赛、日语小剧竞演等各种与日语、日本文化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日语学习积极性。利用语言学习的特点,通过组建会话小组、学习小组等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活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角色转变”的提法已经倡导了多年。在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师生角色的转换,实际上是教师教育理念转换的一个过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教学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导入新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完善自我,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术会议、教学工作坊等培训,在日语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5]。另外,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该时刻关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信息,将思辨能力培养合理、有效地设置到教学中。

4.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各类教学平台搭建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外语专业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线上课程可以完成系统知识点的学习,在线下教师安排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这一系列活动较为圆满地解决了学时减少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以内容为依托,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课余时间调查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日语专业三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中,通过“布置任务—调查研究—汇报发表—师生点评”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课题任务,内容大多涉及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课题以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发表。最后进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会带来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思辨能力作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日语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通高校日语专业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等方式,积极探索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