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辛 阳
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后,古典教育日益兴盛,美国的建国者得以熟谙古典典籍。他们在革命中时常引用罗马历史,观看历史戏剧,甚至穿上罗马服饰。种种行为证明罗马历史的发掘在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此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学者们早期的研究基本上都肯定古典传统对于建国者的影响,①Trevor H. Colbourn,“Thomas Jefferson’s Use of the Past”,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3d ser.)15(1958),56—70;Dorothy M. Robathan,“John Adams and the Classics”,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Vol. 19,No. 1 (Mar.,1946):pp.91—98;Charles F. Mullett,“Classical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Classical Journal 35 (Novermber 1939),pp.92—104;Richard M. Gummere,The American Colonial Mind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Gilbert Chinard,“Thomas Jefferson as a Classical Scholar”,The American Scholar,Vol. 1,No. 2(March 1932),pp. 132—143;Wright,Louis B. “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Classics”,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 87,No. 3,Bicentennial of Thomas Jefferson (Jul. 14,1943),pp.223—233;Gordon S. Wood,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1776—1787,Chape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8.贝林等少数学者则持否定意见。②Bernard Bailyn,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pp.25—28;Clinton Rossiter,Seedtime of the Republic: The Origin of the American Tradition of Liberty,New York: Harcourt ,1953,pp.356—357.以理查德为代表的学者则批评贝林的观点过于武断,阐释古代历史如何为革命贡献了话语和观念。③Carl Richardson,The Founders and the Classics: Greece,Rome,and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Meyer Reinhold,Classica Americana: The Greek and Roman Heritage in the United States,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4. Botein,Stephen,“Cicero as Role Model for Early American Lawyers: A Case Study in Classical Influence”,The Classical Journal,Vol. 73,No. 4 (Apr. — May,1978),pp.313—321;Eadie,John W.ed.,Classical Traditions in Early America,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6.近年来,有学者从时间意识角度来阐明建国者对罗马历史的认知。④Eran Shalev,Rome Reborn on Western Shor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9.笔者将研究建国者如何使用罗马历史来解释时局,并建构英国与自身的形象,来影响革命时代民众的情感和认知,为日后国族的构建提供共同的心理与文化基础,进而为理解美国革命中政治文化的演变提供一种观察的视角。
滥觞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循环史观对美国建国者的历史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循环史观的预设中,宇宙中万事万物处在循环状态,一切都会重复上演,而文明兴衰交替不断,文明强盛的顶峰往往就预示着衰败的开始,从而迎接下一世代的更新。所以,建国者对于盛世的喜悦有所保留,甚至会悲观地认为盛世预示着衰败的开始。例如在1767 年,《古今对比》全文充斥着悲观的论调,声称“日益衰落是寰宇之真理”,古代现代皆是如此,循环往复。①“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sent Age and Former Age”,Virginia Gazette (Williamsburg,Virginia)·December 3,1767,引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2019-04-10.所以循环史观不但警告着建国者历史总会重复上演,而且它能提供一种现实的理证,即英国的腐败衰落顺理成章,因为它刚刚获得了七年战争这场决定性战争的胜利。
建国者认为盛衰循环的历史认知与古典共和主义的世界观相互兼容。《古今对比》的作者认为,世界始终处于“美德”与“邪恶”的二元对立中,而人性总是屈从于欲望,致使美德遭受腐蚀,文明由盛转衰。所以文明的盛衰循环在美德和腐败的交替中完成。美德和腐败是古典共和主义中的基本概念,美德意味着个人具有多种优秀的品质,能够将共同体福祉置于自我利益之上;腐败则是人欲望横流的表现,与美德精神相对立。18 世纪的哲学家们往往将这两种概念归入人性的范畴。在此语境下,人性会被视为是左右文明兴衰的动因。《古今对比》的作者认为,“邪恶总会存于世间,并且还会继续存在,只要世上还有人”。②“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sent Age and Former Age”,Virginia Gazette (Williamsburg,Virginia)·December 3,1767 取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2019-04-10.即任何时代的人性都是一致的,人性必然有走向恶的趋势,而这一不变法则导致文明盛衰循环不断。这位不具名作者的意见反映了18 世纪盛行的主流观念,即人性一致论。③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王皖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56—200 页。
人性一致论赋予了18 世纪历史学重大的实用意义。在人性一致论预设中,18 世纪的人相信历史学能够发挥自然科学一般的作用。历史学家科尔伯恩认为,对于18 世纪的人来说,“就像牛顿发现了物理的万有法则一样,一定会有历史的万有法则,人性在任何地方都必然相同,相同的原因产生相同结果,历史会重复上演”。当历史学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探究规律时,对过去因果关系的研究可适用于当下,让现代人从历史的经验中判断未来的走向,从而趋吉避凶。因此建国者笃信“过去能够教导当下,从而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④Trevor Colbourn,The Lamp of Experience: Whig History and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1998,p.5.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认识中,约翰·迪金森将一句拉丁格言当成座右铭:“幸福之人通过他人之不幸而日益明智。”⑤转引自Richard Gummere,“John Dickinson,Classical Penman of the Revolution”,Classical Journal,November 1956(52),p.82.因此,研究历史的实用意义在人性一致论的预设中放大,关心现实的人会积极地研究历史,找到社会腐败的因素,以指引当下。
罗马历史一直被近代西方视为研究国家盛衰的范例。在当时主流历史观中,罗马人崇尚美德,从蕞尔小邦成为统治地中海的大国,但是没能逃脱腐败的命运,从共和国典范堕落为专制帝国。18世纪的文人试图通过罗马盛衰原因的研究来观察当代,诊断时弊,或者以罗马历史的事例警醒世人,宣传政见。对美国建国者影响巨大的英国辉格派尤其如此。⑥《独立辉格党人报》的创办者约翰·特伦查德和他的助手托马斯·戈登以罗马共和英雄“加图”(是小加图而不是老加图)为笔名,在《不列颠新闻报》和《伦敦新闻报》上发表了144 篇通信体文章,1724 年结集出版为《加图信件集》,该书不仅仅只是托古罗马小加图的名号,其内容涉及到大量罗马由共和国转为帝国这段时期的历史,第18 篇、第27 篇、第30 篇等等文章都是对罗马共和国腐败问题的专门论述。之后托马斯·戈登翻译了数位古代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并写下评注,包括《塔西佗作品集》《撒路斯特作品集》以及西塞罗的《反对喀提林的四篇演说集》,这些作品同样反映着他们在《加图来信集》中的旨趣,关注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时期的历史,关注腐败问题对共同体的影响。参见约翰·特伦查德、托马斯·戈登:《加图来信》,贺文发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年。爱德华·沃特利·蒙塔古这位自诩为“老辉格党”(Old Whig)的文人写出过《关于古代共和国兴衰的反思》,这部著作致力于研究古代自由共和国衰落的主要原因,蒙塔古相信“英国和古代自由共和国奠基于相同的原则之上,他们的政策和宪法也是如此相似,而相同的原因将会产生相同的结果的原则,所以我们并非不能察觉出他们和我们风俗(manners)上的相对应之处”,为英国辉格派以及北美建国者的实用性历史观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参见Edward Wortley Montagu,Reflections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ntient Republicks,London: Printed for J. Rivington and Sons,MDCCLXXVIII,1759. 奥利佛·戈德史密斯,这位剧作家也对罗马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出过两卷本的罗马史。参见:Oliver Goldsmith,Roman History,2 vols,London: Printed for Strahan MDCCLXXXIV,1771. 除此以外,英国辉格派还贡献过很多这样的著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英属北美殖民地在文化创作力上远逊于母国,但是殖民地居民对罗马历史的兴趣并不低。在北美独立期间,殖民地报纸、小册子等材料上出现大量涉及罗马历史的内容。建国者吸收了母国辉格派的历史观,重点关注罗马由共和国转向帝国时期的历史,以及罗马帝国时期专制与腐败给国家带来的伤害。因此在革命紧张的时刻,报纸上会出现《历史趣和益》和《罗马历史的示例》等专题文章,①“The Effects of Simplicity and Luxury on a state,Exemplified from the Roman History”,Virginia Gazette(Purdie and Dixon),September 5,1771;“The Reading of History Pleasing and Advantageous”,Virginia Gazette,March 17,1774,引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2019-04-20.这些文章代表着建国者对罗马历史实用功能的重视。
在循环史观的基础上,罗马历史成为建国者的参照,影响建国者对时局的判断方向,成为建国者建构自身和不列颠形象的资源,构成革命意识形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观念,建国者探讨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的历史,发掘其中可资利用的故事和人物,寻找不列颠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相似之处,从而建构母国罗马帝国化的形象。而18 世纪的历史学家对国家腐败的社会性因素的研究,为建国者对母国形象的构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在《历史的趣和益》和《罗马历史的示例》两篇文章中,罗马的腐败被归咎于奢侈风气的弥漫。②“The Effects of Simplicity and Luxury on a state,Exemplified from the Roman History”,Virginia Gazette(Purdie and Dixon),September 5,1771;“The Reading of History Pleasing and Advantageous,”Virginia Gazette,March 17,1774,引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 2019-04-20.在18 世纪的主流观念中,奢侈意味着个人高品质生活的享受,“反映并且鼓励着个人对物质利益毫无原则的追求,致使丑陋且堕落的人类沉溺于奢靡与放纵之中,”③Drew McCoy,The Elusive Republic: Political Economy in Jeffersonian America,New York and London: W. W.Norton& Company,1980,p.23.结果是以公共利益和精神的牺牲为代价,社会美德衰微,腐败就此产生。奢侈不仅仅有腐蚀性,还具有传染性。时人认为奢侈品开始在罗马富人和掌权者内部发生作用,然后腐败和奢侈很快地流入进普通民众中,公民美德精神遭到腐蚀,民众沉溺于“挥霍奢侈的生活”中,国家因此腐化堕落。④“The Effects of Simplicity and Luxury on a state,Exemplified from the Roman History”,Virginia Gazette(Purdie and Dixon),September 5,1771,引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 2019-04-20.因此奢侈是腐败的社会性因素。
殖民地的激进派受到苏格兰学派思想家的影响,认为英国同样受到了奢侈的侵蚀。苏格兰学派按照经济形态将人类历史进程分成狩猎、畜牧、农耕和商业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由简单到复杂,由粗野到文明。在第四阶段商业社会中,人们享受商业带来的物质生活和高雅娱乐,但是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需求,开始追求精致的奢侈品,所以商业社会被部分18 世纪的人视为腐败和邪恶的温床。第四阶段商业社会的代表是近代欧洲文明。⑤Drew McCoy,The Elusive Republic: Political Economy in Jeffersonian America,New York and London: W. W.Norton& Company,1980,pp. 18—23; Adam Ferguson,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Basil: Printed by J. J.Tournesis MDCCLXXXIX,1767,p.369.英国是欧洲文明国家中的佼佼者,人口膨胀并且商业发达,贸易遍及全球。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英国商业社会的状态和形象让其本身就带着奢侈与腐败的原罪。同时,人们认为罗马奢侈风气的养成始于东方亚洲奢侈品的流入,⑥“The Reading of History Pleasing and Advantageous”,Virginia Gazette,March 17,1774;William Henry Drayton,A Charge,On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Empire,Delivered by the Hon. William-Henry Drayton,Esq,Charleston: Printed by David Bruce in Church-Street,MDCCLXXVI,1776,p.3. 引自数据库 Early American Imprints,Series 1,no. 14741,https://infoweb.newsbank.com,2019-04-20.而作为全球贸易领军者,英国从亚洲引入奢侈品的能力绝对在古代罗马之上。在这样的认识论基础上,关于英国政府掌权者奢侈腐化的消息大量涌入殖民地,⑦参见Bernard Bailyn,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pp.34—54.1720 年南海泡沫危机⑧与英国政府密切相关的南海公司促使政府在1720 年通过《泡沫法令》,但是南海公司在该年股价大跌,股票持有者蒙受巨大损失,引起英国巨大的经济混乱,影响深远,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后经调查证明南海公司与政府要员之间存在大量的暗箱交易,《加图信札》就是对南海泡沫危机的直接回应,参见Bernard Bailyn,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p.36.反复被引证为新兴商业阶层腐蚀政府的例证。①参见Drew McCoy,The Elusive Republic: Political Economy in Jeffersonian America,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Company,1980,p.42.理论认知和现实细节的观察让殖民地的激进派相信母国受到奢侈生活的腐蚀,腐败不断滋生,开始重蹈古代罗马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南卡罗莱纳法官德雷顿宣称:“就像罗马帝国一样,大不列颠的政体中含有致使它衰败的毒素……毒素受到了东方的奢侈品和财富的刺激,带来了毁灭性的举动。”②William Henry Drayton,A Charge,On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Empire,Delivered by the Hon. William-Henry Drayton,Esq,Charleston: 1776,p.3. 引自数据库Early American Imprints,Series 1,no. 14741, https://infoweb.newsbank.com,2019-04-30.
所以,在北美殖民地激进派的历史认知中,曾经破坏了罗马人美德的奢侈腐败之风,如今出现在了英国社会中,那么在历史循环的作用下,英国有可能堕落为下一个罗马帝国,落入由盛转衰的节点。现实中英国一系列政策的颁行则加深了激进派的猜疑,被认为是英国正在踏入与罗马帝国相同命运轨迹的证明,而作为英国臣民的殖民者则会受到腐败与专制的荼毒。
在殖民地激进派看来,1765 年颁布《印花税法》就是一场阴谋,旨在毁掉殖民者作为英国人应享之权利。不过比起阴谋,殖民地激进派更加恐惧阴谋的制造者,这让他们联想到古代罗马的暴君。1765年9 月6 日,《康涅狄格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认为颁布《印花税法》的首相格伦维尔等人是谋害祖国之人,是阴谋家喀提林、尼禄、卡里古拉之流。③Connecticut Gazette,September 6,1765,引自数据库 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infoweb.newsbank.com 2019-05-02.激进派领导者塞缪尔·亚当斯也声称:“《印花税法》就像尼禄用来割下罗马人民头颅的剑。”④Harry Alonzo Cushing,ed.,The Writings of Samuel Adams,Vol.1,New York and London: The Rnicherbocher Press,1904,p.109.在塞缪尔·亚当斯笔下,《印花税法》是斩向殖民地人民的“利器”,而使用《印花税法》的人是那些残酷的尼禄们。
在殖民地的抵制下,《印花税法》被取消。英国考虑到殖民地人民竟然对内部税如此敏感,所以决定征收外部税,颁行《汤森税法》,再次激起北美殖民地的抗议风潮。⑤参见Pauline Maier,From Resistance to Revolution: Colonial Radic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Opposition to Britain,1765—1776,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Company,1991,pp.113—169.各殖民地的报纸纷纷转载约翰·迪金森的《一个宾夕法尼亚农场主的信札》,《信札》力陈作为外部税的关税对殖民地人民权利仍然具有威胁。当他在解释政府向进口海外货物的商家征收货税时,他援引“明智的历史学家”塔西佗作品,回忆“怪物”尼禄为了赢取人心减少奴隶购买税,但是塔西佗认为这项政策并没有减轻购买者的负担,因为税收落在了卖者一方,因此卖者将会提高奴隶的价格以弥补损失。以相同的逻辑推演,当向商人等外部税承担者增加税收时,这些商人为了利益会自觉地将新增的赋税加之于商品,那么作为买者的殖民地居民就间接承担了赋税。正是基于外部税所产生的可能性,所以《汤森税法》仍然是“专制和压迫政府”的恶政。⑥John Dickinson,The Political Writings of John Dickinson,Wilminton: Printed and sold by Bonsal and Niles,1801,p.208.在这段历史引用中,迪金森将母国的法令解读为尼禄使用其权力的方式。同时尼禄的历史为迪金森的论述提供了理据,用以解释英国税收政策的实质和可能存在的危险。迪金森对塔西佗的引用反映了激进派看待母国税收政策的视角,即政策的可能性问题。
正如李剑鸣教授所言,殖民地对于母国实行奴役、暴政、专制的指责往往都是基于可能性的分析。⑦李剑鸣:《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2002 年第1 期,第172 页。颠覆北美自由和美德的阴谋会不会发生?尚在未知中。但是殖民地激进派担心母国的新殖民地政策中隐藏着腐败的征兆。这种担心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对现实的观察,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本身就是托什所说的“有关各种可能性的清单”,⑧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27 页。在这份“清单”中人们可以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种种可能性的趋向。18 世纪,人们对历史中因果联系认识的功利效果有着更高期待。建国者因此笃信,类似的阴谋总会带来相同的恶果。正如约翰·亚当斯所言,“相同的诡计,取得了相同的成功,在所有国家和时代一直上演着”。①John Adams,Novanglus,in Charles Adams ed.,The Works of John Adams,Vol 4, Boston: Charles C. Little and James Brown,1851,p.14.在这样的历史认识论中,古代罗马的阴谋史对于殖民地的激进派而言是“经验之灯”,影响着激进派对于现实可能性的判断和认知,让他们评估现实中相同阴谋发生的可能性。
而历史这份“可能性清单”往往会带来焦虑的情绪。历史认知中的惨痛先例会让建国者怀疑未来会不会面临相同的厄运,从而担忧自己的境况,这在建国者亚瑟·李的论述中尤为明显。在叙述过一段罗马由共和国转入帝国的历史后,李提醒殖民地的居民要谨防罗马的专制和腐败在北美殖民地重现:“我们难道不该万分小心谨慎,绷紧每根神经,在它萌芽时即开始抵制,或是躲避他隐秘的攻击?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自由当成我们灵魂的宝石那样来保护吗?”②The Farmer's and Monitor's letters,to the inhabitants of the British Colonies. Williamsburg,Va.: Printed by William Rind,MDCLXIX,1769,p.67,引自数据库Early American Imprints,Series 1,no. 11239, http://infoweb.newsbank.com,2019-05-05.“确定”的历史事实认知和现实可能性趋向相互交织,让殖民地居民的焦虑情绪油然而生,担心自己将会面临与罗马帝国人民相似的悲惨境况。在这种情绪氛围中,激进派约西亚·昆西提醒殖民地居民,“不列颠对于美利坚所为而言,不就像是凯撒之于罗马吗?”③Josiah Quincy,Observations on the act of Parliament commonly called the Boston Port-Bill,Boston: Printed for and Sold by Edes and Gill,in Queen-Street,1774,p.59,引自数据库Early American Imprints,Series 1,no. 13561, http://infoweb.newsbank.com,2019-05-12.
在一系列刺激殖民地居民的事件中,母国高压政策让殖民者不断联想到丧失了美德的罗马帝国所施行的暴政,因此激进派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建构起母国罗马帝国化的形象。在1771—1773 年间,这段时期母国没有再推行改变殖民地宪法地位的重要政策,殖民地与母国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是殖民地激进派对敌对派的罗马帝国化却愈演愈烈。在这期间,母国人物形象的建构更趋向于脸谱化,成为等同于古代邪恶之人的符号。形象的建构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评论的领域,开始以文学的方式出现,宣传的感染力也随之增强。同时,国王乔治三世也开始被构想为“尼禄”“凯撒”之流。
墨西·沃伦在1772 年创作了一出戏剧,以“警告公民谨防新上任的总督居心叵测”。因此,戏中总督拉帕蒂奥影射马萨诸塞新总督哈钦森。④Rosemarie Zagarri,A Woman’s Dilemma: Mercy Otis Warren and American Revolution,West Sussex: Wiley Blackwell,2015,p.57.戏中拉帕蒂奥权势熏天,野心勃勃,为宣示权力,无耻地宣称自己将会“抛弃美德”,不惜以血腥的手段镇压反对者,将一切付之一炬,“在烈焰中像尼禄一样吟唱”。⑤Mercy Otis Warren,The Adulateur: A Tragedy,As It Is Now Acted in the Upper Servia,Tarrytown : William Abbatt,1918,p.10,塔西佗等历史学家曾怀疑尼禄曾经在罗马城纵火高歌,⑥塔西佗:《塔西佗编年史》(下),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535—539 页。因此这一恶劣行径成了尼禄暴君生涯的生动写照,广为流传。沃伦引入尼禄纵火的污点来丰满拉帕蒂奥(哈钦森)的人物形象,无疑可以突出其形象的暴虐特征,从而增强这出政治宣传剧的感染力。
在对罗马帝国的极度厌恶和对局势的恐慌中,激进派们着力于渲染罗马遭受腐败之后的恶果,暗示殖民地面临的事态发展趋向。1770 年,波士顿惨案发生。在1771—1783 年间,为了突出波士顿惨案的政治意义,波士顿人民每年都会举行纪念仪式。而领导者将会在仪式上演说,向民众阐明政治现状,以引导公众舆情。约瑟夫·沃伦在1772 年的纪念活动中做了开幕演说。他以罗马共和国的历史作为整个演说的基调,认为罗马共和的堕落在于其宪政的失序,并强调这预示着英国的走向,将母国罗马帝国化。之后沃伦描绘了罗马共和衰落后的历史场景,暗示着母国罗马帝国化后的命运。场景的描绘被压缩为“鲜血”“放荡”与“奴隶”这三个关键词语,简单且富有情绪上的感染力,用以渲染殖民地居民可能将会面临的危险的局势。⑦Orations Deliver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Inhabitantnts of the Town of Boston to Commemorate the Evening of the Fith of MArch,1770. Boston:Printed by Peter Edes,in State- Street,1785,pp.18—19. 引自数据库:Early American Imprints,Series 1,no. 18997,http://infoweb.newsbank.com,2019-05-04.
在殖民地反对母国的浪潮中,殖民地激进派对英国君主乔治三世的不满情绪日趋高涨,后者也成为激进派笔下的罗马帝国暴君。抵制母国之初,殖民地继续维持着对乔治三世尊敬和效忠,并且希望通过向国王请愿的方式守护自己的权利,如《康涅狄格决议》虽然强烈地谴责《印花税法》,但是仍对英王致以敬意和恭顺。①Edmund S. Morgan,ed.,Prologue to Revolution: Sources and Documents on the Stamp Act Crisis,1764—1766,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9,p.54.随着母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英王逐渐被殖民地激进派认为与他的大臣是一丘之貉,就如同古罗马帝国的“凯撒、尼禄”。1772 年12 月,牧师约翰·艾伦在布道中用激进的言语暗示乔治三世是尼禄那种类型的暴君:“陛下难道有两套法律体系吗?一套用来治理英格兰,一套用来治理北美……那个人比暴君尼禄更为邪恶的人。”②John Allan,An Oration upon the Beauties of Liberty or the Essential Rights of the Americans,Boston: Printedand Sold by D. Kneeland,and N. Davis in Queen-street,1773,引自数据库Early American Imprints,Series 1,no. 13018,http://infoweb.newsbank.com,2019-06-10.
乔治三世被构想成尼禄式的暴君意义十分重大。在美国建国以前,君主制是西方文明中的主流和普遍存在的政体,君主制的意识形态在大洋两岸都有着牢固的力量,臣民对国王宣誓效忠,背弃誓言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在影响深远的《政府论》中,洛克引用过著名的绝对君主制支持者巴尔克莱的观点“谁反抗国王就是反抗上帝的命令”,但是尼禄那样的君主颠覆国家,人民理应反抗如斯暴君。③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152—154 页。所以,当乔治三世被构想为尼禄式的暴君时,激进派是在宣判英王乔治三世统治的合法性不成立,殖民地人民无需尊奉效忠乔治三世的誓约。
在18 世纪历史认识论中,奢侈让曾经的罗马共和国腐败堕落,令罗马人失去了自由和美德。如今,殖民地激进派凭着对历史的联想和现实可能性的推断,怀疑母国出现了相同的征兆,母国有可能沦为与罗马帝国相同的命运。文化精英将这种焦虑投入进政治宣传中,以古代罗马共和国堕落为罗马帝国的历史来比喻英国的历史的进程。在宣传过程中,罗马历史的叙述变得支离破碎,出现扁平化乃至符号化的趋势,但是这种符号化的历史阐释释放出情绪感染力。这样的感染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尤甚,因为他们大多数对古代历史一知半解,更容易受到符号化和脸谱化的历史阐释影响。情感上的渲染则会深化参与者的政治信念,乃至政治信仰。④法国学者勒庞曾经表示,“政治革命的产生可能是由深植在人们头脑中的信仰所导致的”,而政治信仰借助更多的是非理性力量,而非理性力量,参见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出版社,2011 年,第7 页。为了不成为历史上那些饱受腐败和专制之害的罗马人民,抵制乃至独立成为殖民者可行的选择。正如建国者梅森在1778 年所说:“真相是我们被迫投入‘革命’中,这是唯一自保的办法,以让我们的国家和后代免受那最邪恶事物的毒害,上一个地狱般的政府(如果它配得上政府的名称的话),还要追溯至罗马共和国的晚期,其统辖下的行省备受欺压。”⑤Mason to Unidentified Correspondent,Oct. 2,1778,in Robert A.,Rutland ed.,The Papers of George Mason,1725—1792,Vol.1,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0,p.435.
当英国被构想为罗马帝国时,殖民地的激进派则被想象成是罗马共和英雄的化身,美利坚寻求独立的事业是在追随这些先贤的脚步,缔造相同的伟业,追求自由、美德以及和谐的共和主义社会秩序。
建国者坚信自己继承了罗马共和国的传统、精神甚至是荣耀,这种信念以当时大西洋两岸主流的思想模式“治权转移”(translatio imperii)为基础。它和循环论一样强调政治文明不断地衰落和崛起,但非发生在同一区域,一个区域政治文明衰落了,另一个区域的政治文明将会替代它崛起,即治权转移。转移的轨迹有迹可循的,罗马人依靠美德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达到了治权的顶峰,后来国家陷入腐败中而衰落。政治文明中心就不断向西转移,欧洲的各政权相继继承了这一荣耀。以此轨迹运行的趋势而言,大西洋两岸众多文人相信“治权”终将越过大西洋来到美洲新大陆。⑥J. G. A. 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3 年,第535—538 页;Eran Shalev,Rome Reborn on the Western Shor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9,p.31.1725 年,英国人乔治·伯克利出版《艺术和学问在美洲前景的随想》一诗,最后一节是“帝国踏上西去的征程;前四幕已过,第五幕将是/ 今日大戏的终结;最后登场的是时代的高贵子孙”。①译文转引自J. G. A. 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3 年,第536 页。伯克利的诗句远漂至大洋彼岸,为尚处于青幼年阶段的建国者所接受。1807 年,约翰·亚当斯写信给好友拉什,讨论“帝国将在太阳西沉之处崛起”是否为伯克利的诗句,并且提及自他们孩提时代起人们总是会谈论治权向北美的转移。②John Adams to Benjamin Rush,23 May,1807 https://www.founders.archives.gov/?q=empire%20had%20traveled%20westward%20Author%3A%22Adams%2C%20John%22%20Recipient%3A%22Rush%2C%20Benjamin%22&s=1111311111&r=12019-07-04.所以治权将要西移至北美大陆的想法对建国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建国者笃信北美的现状与崛起之时的罗马共和国十分相似,这点更加强了他们的信念。
于时人眼中,罗马能够缔造伟大国家的关键正是在于社会状态,淳朴的农业社会能够养育出罗马人民刚毅、勇猛以及乐于为共同体奉献的自耕农精神,即美德。凭借着在原初社会状态中养育出的美德精神,罗马征服地中海,缔造了辉煌的罗马共和国。③“The Effects of Simplicity and Luxury on a state,Exemplified from the Roman History”,Virginia Gazette(Purdie and Dixon),September 5,1771,引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 2019-04-20.部分殖民者认为,北美殖民地与罗马共和国十分相似,早期的移民来到这块旷野之地,开拓土地,建立农业社区。有人认为,北美共同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下一个文明的荣耀之地,是因为它年轻而有活力,道德水准不会迅速下降。为此,北美应该“杜绝奢侈和放纵的生活”,“鼓励勤劳和朴素的精神”,以维持美德的活力。④转引自Eran Shalev,Rome Reborn on the Western Shor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9,p.80.建国者相信北美拥有罗马共和国崛起的力量基础——美德。正如历史学家波考克所言,治权的转移“取决于德性的转移。”⑤J. G. A. 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第537 页。因此约翰·亚当斯写道:“如果有一个襁褓中的国家值得被呵护的话,它一定是美利坚;如果有一群人应该得到荣誉和幸福的话,那么他们一定是美利坚人民。他们拥有着罗马人的高尚情操,而且是罗马共和国最繁荣和最有美德时代的高尚情操。”⑥John Adams,the Diary of John Adams,December,1765,文献来自公开网站Founders Online,网址为https://www.founders.archives.gov/?q=infant% 20country% 20Author% 3A% 22Adams% 2C% 20John% 22% 20Period% 3A% 22Colonial% 22&s=1111311111&sa=&r=5&sr= 2019-07-04.“治权转移”是建国者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模式之一,基于此,建国者坚信北美能够秉承罗马共和的精神,让美德与自由之光荣耀新大陆。
因此在独立时期,建国者会有意地建构自身罗马共和英雄化的形象,以此占据舆论的主导权。1775年5 月6 日,在波士顿的老南区教堂殖民地人民召开了第五次纪念波士顿惨案的纪念活动。因为距康科德和莱克星顿事件爆发后不久,所以这次纪念会议的政治意义十分突出。据《利文顿报》的报导,演说者约瑟夫·沃伦在走进会场前先去了附近的商店,取了一件“西塞罗式的托加长袍”,穿上后走入会场进行了主题演说。⑦Extract of a Letter from Boston,March 6,1775,Rivington’s New York Gazette,March 16,1775,引自数据库America’s Historical Newspaper,https://infoweb.newsbank.com. 2019-07-25.托加长袍是古代罗马的特色服饰,一般为享有罗马公民权的男性所穿。历史学家麦克拉克兰认为,托加是一种“文化密码”,⑧James McLachlan,“Classical Names,American Identities: Some Notes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s in the 1770s”,in John W. Eadie ed.,Classical Traditions in Early America,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6,p.83.传递着重要的政治信息,对于仪式十分重要。
那么托加这个“文化密码”有什么含义?首先,托加无疑表达了古罗马共和文化中常见的自由和美德元素,这点反映在《利文斯顿报》对“西塞罗式托加”的强调上。西塞罗本身的经历和学说让其成为西方传统中共和精神的象征,在北美殖民地一直被视为具有美德和自由精神的典范。⑨Botein,Stephen.“Cicero as Role Model for Early American Lawyers: A Case Study in Classical Influence”,The Classical Journal,Vol. 73,No. 4(Apr. - May,1978),pp.313—321.托加还含有公民凌驾于军队的公民人文主义理念,这点可以从另一场景中得到佐证。激进派领导人塞缪尔·亚当斯在签署一项决议时,曾用过笔名Cedant Armae Togae,意为“武器受到托加长袍的支配”,①Paul Lewis,The Grand Incendiary: The Biography of Samuel Adams,New York: Dial Press,1973,pp,126—128.从亚当斯的用法来看,托加长袍寄托着着军事力量应该服膺于公民社会的理想,这种理想也是古典共和主义的重要内涵,与仪式所纪念的波士顿惨案息息相关。
作为一种文化密码,托加长袍的意义和内涵建立在北美殖民地共享的习惯和经验基础之上,受众能够接受沃伦所要传达出的信息。北美殖民者对于古典传统和古代罗马历史有着浓厚的情感,根植于年少的求学岁月中。在殖民地的大学里,尚处于青年阶段的建国者喜爱使用古代人的姓名作为代号,仿佛自己能具有古代人或神的性格和身份。②James McLachlan,“Classical Names,American Identities: Some Notes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s in the 1770s”,in John W. Eadie ed.,Classical Traditions in Early America,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6,pp.84—88.到了革命时期,借用“古代人物”姓名的习惯仍在延续,报刊上经常会出现的各种明显含有政治信息的假名,例如“乌提卡的加图”、“美利坚的梭伦”等等。③参见Eran Shalev,Rome Reborn on the Western Shor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9,p.130.建国者在表达政治问题时热衷于“占据”古代名人的身份,表达政见,引导舆论的走向乃至意识形态的构建。扮演古人是当时的一种风潮,而沃伦则是将这种风潮视觉化,变成了仪式中可视的符号。
托加这种可视化符号可以提升仪式的效果,④文化人类学学者认为戏剧化元素符号往往能够提升仪式,“仪式中产生的情感刺激也会集中与这些象征之上,并使得人们对仪式表达出的意义更加深信不疑。生动的象征可以让人们对仪式更加难以忘怀,仪式的效果也更加持久”。可参见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王海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02 页。有利于建国者对革命事业的合理化。同时,托加符号联结了历史与现实,让激进派领导人直接扮演古罗马人,将“治权转移”的思想模式与革命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满足建国者占据殖民地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目的。
除了将美国革命构建为共和主义事业以外,建国者还利用古罗马共和文化资源来提升内部的凝聚力,应对革命事业中不断出现的危机,构建共同的文化和心理基础。18 世纪,艾迪逊创作了《加图:一部悲剧》(以下简称《加图》)。剧中人物加图对抗以暴君凯撒为首的腐败之流,誓不屈从于邪恶和强权,最终以身殉国。这部戏剧讴歌了加图的美德及其为自由奋斗的精神,升华了加图这位共和事业殉道者的形象。《加图》在18 世纪中期流传入英属北美殖民地,大受欢迎。⑤Frederick Litto,“Addison’s Cato in the Colonies”,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23(1966). pp.431—439.
1778 年5 月,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在福奇谷排演了《加图》。⑥转引自Albert Furtwangler,American Silhouettes: Rhetorical Identities of the Founders,New Haven and London: New Haven University Press,1987,p.80.诚然,如前人所言,这证明了华盛顿本人十分喜欢这出戏剧,视加图为楷模,而加图形象的展示自然也有利于华盛顿政治声誉的积累。但是笔者以为此前的研究忽略了戏剧与普通将士之间的联系。⑦Albert Furtwangler,American Silhouettes: Rhetorical Identities of the Founders,New Haven and London: New Haven University Press,1987,pp.64—84; Carl Richardson,The Founders and the Classics: Greece,Rome,and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p. 58; Eran Shalev,Rome Reborn on Western Shor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9,p.100.
华盛顿率军退入福奇谷后,部队出现严重问题,大量军官未能获得薪饷,军中出现哗变,很多人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共同体事业之上,离军返乡。⑧Minor Meyers,Liberty without anarchy: a history of the Society of the Cincinnati,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83,p.2.此时,华盛顿安排《加图》这部道德剧在将士面前上演。在该戏的第三幕中,加图的部队同样发生了哗变,为此加图发表了一段演说,以美德和自由的信念鼓励军士反抗凯撒的暴政,拯救共和国。⑨Joseph Addison,Cato: A Tragedy,Boston: Boston: Printed by Mein and Fleeming,1767,p.51.因此,上演《加图》这部著名的道德剧,明显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这反映了独立战争中建国精英的普遍心态。
1774 年,纳撒尼尔·格林写道:“我相信反抗最终能够得到胜利……我的自信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军事纪律和知识,而是来自于事业的正义和美利坚的美德。”①Nathanael Greene to Deputy Governor Nicholas Cooke,22 Jun. 175,in Richard Showman ed.,The Papers pf Nathanael Greene,vol.1,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6,pp.89—90.大陆军的将士大都不是职业军人,缺少严格军事训练。如此条件下,建国精英认为军士们更需要贯彻美德的高尚准则,来弥补军队军事能力的不足。而罗马共和美德精神要求个人为共同体奉献和牺牲,奉行刚毅、坚韧、忠诚以及勇武等品格。无疑,罗马共和的历史有利于实现精英对军士道德水准提升的瞩望,所以建国精英们发掘罗马历史资源,以此提升军士的道德水准和爱国精神,克服独立过程中的危机,提升内部的凝聚力。正是在此背景下,《加图》在福奇谷上演。在这个建国精英主导的过程中,罗马共和美德的精神为北美的精英和大众所共享,意味着美德价值观的民主化,为精英和大众提供共同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在独立过程中,罗马历史文化资源出现了本土化趋势,被用以树立美利坚的英雄图腾。乔纳森·塞维尔为《加图》写了一篇新的后记,取代了之前由英国加斯博士所写的后记,在1778 年首次出版并上演。在新后记中塞维尔宣称,华盛顿是美利坚的加图,富兰克林、本尼迪克特等等其他建国精英也是古代共和英雄的新化身,大陆会议则是古代充满美德的元老院的再现。在塞维尔的笔下,建国精英们被投入《加图》戏剧中的世界,等同于戏剧中原先的角色,获取媲美古代共和英雄的威名。这反映出建国者致力于本土化母国古典文化资源的努力,在这种努力中建国者阐释了美国革命的性质,定义未来美国的前进方向和美国人的属性,为新独立的美国创造创属于它的英雄图腾。
在利用古代共和英雄的形象为国族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时,建国者也在以古典文化资源填补独立后留下的文化真空,取代之前他们作为英国人的政治文化表达方式,北美纸币图样的改变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文化上的改变。
革命之前,殖民地所发行的纸币以英国的镑、先令和便士作为计量单位,并且以英文标注,同时会有国王的印玺或者母国机构的印章,体现着对母国的政治与文化认同,②少部分的纸币上会有些拉丁警句,但基本上都是纸币上纹章中的一部分。但是革命后纸币上的文化符号发生了改变。1775 年,大陆会议发行新纸币,几乎所有的纸币上都写有拉丁语警句。这些警句中大都蕴含着共和主义理想,例如在45 美元面值的纸币上写有“sic floret res publica”,意为“如此共和国将会繁荣昌盛”,寄托了建国者对未来共和国的展望。纸币上也有很多传自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文化符号图像符号,有挂着花环的墓碑,手执代表天平的正义女神。这些符号大都来自于古罗马共和国时期。③④参见Eric P. Newman,The Early Paper Money of America,Racine: Whitman Publishing Company,1967,pp.50—75;234—257,pp.145—148.
各州发行的纸币也凸显着浓郁的拉丁文化色彩。佐治亚在1776 年后发行新的纸币,使用了很多蕴含政治情感的拉丁短语,如“libertas carior auro”,意为“自由比黄金更贵重”;“sustine rectum”,意为“支持正确之事”;并且发行的纸币上有着很多拉丁文化图像,如正义女神、自由帽,神杖和丰饶角等等。马萨诸塞一直是殖民地反对英国的先锋和中心,“自由之子”等运动的发端地,它在1775 年发行了以自由为主题的新纸币。纸币图案上是个右手持剑,左手拿着英国大宪章的男人,有一行拉丁文短语“Ense petit placidam sub Libertate Quietem”,意为“他以剑寻求自由之下的和平”。但是到了1776 年,新的纸币将大宪章这个英国人自由的象征替换成了“独立”(Independence)的字样,虽然没有用拉丁文,但这种变化证明了建国者以纸币图案彰显文化认同转变的目的。④参 见Eric P. Newman,The Early Paper Money of America,Racine: Whitman Publishing Company,1967,pp.50—75;234—257,pp.145—148.其它殖民地的做法亦是如此,不一一列举。古典传统提供了美国国家核心的文化理念,即自由和美德,因此可用以替代殖民地的英国文化表达,从而构建美利坚的国族文化认同。可以说,罗马历史的文化资源是美国人建立新国家认同的媒介之一。
长时间以来,北美继承罗马共和国美德与荣耀的“治权转移”观念在大西洋两岸风行。随着革命的开始,英国被设想成腐败堕落的罗马帝国化身,治权转移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变得革命化,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革命的过程中,罗马共和英雄的事迹不断被讲述和上演,用以提升美利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参与革命事业之人的美德和荣誉感,克服革命路上的军事与政治危机。同时,古典文化资源出现美利坚化的趋向,建国者开始用罗马共和英雄的符号来塑造美利坚人物的英雄形象,创立新国族的精神图腾。当美利坚矢志脱离母国的政治秩序时,国族的政治文化表达出现了真空,古典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替代填充进来,形成新的文化表达。
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发展,大西洋两岸的文化交流愈发活跃,书籍、报刊甚至移民等信息载体不断涌入北美殖民地,大西洋两岸的文化交流网络形成并不断扩大。无论是循环史观、治权转移等思想观念,还是《加图》戏剧等具体的文化资源,都是欧洲文化的结晶,它们沿着大西洋的文化网络传递给北美的建国者。除此以外,网络还传递了欧洲传统社会交往模式,即在社会急剧冲突中时人习惯引用古代历史来解释社会现状和表达诉求,所以说文化网络构成了古为今用话语得以产生和传播的场域。在文化网络中,建国者将欧洲文化的成果转化为美国革命的政治文化资源,古为今用,用以理解和阐释北美与英国之间关系。
建国者将母国不列颠理解成腐败堕落的罗马帝国的再现,构成了与美利坚形象对立的他者。建国者则将自我理解成罗马共和英雄的化身,追求自由与美德,承载着罗马共和国往昔的荣光。这样的形象认知影响了建国者的情感、观念乃至信仰,构成了革命的心理动因之一。建国者进而以罗马历史的叙述与想象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宣扬出去,塑造北美与不列颠之间二元对立的形象。
在这种革命宣传中,建国者采用了比喻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的秩序联系在一起。于是,充满想象性的历史叙述和现实认知相互融合,构成了政治革命话语的一部分。这种话语在18 世纪命定色彩的历史观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契合了“循环”与“转移”的“历史潮流”。如此,革命话语本身置于一种简单而又不失宏大的历史哲学中,意味着美国的独立和崛起顺应了建国者想象中的时代规律,承载着罗马共和国荣耀复兴的使命,赋予了美国革命以世界历史的意义。
在此过程中,建国者界定了新生国族文化的特性,坚定地揭橥罗马共和之精神,将罗马共和主义和英雄事迹内化为美利坚的理想和信念,促成政治文化的新陈代谢。
总而言之,古为今用的阐释融入进美国革命政治文化中,为建国者提供了话语工具,是美国革命意识形态中不可或缺的拼图,也是日后国族构建的文化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