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变迁与实践探索

2020-03-03 11:24丁舒珊贺小飞薛玉莲
教育观察 2020年45期
关键词:课程课堂教师

丁舒珊,贺小飞,薛玉莲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北京 10002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也正以空前的力度撼动着大学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为高校“课堂革命”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

一、混合式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的变化

(一)课程观的转变:从现代课程观到后现代课程观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学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课程观的指导下展开的。其代表理论为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高校依据教育目标来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根据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价课程,一切都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目标展开,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方便实用的课程理论,使课程编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编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2]这种课程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使用得最广,对课程改革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学界对教育和课程内在价值的关注,课程内涵、教师角色被重新阐释。美国学者多尔基于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过程导向的后现代课程观。他从过程,即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这一角度来界定课程,认为课程不是被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在这里,课程更强调“跑步”的过程,以及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3]即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较之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师权威的消解为今天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或者说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观的转变。

(二)教学范式的转变:从“以传授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

传授范式由来已久,正如唐代思想家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与“授”是传统教学的核心。[4]在传统教学范式下,教师是权威,学生是听众,课程是既定的“跑道”,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与“以传授为中心”相对应的是“以学习为中心”。在此范式下,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课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理解和同构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跑道”,或者说是“跑道”的生成。

当下的混合式教学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融为一体,带领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在此过程中,打破传统课堂界限的“无界”师生教学共同体被构建,形成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生成—学习—评价—持续改进—生成”的课程闭环。从这个意义上讲,混合式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的典范。

二、混合式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2019年,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设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类别,以推动混合式教学的普及应用。但就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此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管理规划不足,缺少标准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缺少前瞻性。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做支撑。部分高校此前对慕课建设不够重视,线上教学资源基础薄弱,致使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无从入手。

推进路径缺乏系统性规划。不同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有必要进行混合式教学。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混合式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业负担,因此,同一学生同一时间参与的混合式学习课程也不宜过多。那么,混合式教学应在哪些学科、哪些专业或哪些课程中首先开展?如何开展?要达到何种目标?对于这些问题,多数高校还缺少系统规划。

课程建设标准不够明晰。目前,高校大多鼓励教师对混合式教学进行大胆尝试,却鲜有课程建设的具体标准。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悟性”在摸索中前进。这样的方式在改革运行初期有利于迅速打开局面,吸引教师参与,但随着改革逐步深入,却难以推动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教师认知不到位,技术掌控力不足

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能力, 取决于教师如何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的角色过渡、转化到混合式教学所需要的更为复杂的角色。[5]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对学生线上学习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动态调整线下课堂教学。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主导性更加突出,这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识不到位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1.课程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缺少对课程内容的深度重构。部分教师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把课程中的某几讲放到线上让学生自学,未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缺少对整门课程知识点的整体梳理,更未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重新设计课程。这导致线上内容学习效果不佳,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各行其是,不能互为补充。

对学情判断不够精准。教师设计线上教学活动时缺少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测环节或设计的检测方式不科学,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学情,从而影响线下教学的组织和效果。反映在实体课堂中就是两个极端:要么课堂内容深度不够,要么课堂内容超出学生的可达极限。

分层教学设计不足。学生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容易低估同一课程班中的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不足,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

缺乏对投机学生的制约。混合式教学要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在线下学习中,又多以学习小组、项目制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活动时特别容易忽略对学生投机行为的制约,让在线刷课、小组作业中的浑水摸鱼等行为有机可乘。

总之,课程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这一环节如果不能扎实落地,就会导致课堂的肤浅化及重复化,不能实现混合式教学的目标。

2.对信息技术手段掌控力不足

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支持组织线上及线下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平台、智慧教学互动工具没有深刻的理解,受困于技术,无法用这些平台或工具来有效辅助教学。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主观因素影响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的成效还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深度和效果密切相关。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对教师的配合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往往会面临来自学生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的学习特征导致对混合式教学的畏难情绪。学习特征包括了自主学习意愿、自我管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等着教师把知识点“喂到嘴边”的学习方式,习惯了有任课教师催着他们写作业、交作业的模式。突然抛弃过去的学习方法会让一部分学生很不适应,导致一些学生抱怨课程“授课时间不规律,容易遗忘”“容易错过线上考试时间”。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高,甚至从心理上对课程产生抵触。还有一些学生,尽管主观上愿意学习,但是自身能力不足,在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情况下,自主学习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目标,从而产生挫败感,影响课程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对课程的预期不同,愿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同。在混合式教学开展之初,评教时可能会出现一个现象,教师混合式教学做得越好,学生评教的成绩反而可能会越低。这是因为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投入比传统课堂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难度与学生的课业负担。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不同,这个规划直接影响学生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愿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针对混合式教学课程班学生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尽管授课教师再三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已,可仍有学生表示“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在课程上”,希望教师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甚至希望教师“只要划好重点,帮助顺利通过考试就好”。当学生以这样的心态参与课程学习时,对教师的配合度不会很高,教学效果自然也达不到最佳。

三、混合式教学的改进策略

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有对话、有争论、有获得、有质量的课堂。但在实际操作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也往往最容易变为“水课”的温床,必须在教学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有效的设计,这样才能使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一)教学层面的认知转变与优化方法

1.立足习惯养成,强化教学模式认知

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第一次课往往在线下进行。教师要利用第一次课,与学生充分沟通课程学习中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线上学习初期,教师要适当通过微信群、邮件等形式给学生学习提醒。在线下授课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帮助学生适应教学方式,建立和强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出发,逐步完成从初阶学习课堂到高阶学习课堂的转化。

2.多元组合,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及形式

线上教学资源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慕课、短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电子书、PPT等都可以运用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具体内容来确定线上教学资源形式。如简单的知识点以文档或PPT的形式呈现,有一定难度且需要详细讲解的知识点采用视频辅助的形式来呈现。视频的录制要围绕教学活动大胆展开设计,比如用特写镜头来演示操作环节,引入动画解释抽象的问题等。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可以增强学生线上学习的体验感,提升线上学习效率。

3.强化分析,精准把握学情

在线下课程开始前,教师可通过梳理学生在互动区、学习群内提出的问题,过滤共性问题和难点。要重视章节测验、课前小测,准确判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及接受度,精准把握学情。

4.强化教学反思,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结合学生线上作业情况和线下课堂表现动态调整教学资源的编排和教学重难点的射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整个教学过程向课程目标稳步靠近。

(二)管理层面的制度保障与效果评估

1.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要从学校未来发展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进行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同时,要充分考虑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情况,从种类、数量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考量和规划。另外,高校要制订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细则,规范过程管理,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质量教学实践的开展。

2.做好各项保障

一方面,高校要在课程建设经费、助教配备、教师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提高教师投身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个性化保障措施,尽可能地消除混合式教学中的技术障碍。例如,为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困难的教师配备技术助教,为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训与指导等,帮助教师做好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准备。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内各高校都开启了全面在线教学。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在检验高校教学管理的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按下了“加速键”。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都将对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应用产生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课程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