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宏辉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自2013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一词先后九次在全国性会议中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既给国家建设带来了机遇,也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挑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国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尚在发展阶段,外来文化、思想的不断涌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信仰坚定、三观树立、技能学习的重要时期,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青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开始对精神文化提出新的需求,这一发展形势使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更是以“极端”一词作为修饰,并在多次重大会议中被重点提及,意识形态工作被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意识形态可以被认为是社会所反映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仅能被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社会。为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年修订版)中鲜明地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意识形态安全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将“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写入法条中。将意识形态工作提上重大会议议程,写入法律中,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视。
立校必先树观,办学必先明位。高校的职责不仅是“授业”“传道”,其办学的目的和理念必须以“育人”为本。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必须深刻领悟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成为传声筒、“代言人”。要不断学习领悟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署,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一是要牢牢掌握传统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文化是区分国家的重要依据,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关系着国家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显著优势在于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是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不竭动力,但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发展和前进作为“燃料”。“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2]。要使民族文化前进方向不“拐弯”、发展道路不“蜿蜒”,就必须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要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融校训、入课堂。要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学校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健全信仰坚定、理论丰富、擅于育人的师资队伍。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师生法治观念教育等理念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创新,提高主流新闻的传播、引导和公信等方面的能力,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能“迈得开腿”,还可以“跑得了步”。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还要牢牢掌握新闻媒体的管理权。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是高校师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师生的非正式“课堂”。只有管理好这个非正式“课堂”,才能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强高校主流媒体管理,就是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新闻舆论内容管理,办好校内新闻媒体,做好“正能量”引导工作;一手抓新闻舆论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加大高校信息监管工作,抵御虚假、不良的信息进校园。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营造干净的高校环境。
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如果失去了管控权,其结果必然危害国家安全。
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明处”转向“暗处”,从直接灌输理论,到生活中的潜移默化。部分西方国家把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的威胁,为加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大量推销西方的政治观念,并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资助等方式使这些人“西化”,形成“全球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3],其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部分人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等与中国意识形态思想不同的社会思潮,曲解国家历史、抹黑党的形象、篡改中华传统文明。部分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渗透作为武器,企图瓦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会直接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4]。维护国家安全,必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亟须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和内容[5]。因此,目前国家安全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加强自媒体网络安全管理。自媒体网络特点在于信息渠道来源杂、用户多、管理欠缺。当下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小话筒的时代,谁的“流量”大,谁的发言多,谁的话语权就重,而这往往会造成网络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在新阵地打好舆论战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先做好人的工作,哪里有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只要把人管好,才能把“话筒”握在手里。这就决定了互联网必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能否管好网络这个主战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能否帮助广大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相较于其他意识形态斗争更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因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而丧失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守思想阵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立校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主流意识、严控学校网络阵地不松懈。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立校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解决高校“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理论思想。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和队伍建设。
在学校管理中,一是要不断健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又要宣传马克思主义,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校训、校风、校歌中。二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办好办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下功夫”[6]。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校思政课程的主要授课学院,学校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地位,鼓励、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与其他学院(系)和非教学单位的交流,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各教学单位、教学辅助单位的指导地位。三是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制度,设立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小组,完善校内监督机制,严格对校内各所属单位进行意识形态的把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队伍配置上,各学院要配备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信仰的党组织及思政工作者队伍。各学院党组织要承担起所属学院的党建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并定期将工作向学校汇报。思政工作者要配合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牢牢掌握学生信仰的话语权和管理权,肩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保障马克思主义由学校到学生的顺利传递。
2.坚持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校是党全面领导下的高校,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党的思想的传播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7],坚持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是高校办学的基础,也是学校“为谁培养人”的重要理论依据,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高校要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中,始终坚持与党的立场保持高度一致,抵御与党的主流思想不相符的西方社会思潮。针对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及时准确地做好学习传达工作,并根据相关内容对学校的规划和安排作出及时调整,保障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各学院(系)教学总负责人既是教师,也是领导人,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基础工作,同时也要指导学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学院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是否强大,教学目标是否与党的教育方针统一,是各学院(系)教学总负责人是否坚定党的教育思想不动摇的重要评判依据。加强各学院(系)教学总负责人关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明确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是将党的教育思想融入学院(系)教学工作的必经之路。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做传授专业知识的“经师”,还要做讲政治、讲科学、讲文明的“人师”,要以高标准、高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不仅要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同时也要在授课中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学生不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所授课程相融合,以爱国、爱党、爱生活为前提,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立场坚实、理论厚实、实践扎实的“三实”学生。
3.坚持以主流意识严控学校网络阵地不松懈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成熟,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网络是高校必须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网络信息涉及面宽、真实性较弱、信息发布时间无规律,而高校学生人流大、来源广、思想多元,是校园中接触网络的最大群体,也更容易被网络信息所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严控学校网络阵地,“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8]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校主流媒体的运营管理模式,积极运用科学的网络技术手段搭建学校网络平台;同时要加强对自媒体运营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规范校内师生对自媒体的使用,减少舆情突发情况的发生。
坚守高校网络思想阵地,加强主流媒体建设。一是正确利用网络引导舆论,针对校园人流量大,“传声筒”效应明显,信息在学生传递中容易发生变化的特点,在舆情管控中要始终警惕并防范校园中把不文明的个例事件夸大为整体现象并迅速炒作为话题的行为,要严控谣言传播媒介,营造干净的网络舆论氛围。二是要加大校园主流新媒体传播建设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和组建一支信仰坚定、专业过硬的新媒体队伍,用好官方主渠道、主阵地,以更亲民、更朴实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同时要注意维护学校形象,在与学生的网络互动中画好“红线”,设好“雷区”。三是要丰富完善舆论宣传话语体系,主动设计相关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新闻官网上推出主题栏目刊登师生优秀作品,记录先进事例,播报模范典型,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加深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最终将爱国主义精神、道德与法治修养根植于师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四是要学会利用问责机制,明确问责对象范围,健全舆情分级管理机制,做好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工作,掌握舆论交锋的主动权,挤压不良信息网络空间,做好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
坚守高校网络思想阵地,加强校内自媒体的引导和监管。一是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校、院(系)二级党组织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让自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小音箱”,从根本上扼制自媒体传出的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相符的信息。二是要做好监管工作,确立党(团)支部书记、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将监管落实到每个支部、每个班,做好舆情防控,阻止谣言散播。
高校肩负着学生“德”与“业”的培养任务。做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在高校落地生根,事关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青年学生能否坚定信仰、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守住党的思想阵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在思想宣传工作上下功夫,坚持正确导向,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