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 朝 晖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对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如何将‘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而实现“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目标,则必须从改变一成不变的课堂教与学入手。
笔者所谓一成不变并非真的没有变化,必须承认,经过几轮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中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应试型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模式上。所谓应试型学习,指的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以教科书为主,甚至是唯一内容;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做题乃至大量刷题为途径;学习的主要目的以高考为方向,甚至是唯一目标。通过做题,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习得一定的思维方式和做题规范。
不可否认,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并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现行高考模式下的必然选择,随着材料型选择题与问答题的增多,学生通过训练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但是大量训练仍然是为考试服务,为高考服务。因此,无论课程改革提出了怎样的目标,做题、刷题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因为中学教师无力也不可能改变“服从教科书权威,服从应试导向,以及服从学科教学法规范”。①赵亚夫:《“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参考》2016 第7 期。
按理说学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做题上,成绩应该不断上升,但现实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就是材料阅读困难,教师仅是对材料背后知识的讲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就需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训练,甚至于高中训练了三年,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学生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做题上,还是难以普遍出成效呢?究其重要原因,还是出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因为刷题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课内和课外时间,学生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知识面和视野狭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逻辑思维和历史学科思维缺失,语言表述也混乱不清,进而影响答题和得分。这两方面形成恶性循环,实在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看得很清楚却又无力改变的现实。
中国的孩子阅读量太少,少到可怕的程度。钱理群教授说,“当下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从小形成的习惯,阅读也需要由浅入深的理解和积累,精神世界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成长和发展。中学阶段阅读的缺失,不仅造成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困难,语言表述和思维的混乱,直接影响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碎片化的知识限制了视野和智慧的形成,实际上也限制了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笔者一直尽可能地改变学生这种单纯的应试型学习模式,尝试着阅读型学习的构建,为学生将来复合型学习奠定基础。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国家层面上对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更进一步坚定了我在教学中进行阅读型学习的尝试。所谓阅读型学习,则是在做题的基础上,增加对相关书籍和资料的阅读,通过阅读形成更全面的知识,更开放的视野,反补单纯做题导致的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两种学习方式在高中阶段应该是共存互补,并行不悖。笔者虽然无力改变做题、刷题,即应试型学习的主导局面,但尽可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由单纯的应试型学习,向两者并存及转化的方向发展。
1.运用史料阅读,训练阅读能力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习,可以说,这一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①何成刚、张克州、沈为慧:《史料实证:“可为”与“不可为”》,《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参考》2017 第9 期。史料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中学生来说,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是获取和扩大知识、培养思维、训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史料也是学生阅读型学习的基础和起点。关于史料教学和阅读,已有许多老师进行了相关探究,倡导“广泛阅读有关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等史学发展方面的研究论著”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核心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②张克州、何成刚、康琪:《历史解释:内涵、任务及方法——基于研究文献的阅读梳理》,《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参考》2017 第11 期。教师的广泛阅读无疑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较少有老师从学生阅读和接受的角度展开研究。笔者也曾撰文阐述史料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再赘述笔者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第一,注重对史料的重点和深度阅读。教学中绝不是史料越多越有利于学生阅读,相反,史料过度同史料缺失一样都起不到阅读的效果。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引入的材料过多,特别是文字材料,学生是否能有效的阅读和答题则十分可疑。看起来满是文字和图片等各类材料,若是不给学生留有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则不能够发挥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能力的作用,这与学生大量做题不求甚解的做法相类似。因此,在一节课上,笔者往往选择一两则材料,引领学生重点阅读、深度分析,不仅仅着眼于一两个知识点的史料实证,更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从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和能力。重点和深度阅读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答题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和有效。比如笔者在人教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中,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知识点,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材料:
到1921 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 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全集》第42 卷)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
1)“强攻”和“围攻”各指的是什么办法?要实现的是什么目标?
2)“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内涵是什么?
3)“强攻”的办法为什么会失败?
4)“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5)列宁用“退却”和“围攻”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深度阅读和问题思考,学生不仅记忆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这些分散的知识,更理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目标的追求是不变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用倒退和“围攻”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因而只是暂时性和策略性的政策。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问题的引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因果关系,而仅局限于教材的碎片化的知识点的解释,学生是不会真正理解的,只有真正建立起历史发展和解释的因果逻辑链,才体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特质,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寻找相关书籍进行阅读。我想,引导学生重点和深度阅读,庶几可体现李惠军老师所倡导的“榨干每一滴史料”的课堂功效以及穷尽每一个问题的思维深度。
第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和得出答案。“历史教师再高明,其智慧仍然是有限的,并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其他人的思考”。①张汉林:《问题意识:开启历史教学的成功之旅——陈昂老师“商鞅变法:强国之道的再省思”刍议》,《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参考》2017 第9 期。影响学生材料题得分,除了阅读障碍,还有就是审题不清或是错误,以及缺乏分析、概括的能力等等。这还是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缺乏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等待老师给出正确答案,而很少主动思考,很少有问题意识。因此,笔者在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之外,还尝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设计问题和制作答案,变被动答题为主动思考,旨在培养学生将阅读与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迫使学生必须更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发现和提炼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效能。比如,笔者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中,引用了一段材料:
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 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大国崛起》)
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并回答,学生设计的问题有:
1)“看得见的手”指什么?
2)“看得见的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看不见的手”指什么?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存在怎样的弊端?
4)“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是怎样交相作用?
学生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比较活跃,说明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这也是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自行设计问题和得出答案的初衷。
第三,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批判和质疑。史料是史学的基础,但史料的来源广泛,真伪并存,因此,史料的甄别和考证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中学教师并不直接从事史料的的甄别工作,但在教学以及命题等工作上,仍需要对史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作出鉴别。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是相通的,尤其是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混杂,更需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赵亚夫先生说,批判性思维是决定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教师的逻辑推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少含有批判性思维时,学生也就远离了历史教育的本真追求”。②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课程·教材·教法》2013 第2 期,第7 页。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评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将批判性思维引入阅读之中,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甄别、逻辑推理、论证等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比如对于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评价,几乎所有题目的答案均表述为: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这几乎成为学生的固定思维。当学生在课堂上不假思索地说出“标准”答案时,笔者再次回到讲述其内容时所用的两段材料:
(材料1)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材料2)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陈独秀《孔教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对待孔子和孔教是什么态度?新文化运动中个别人物的激进口号比如流传甚广的吴虞的“打倒孔家店”,是否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是否能代表所有的新文化运动的人物观点?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问题的引领,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不能简单地贴上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标签,比较合理的表述是: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偏差。进而再引用陈旭麓先生的话,“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让学生进一步得出,新文化运动启蒙不够全面、深刻,甚或停留在口号上的局限。为了进一步深化教材和训练学生对史料的质疑和批判,笔者继续引用了一段材料:
既然“文革”在思想层面上可以追溯于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启蒙谋划,那么,“文革”的发生与失败就意味着这种激进主义启蒙谋划的彻底破产。(唐文明《夭折的启蒙还是启蒙的破产?》,《读书》2014 年第7 期)
对此材料提出问题:作者认为文革的发生起源于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启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通过讨论,不一定得出统一的结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纸上的文字以及题目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可信的,要想进一步探寻真相,唯有层层阅读,运用史实和逻辑,进行历史实证。显然,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史料包括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以及某些题目答案的质疑,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批判、质疑思维和能力,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创新思路。
此外,教学中对所用的史料,也非常注重其出处和对作者的介绍,通过对史学家及其著作的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并进而激发阅读的兴趣,或许能为将来的阅读提供一个引导。事实也正如此,笔者的一些学生正是通过笔者在课堂上的介绍,进而激发阅读兴趣,购买和阅读了相关书籍。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关注学生成绩,更要有一个培养学生阅读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宗旨,长期坚持,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组织阅读小组推介阅读书目
史料教学虽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其根本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答题能力的提高,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仍属碎片化阅读。有人把当今的时代称为碎片化阅读时代,功利化阅读时代,是不无根据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和阅读对人的思维方式、视野大小、境界高低等“人”的发展方面,都会有直接和长远的影响。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演讲中说,“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至。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①雷欣编选:《北大演讲百年精华》,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年,第122 页。上海市特级教师周飞老师说,“教条化、标准化、碎片化的‘实然性’知识,通过填鸭式、漫灌式和注射式的手段被强加给学生。……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考试要求,而且更让充满着社会哲理和人生大道的‘应然性’历史智慧荡然无存”。对于周老师的话,笔者十分赞同。我们学生的笔下,正充斥着大量的教条化、碎片化的知识,为了进一步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也尝试着在课外,提倡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首先,组织阅读小组。笔者以往每个学期在全班范围内都有重点推荐阅读的书籍,但是学生程度不一,感觉在这样大范围内的推介,效果不明显,于是改为在班级组织阅读小组,将学有余力、热爱阅读,并对历史有一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小范围内推介和引导。根据不同的要求组织各类小组,有撰写历史剧本的阅读小组,有撰写历史小论文的阅读小组,还有参加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小组等等。
其次,推介阅读书目。针对小论文撰写的小组,结合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推介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以明史为重点,研习中央集权帝制下尚未与世界潮流发生冲突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困境。高一下学期,推介阅读书目为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和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四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又凝练隽永,叙述充满激情又长于理性、思辨,体现了学术上的严谨又有着大历史观的包容和通达。总之,高一的学生既能读得懂,又有阅读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和研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与困境中,中国近代历史的选择与演变的路径,从而对中国近现代化道路形成认识和启发。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高二学年,笔者主要推介给学生的阅读书目为,法国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美国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文明的冲突》,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史方面的论著,从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反思各国制度或文明体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更多元的历史观,更大的历史视野和格局。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历史认识和智慧,应是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支撑的,必须伴以阅读相关书籍或可达成。针对撰写历史剧本小组以及研究性学习小组,则根据学生撰写的内容和方向提供相应的书籍和资料推介。
3.设计论题引导撰写小论文
我们的中学生在狭窄的环境和单调的学习方式上一再重复,也没见学生有一个质的变化和突破。相反,学生通过读书扩大了知识面和视野,丰富了心灵和思想,激发了主动学习渴求知识的欲望,并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郑也夫教授在《吾国教育病理》中说:“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你的心智、开发你的思想”。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正是读书的最大乐趣。但是读书中不做笔记,不进行思考,则书中的内容和思想也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者历史小论文,帮助学生设计论题,促使学生带着思考去读书。在上述书籍的阅读中,笔者帮学生拟定的小论题方向有:洋务运动的新与旧,近代中国社会改良与革命的嬗变,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与激进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发现问题,形成论题,再在阅读中寻找史料和依据,最后撰写成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思维的品质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教学中笔者长年坚持对学生阅读书籍的倡导与推介,学生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生阅读型学习的写作中,首先是学生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每个学期以某一单元的内容为主题,布置学生作一篇小论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市教育局曾经组织的政史小论文评选中有多名学生获市一、二等奖。2015 年笔者一位热爱读书、喜欢哲学的学生撰写了小论文《浅谈信息化时代的虚无主义》,经笔者的指导和修改后,发表在CN 期刊《大科技》上,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是相当不易。其次是学生历史剧本的撰写。近年组织学生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本大奖赛,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市一级的评比中,多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能否获奖尚在其次,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再者是学生读书笔记的撰写和其他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写作。上学期与语文组老师合作推介和指导学生撰写了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有多篇文章在学校的微信网站上发表,高一学生流畅的文笔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大量师生的好评。
笔者对于应试型学习和阅读型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提法不一定科学、准确,而且应试型包含有阅读,阅读型对于学生来说也不能脱离应试,但是两种学习的区别更大。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深感负担沉重、压力巨大、力不从心?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与学缺乏创造性,老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都是在重复劳动。而一个没有创新的工作和学习,仅仅是以成绩和高考目标为唯一驱动力的重复学习,怎么会不使师生都心力疲累,甚至产生厌倦情绪等各种心理问题呢?有创造力的教和学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来源于读书思考,来源于生活体验。从教学中来谈创新,也并非指的是一味追求新材料、新观点,有时候旧材料也一样能有新角度、新观点。严耕望先生就曾指出,“研究历史最主要的是要运用头脑长时期地下深入功夫,就旧史料推陈出新”。①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25 页。教学的推陈出新依然离不开阅读和思考。从教师来看,热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老师,在教学立意和架构,人生境界和格局上可谓有云泥之别;从学生的现状看,喜欢读书的学生,思路清晰,思想深刻,学习力持久,而不爱读书的学生,虽然通过大量刷题也有不少能进入一流大学,但后续的发展,学术能力的高低则未可知。只可惜前一类的学生太少。
读书是个人的选择,受家庭、老师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提倡阅读重视阅读,也一直非常艰难,包括笔者在内,近些年也常停留在碎片化的阅读,许多整本书的阅读常被各种原因所打断。但是正如钱理群教授所倡导的,“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存在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共同开辟一个第二教育”。钱老所谓的“第二教育”,我笔者所理解的就是在应试之外,通过读书而形成的人的内在素养,人的发展的教育。许纪霖教授也说过,“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我的课堂”,“教师的影响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基于国家层面和古今贤哲的倡导,以及个人的信念,笔者认为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不仅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高考,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术、思想、人格的发展,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静悄悄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