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

2020-03-03 15:06静,蔡岩,武
林区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特色

张 静,蔡 岩,武 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通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可以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基本方略,深刻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不断研究探索,以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致力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当中。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牢牢抓住了当前思政育人的关键环节。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树立“四个自信”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程理论的新视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了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高校教师上好思政课的精神基础就是“四个自信”,“四个自信”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更深刻的内涵。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深刻全面认同,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力地增强了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四个自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理直气壮”,有底气、有真情,科学又准确地上好思政课,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结合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和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生动的事实、案例、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会使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更有信心,还会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使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筑牢高校“思想防线”的基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1]。

高校首先要在举旗定向上立场坚定,要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旗帜鲜明。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上下真功夫。目前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尤其是境外势力加大渗透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进行舆论误导,这就更需要高校思政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教师要“迎难而上”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斗争,保持政治定力,以正确导向和有效方式筑牢“思想防线”,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不可摧。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铸魂育人”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解决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为全面实施“铸魂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撑。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弥补思想政治理论不足,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影响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中。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相继出台政策和指导意见等,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然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授课质量不够高、教学方式陈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深度挖掘不足、阐述不够充分等问题。

1. 理论研学“深度化”不足

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力量是思政师资队伍,教师的理论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有效融入思政教学。高校教师在理论研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未能用鲜活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启发学生,没有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不足,没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系统深入学习,那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的挖掘就会“欠火候”“少功力”,就会对其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核心内容、指导意义等内容研究不足,缺乏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研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看不透、讲不清,授课过程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会表现出知识储备底气不足,难以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地讲授,不能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2. 学生思想认识“浅表化”倾向

思政课是学生提升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思政课学习。个别学生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对未来的专业发展影响不大,学习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和直接的收益,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没有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大作用。学生没有带着感情学习、带着使命学习,因此课堂上对知识和理论浅尝辄止,不作深入学习和领悟,影响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笃信、深学和践行。

3. 教学方式“创新度”不强

在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吸引学生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思想感召力。因此,思政课的课堂不能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模式,要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创新形式吸引学生深入学习。同时,思政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学生对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能深刻认识和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创造的奇迹无法感同身受,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的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源泉。思政课应将最新的思想理论融入思政课堂中,才能使思政课在学生中产生强大的价值力量,才能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1. 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引起热烈反响。此后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教学指明了建设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理论和实践两大主题,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抓住这两条主线,将其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紧密结合,才能讲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共同抗疫,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面对疫情,党中央果断作出判断,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停课不停学”,进行网络教学,将抗疫斗争中展现出来的生动案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更加贴近学生,感染学生。各高校坚持“以上率下”,积极指导教师讲好讲深疫情防控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国高校开展了思政课专家示范课程——周末理论大讲堂,深受高校教师的喜爱,给予了思政课教师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直播活动,5 027.8万人次观看,瞬时成为全网现象级爆款思政“金课”。直播过后,各高校反响强烈,青年学生纷纷表示,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以小我实现大我。

为更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使学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当中深深感受到总书记的家国情怀。

2. 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围绕思政课程章节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认知结构,选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将当地的多样化优势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依据思政课教学理念、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明确章节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使其更加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更具趣味性、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参加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基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经典,讲好中国故事。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新方式,积极采用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八个统一”[3]。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德育不是简单的教育,要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通过实践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组织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展开课题研究,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社会调查等[4]。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创立了时代先锋社团,师生共同参与到社团的建设当中;开展“三下乡”活动,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思想理论认识逐渐提高;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本地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革命基因,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激励,如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北烈士纪念馆、七三一罪证陈列馆、萧红故居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 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科研素养、理论素养和法治素养等。只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才能领会其深刻内涵,才能上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思政课教师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谈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才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新时代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及认知规律,引导其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