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合流视角下互联网泛娱乐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冲击及应对

2020-03-03 14:02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

刘 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社会思潮已成为传播特定意识形态,进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各种思潮也趁机涌入,这块曾经意识形态较为单一的土地迅速成为各种思潮争抢的阵地。自1994 年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更是成为各种思潮争抢的舆论阵地。互联网作为中立的技术工具已成为各种思潮及不良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平台。不仅仅是泛娱乐主义,互联网也成为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传播的重灾区。泛娱乐主义在互联网中的传播谱系越来越复杂,并且“由于其开放性、多元性和延展性,非常容易与各类思潮耦合而产生新的变体”。[2]在此背景下,泛娱乐主义吸收了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主张,呈现出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现状:互联网中泛娱乐主义与其他思潮合流后产生的新表现

(一)流量中心主义:泛娱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合流后互联网传播的新特征

资本进驻娱乐产业是出现泛娱乐化现象的重要原因。“资本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3]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娱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确实有积极贡献。但是,基于资本的特性及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使得娱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泛娱乐主义思潮席慢慢形成。同样,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增殖性使得生产者不断鼓励消费,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消费者在消费时已不再以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第一目的,消费主义思潮也开始成。在当下,消费主义更是发展出符号经济,互联网中的网红产品就是这种符号经济的产物。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流量就意味着有消费,有流量就意味着有收入。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奉行消费主义信仰的媒介,集体选择了讨好受众,娱乐至上。”[4]在这种商业思维的指引下,泛娱乐主义与消费主义悄然合流,创造出一种“娱乐→流量→消费→利益”的商业模式。由此,互联网中出现了诸如无底线娱乐、娱乐八卦新闻充斥互联网、消费苦难等奉行流量中心主义的行为。这些行为巧妙利用当下网民的娱乐、猎奇、贪婪、嫉妒、软色情等心理及欲望,确实起到了传播量上的突破。但是,这也催生出了大量垃圾信息,真正有传播价值的内容被淹没在这虚假的繁荣中。

(二)文化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后在互联网领域的新表现

民粹主义最初发端于俄国与美国,这股思潮在诞生之初主要是在政治领域,强调人民或平民的价值。但是,这股民粹主义思潮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其在向文化领域渗透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化民粹主义。同时,文化产品自身的娱乐功能也是泛娱乐主义能够渗透到文化领域的入口之一。由此,在泛娱乐主义与文化民粹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当下的互联网领域又有了新的表现。一是反精英情绪高涨。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山寨春晚”“草根文化”等文化现象到现在互联网中的“网络红人”“自媒体大V”等都具有明显的反精英气质。他们既可以通过制造娱乐性话题迎合泛娱乐化受众的需要又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来带动公众情绪迎合民粹主义情绪。二是狂欢情绪的蔓延。这种群体性狂欢情绪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相关段子、表情包、恶搞视频等群体性的狂欢行为扑面而来,参与其中的网友深陷其中,以此为乐。三是对抗情绪的扩大化发展。民粹主义强调的精英与草根间的对抗被扩大化发展,这种对抗情绪扩大到不同圈群中间。不同圈群间有着不同乃至相反的价值认同,这使得他们极易发生冲突。互联网中出现过的多场不同用户群体、粉丝群体间的骂战事件与这种对抗情绪的扩大化发展不无关系。

(三)个人主义:泛娱乐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合流后娱乐理念的新变化

新自由主义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在经济领域强调市场经济,鼓吹市场万能论。这股思潮在互联网中的受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播者尤其是部分自媒体运营者;二是泛娱乐的受众。传播者中的部分自媒体利用泛娱乐话题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他们认为娱乐性话题的选择是市场起资源配置作用的结果,传播什么话题与内容不应受到过多的干涉,互联网传播有其自身规律。因而,他们对于互联网内容整治呈抵制心态,政府强行干预舆论市场可能会适得其反。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部分自媒体只顾自身利益无视社会责任,为博眼球、刷流量,做出了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同时,在泛娱乐的受众中也存在着奉行个人主义的群体。新自由主义与泛娱乐主义的合流对互联网用户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娱乐理念上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这部分群体在互联网中为达到娱乐自己的目的同样也是不择手段,无视社会公德与责任感,只顾自己个人的享乐。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这部分群体做出过许多疯狂行为,形成了畸形的娱乐理念。

二、缘由:泛娱乐主义能够与上述社会思潮合流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基础上互联网产业的高度资本化运作

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与泛娱乐主义能在互联网中大行其道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而在寻求一个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本视角来解释上述思潮合流现象。互联网是一高度资本化运作的产业,而互联网中能够创造利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有要更多信息流的传播。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诞生之初就存在着传播的属性,以求把部分群体价值观包装成所有群体的需要。在这一点上,资本与社会思潮达成了共识。资本的逐利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共同推动了上述思潮的传播。上述思潮的传播均离不开资本的介入,资本成为上述思潮能够合流的经济基础与传播的重要动力。

(二)政治与文化基础——反精英主义在社会与文化领域的新表现

民粹主义的政治主张之一就是反对精英政治,而在互联网中泛娱乐主义的一个新表现形式就是带有民粹主义的狂欢行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这两股思潮中都带有的反精英主义色彩不无关系。传统媒体时代的泛娱乐主义未必是反精英的,但是在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媒时代,这种反精英主义表现的十分明显。两股思潮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反应,共同散发着反精英主义的狂欢气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猥亵”[5],而在泛娱乐主义者眼中的“神圣物”就是精英主义者们倡导的娱乐方式。他们通过这种集体性的狂欢来娱乐自己,沉迷在这虚假娱乐的幻象中。

(三)平台基础——互联网传播时代下受众向用户的转型

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改变了过去普通大众在传媒中被动地位,使其实现了从受众到用户的身份转型。用户身份的转型及互联网虚拟性、匿名性的传播特点使得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中更具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使得用户在互联网中的声音越来越大,话语权也在逐渐增大,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改变。这种有着新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共同特征的个人主义开始盛行。但是,这群个人主义者们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就像有学者所说的:“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6]失去了责任约束的个人主义者们成为各种思潮的绝佳受众,这些思潮在传播中也在这些群体身上悄然发生合流。

三、危害:泛娱乐主义的新表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冲击

(一)思潮涌现: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环境

从上文关于思潮合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在互联网平台中,其他思潮在泛娱乐主义外衣的包装下变得更加精致。这也是互联网思潮传播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各思潮不再具有明显的界限。在这种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需要做好各种思潮的甄别与研究。以民粹主义为例,这股思潮不仅与泛娱乐主义结合产生了互联网中的狂欢行为,而且也开始深入到其他思潮中。例如,女权主义也开始表现出民粹主义的征兆。这些思潮的变体使得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也使得许多不良价值观得到传播,这些都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对于西方思潮,不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不是正确的文化选择。因为西方思潮是一个集精华和糟粕于一身的事物。[7]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环境,只是对于当下互联网中各种思潮的甄别、研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助长暴力:阻碍精神文明建设中人的素养提升

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方向性指引的同时也不能离开其建设主体——社会公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变得文明。然而,当下互联网在泛娱乐主义与民粹主义影响下,网络中充满着暴力情绪,这使得人远离了文明与崇高。互联网作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人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由此,基于不同的信息认知,互联网中形成了许多网络圈群且不同圈群间有着不同乃至相反的价值主张。在民粹主义暴力情绪助长下,不同价值观群体经常在互联网中发生争议乃至骂战。这种行为使得本来就复杂的舆论环境变得割裂开来,更加难以形成共识。不同群体间的争吵把话题的讨论越来越转向价值观层面,对于事实问题的讨论反而容易被忽视。这最终将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加剧了社会戾气。在对抗与争吵中,人们远离了崇高追求,精神素养提升受到阻碍。

(三)分裂化:削弱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瓦解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构

在精神文明的框架中,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处于精神文明结构体系中的顶层,具有崇高性的特质。[8]然而,上述合流的思潮使得价值观走向分裂,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被削弱,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被瓦解。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心化传播的解构与新的多极化中心的勃兴成为当下传播格局中面临的显著性问题,构建出所谓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语境。[9]民粹主义与泛娱乐主义中具有的反精英、反权威气质就体现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而“再中心化”的过程则是新形成的网络圈群。原来的权威、精英被否定后,他们转而寻找新的自己认同的权威。在这个破碎后又重建的过程中,这部分群体共识形成的基础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快乐”成为这个群体塑造社会认同的基础;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物质”与“享乐”成为塑造社会认同的基础;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对“自由”的追求成为其塑造社会认同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群体间的价值观走向了分裂,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基础被削弱。固然,在价值观多元时代这种现象可能已不足为奇,但是这些多元价值观中也存在着不少极端主义价值观。这会造成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危机,瓦解精神文明建设结构。

(四)世俗化:消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价值之一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得到了大量传播。资本借助娱乐扩张自身势力范围,先瓦解人的精神,通过碎片化、全覆盖的方式,消解个体原有的思维逻辑。[10]同样,消费主义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利益集团通过商品与消费的方式遮蔽了人们看待现实问题的视角,人们逐渐丧失对于意识形态与现实世界间不一致的探索,沉浸在其创设的“梦幻世界”之中。对于价值观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来说容易沉溺在这种具有虚假性的社会思潮中,价值观变得破碎。在虚妄的假象中,人远离了崇高,容易变得意志消沉,最终将瓦解人的意志力,消解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四、路径:思潮合流背景下互联网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资本规制: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打击干扰舆论的黑色产业链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资本基于自身增殖的本性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互联网舆论场商品化、世俗化、工具化的倾向。于是矛盾出现了:一方面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另一方面资本控制互联网舆论场又造成了种种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不但是高度资本化运作的产业,而且众多国际资本也参与起来。为此,资本市场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必须予以规制。在互联网的治理中,通过做好价值引领来超越互联网舆论场中的资本逻辑,实现资本发展动力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互联网种的各种舆论乱象与资本介入后形成的各种黑色产业链息息相关。部分群体在利益驱使下,通过数据造假、恶意炒作、造谣传谣等形式来吸引流量,获取利益。对于这种黑色产业链要坚决依法取缔,让舆论回归现实。

(二)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丰富,层次多元,其核心与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由此,互联网环境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仍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社会共识,主流价值观引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必须意识到互联网中各种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属性。这部分社会思潮的支持者从特定意识形态的视角来解读核心价值观,例如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和谐”的解读。因此,要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属功能不放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内涵的核心更是要做好应对其他思潮的冲击,发挥宏观上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政治性与严肃性,营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敬畏感。从微观上看,就要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生活点滴,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大众生活理念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也有非意识形态部分,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政治话语也要重视民间话语。片面、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推崇包容、共享的互联网中能起到的作用有限的。针对互联网中的特征,必须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在互联网中积极培育、传播先进文化,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互联网中的话语体系相结合,构建文明网络语言体系;三是挖掘、推广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微观样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线上活动,如网络文明公约建设、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网络公益等。

(三)平台治理:治理互联网中自媒体乱象,主流媒体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

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受众向用户的身份转型使得普通人的话语权大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话语权的部分用户成长为比较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原本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主流媒体话语权也受到冲击。这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应对这种冲击的切入点:自媒体治理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当前的互联网中的各种舆论乱象与自媒体的兴起不无关系,必须予以规范。自媒体在意识形态引领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功能上都远弱于主流媒体。缺少束缚的自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凭借自身的传播手段与营销技巧,在舆论影响力上越来越大。因此,针对自媒体平台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惩治,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责任意识、有政治意识的自媒体平台。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健康的大众生活理念、社会公德、主流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要像灯塔一样能够照穿各种社会现象中的迷雾,给网络中迷乱的人群指引方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重要力量之一,传统主流媒体务必要继续增强其在互联网中的影响力来强化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传统主流媒体要积极拥抱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打造全媒体、一体化传播平台,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在内容和品质上下功夫,强化观点输出,引导社会舆论风向。同时,主流媒体也要吸收借鉴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优点和经验,丰富自身传播形式,改变过去说教式话语体系,尝试与受众更多的沟通对话。通过培养互联网思维,强化媒体品牌意识,推动互联网环境从流量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维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的引领作用。

五、结语

互联网的舆论环境给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在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趁虚而入,收获不少受众。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在传播过程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泛娱乐”这种看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这些思潮在泛娱乐的包装下变得更加隐蔽的同时渗透进泛娱乐主义,为其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其影响下,泛娱乐主义变得更加复杂,其产生的极端价值观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也侵害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面对这些思潮在互联网舆论中的广泛传播,必须予以警惕,使舆论回归现实,互联网的功用回归人自身。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Film review:WALL·E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