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瑶族原生态民歌体现了瑶族人民流传的历史文化,不仅在韵律、曲风和格式方面具有浓郁的瑶族特色,更显示了民歌文化中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瑶族原生态民歌中,蝴蝶舞传播比较广泛,因其色彩分明的服饰与特有的四声部歌唱形式,旋律优美动听,一直因和谐悦耳的曲调魅力与感染力极强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1]。但瑶族原生态民歌中的方言歌词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推广,这成为瑶族原生态民歌传承的一大困境。
瑶族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强的艺术传承价值,展示了瑶族人民历史发展中风俗礼义、劳动生活。例如,瑶族结合“哭嫁”这一特色民族风俗,创造了用音调代表角色性格的“哭嫁歌”,灵感来自于生产生活,瑶族人民并不注意歌曲的规律,更多地是通过腔调中的感情来描述具有瑶族风情的事件和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在瑶族原生态民歌中,旺盛的生命力是最显著的特点。它将感情与道理注入韵律和谐且独立的多声部中,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积累,其精神文明与生命力远非当下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所能比拟的。
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速食文化冲击,人们对于艺术鉴赏的取向与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瑶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优秀原生态文化的重要保护传承手段,将瑶族原生态民歌作为高校艺术实践模式的文化载体,可以更好地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由于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教学资源,高校艺术教育已成为公认的文化保护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艺术实践,主要是通过结合优秀原生态民族文化,引入并深入学习原生态民族文化,并实行活动的编创。瑶族原生态民歌的亲和力和生命力可以很好地延伸文化内涵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进行瑶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现状研究时,笔者发现,在改革开放后民歌的传承情况每况愈下,受到全球化趋势下文化浪潮的冲击,原生态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以及快节奏文化挤压[2]。同时,由于信息化发展,瑶族原生态民歌缺乏互联网、多媒体等多技术平台的传播优势。伴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人们开始不断吸收接纳外来国家或民族的歌曲,这也导致了瑶族原生态民歌的发展逐渐减弱。
一方面,由于瑶族原生态民歌创作来源于瑶族人民生活之间的风俗人情,主要以部落或群体之间的聚集活动作为传播方式,展现的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民间生活和大众文化取向,因此,有人认为来源于乡土的文化即为“土、俗、旧”的旧社会文化[3],这导致瑶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播和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当今的大众审美,现代化元素的增多使瑶族原生态民歌逐渐失去了本真和原生态的文化韵味,缺乏在历史沉淀中所特有的艺术生命力。
高校实行艺术实践模式可以更好完成培养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表演能力以及民族认同感有显著效果。目前,我国在民族原生态艺术的教学环节往往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生硬的文字中缺乏自身感知,缺乏实践经验。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学校忽视了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4]。在高校进行艺术实践可以有效提高艺术技能,其目的在于满足传承发展需求,符合社会艺术市场的审美导向,进一步扩大原生态民歌的受众群体,满足人才发展的综合发展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原生态歌舞教育仍存在问题。长久以来,我国所推行的“应试教育”思想导致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的错误思想,事实上理论应当是实践的基础。同时,由于瑶族原生态民歌的艺术实践结合模式不仅需要师生的参与,更需要校外瑶族民歌传人深入地讲解,带领师生实地感受瑶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并提供实际演出和排练等的舞台,涉及人员沟通、舞台设计、服饰租用以及相关调度等,这加大了艺术实践教学的难度。这也导致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时存在任务式学习,应付过关的现象。
高校实行艺术实践与瑶族原生态民歌结合必须保障教学处于监督与切实可行的落实之中。有效落实瑶族原生态民歌与高校艺术实践结合,符合现代全能型高素质人才教育需求的。在实行瑶族原生态民歌与高校艺术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符合本校实际情况与师生真实教学水平的实践计划和考核体系。建立这一机制并不是要求高校“另辟蹊径”只为实践模式而定,而是应结合理论教育的落实情况和考核标准进行。这能有效激发师生的实践热情,加大教研力度并编创出更多趣味横生的民族表演,让瑶族原生态民歌的教学真正发挥效果,从而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发展。
高校落实艺术实践与瑶族原生态民歌结合,对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要求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关于瑶族原生态民族中的风俗文化,同时应到实际瑶族原生态民歌表演团队中挂职学习,深入了解实际演出中观众对瑶族歌曲喜爱程度的真实反馈。另外,瑶族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可以特邀瑶族老人来讲解某一风俗的来源,或邀请资深瑶族原生态民歌演唱家为学生讲授演唱细节。瑶族原生态民歌起源于生活中人民生产劳作的感情抒发,在高校艺术实践过程中应注重用热情朴素的表达方式进行演绎,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感情表达和歌唱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通过利用瑶族原生态民歌中“双声歌”中的和声特点和五调式的特性来进行多声部的乐感训练,有效提高学生在瑶族民歌情感表达的歌唱技巧,让学生在各个声部的转换和配合中充分理解并掌握和声。
在瑶族原生态民歌结合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瑶族原生态民歌表演的大胆创新。通过创意编剧还原民歌故事、共同表演进行群众演出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在瑶族原生态民歌推广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新旧文化碰撞,由代表潮流审美主体的学生来完成创意改编,可以使瑶族原生态民歌的推广更为顺利,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
瑶族原生态民歌经过历史文化的不断冲刷,承载了民歌所特有的社会功能,体现了瑶族人民淳朴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高校可以通过结合瑶族原生态民歌与艺术实践模式,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中充分调动了师生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灵感和热情,创造符合新时代群众审美的瑶族原生态民歌表演形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实践水平,符合当代高职教育改革中对于全方面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