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婉仪,陈 铮
(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鞍山,114000)
绘本,英语中称为“Picture Book”,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图书,即图画书,主要以图画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阐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视,这种“画出来的书”也逐渐被应用到幼儿教学中,教师依靠绘本视觉图像与文字符号的共同作用,对幼儿加以引导,借此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6岁之前的幼儿主要靠直觉行动,以具体形象辅助思考,不能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字符号,识字量非常有限。而绘本通过大量的图像,直观形象地向幼儿展示了故事的情节,这种形式不仅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学思想,还能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健全人格,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绘本教学是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文学本身就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有学者认为,图画故事中的图画是主要的表达媒介,但叙事性是其本质特征,它有独特的节律、组织结构和叙述技巧。[1]有研究表明,绘本可以为幼儿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范式,简洁易懂的语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语言涵养,[2]幼儿能从中掌握更多的词语和句式,学会正确地表达。例如,在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中,每一页都重复使用“星期X,他吃了X个X,可是肚子还是好饿”的句式,对毛毛虫的感受进行描述,大量重复的句式便于幼儿理解和进行模仿。绘本《小蓝和小黄》中,采用大量“转圈圈”“藏猫猫”“排排坐”这样生动形象的叠词,增加了幼儿对语词的感知。绘本《藏在哪里了》中,反复出现问句“都躲到哪里去了?”与方位句式“XX后面有XX”,这样的句子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积累关于方位的表达方式。此外,绘本中的语言是对相应画面的描述,里面不乏形容词和拟声词,生动、形象、有趣,为幼儿呈现出多样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让幼儿在倾听绘本中模仿语言,练习表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多项研究表明,不同主题内容的绘本可以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社会适应和个性的发展。[3]优秀的绘本内容能影响幼儿对周围世界、生命、情感的认知,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角落去感知和表达生活的美妙。绘本通过浅显的文字或画面,能潜移默化地给幼儿传达正确与正面的态度及价值观。[4]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我爸爸》等绘本通过图中的人物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亲子间的亲情,幼儿可以通过绘本代入自己的感情,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勇敢做自己》《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看不见》等绘本引导幼儿要勇敢、坚强,了解自己和他人,逐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走出自我中心,为成长添加精神动力;《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祝你生日快乐》等绘本通过忧伤却又温暖的故事探讨生命这一深刻且严肃的话题,告诉幼儿该如何看待死亡,帮助幼儿化解面对亲人、朋友离去时的困惑,安抚幼儿敏感的心灵。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阅读这样直观而富有情节的感人、温暖的故事,体会情绪、情感变化,保持对生活和困难的乐观态度。
被称为“绘本之父”的日本学者松居直先生认为,成人应该尊重和保护幼儿的想象力,鲜明形象的绘本可以促进幼儿发散思维发展,而发散思维是想象力的起点。[5]绘本作为一种丰富、有趣的信息符号载体,其生动的视觉表现能够使幼儿不受文字的约束,激发幼儿更多的想象力。[1]幼儿可以通过画面大胆预测故事的走向,可以调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设疑想象,还可以迁移经验展开合理联想。[6]例如,绘本《跑跑镇》中讲述的是跑跑镇里不同的居民在快跑中相撞,变成了新的事物的故事,幼儿跟随画面的呈现和拟声词的运用,不断猜测,进行奇思妙想,创造出新事物;绘本《猜猜洞里有什么》整篇内容都是围绕“洞里有什么”而展开的,绘本里这个神奇的洞随着不同情节的发展而充满着神秘色彩,会出现无数的可能,幼儿在好奇、猜想、探索与想象中与故事产生强烈的共鸣。
绘本是幼儿最先接触到的绘画艺术作品。有研究认为,把绘本教学纳入艺术教育中,能够增强幼儿对各类艺术手法的判断力和对色彩的感知能力。[2]作为以画为主的阅读材料,其画面的设计、构图、色彩、造型等充满着艺术的美感。不同的绘本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如有的运用了照片画技巧,有的采用装饰画手法,有的是水彩画,有的是水墨画,有的是线条和色块画等。绘本中会涉及艺术中的色彩与图形变化,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不同绘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艺术形式。学者XINYU YU认为,优质的绘本能提高幼儿的艺术鉴赏力,刺激幼儿视觉感知力。[7]例如,通过阅读绘本《小蓝和小黄》,幼儿就可以了解到颜色的组合和分解;在《迷路的森林》中,幼儿可以通过感知和辨认不同图形,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在与绘本的互动中,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不知不觉就提升了,形成初步的艺术赏析能力。
绘本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被家长和幼儿园广泛认可,绘本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在教学活动中,绘本也愈加受到老师的欢迎和重视。然而,在实际的绘本教学中,绘本使用的效果却没有体现出绘本自身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对教师组织的绘本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发现当下的绘本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适合的绘本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能使绘本教学收获更好的效果。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教师在选用绘本时虽然会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是对绘本的主题内容缺少深入的解读,缺少针对性。[8]一方面,教师实际选用的绘本内容不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更为重视绘本内容对幼儿价值观的引领,忽视绘本在其他方面的价值,绘本种类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教师对绘本教学目标缺乏更深入的挖掘,选用的绘本与主题活动目标没有深度融合,绘本相互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知识上的递进或承接,也没有主题上的归类或统一。[9]盲目选用绘本,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容易造成教师在绘本教学中的组织零散,教学的开展也较为随意,幼儿绘本阅读的效果不能达到最大化。
常规的绘本教学环节是“走进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3],教师需要全面完整地完成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还需要采用不同方式方法来引导幼儿,教学法需要富于变化。但一项调查显示,教师使用得较多的教学法是讲述法(56.6%)、提问法(52.8%)和演读法(43.4%)。[10]在绘本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先导入活动,接下来展示封面,然后讲故事,中间穿插些提问,最后总结。这样单一机械的绘本教学流程缺少互动性、新颖性、变化性和全面性,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处于高控地位。[11]教师组织绘本活动的方式千篇一律,在方法上没有根据绘本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绘本活动变成了单纯的讲故事活动。虽然绘本是有故事情节的,但绘本阅读与听教师讲故事还是有区别的,绘本教学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幼儿的学习能配合故事情节画面做出变化,具有变化性。教师在幼儿理解、体验画面环节缺少引导,绘本教学方式较为生硬。
绘本教学中,教师会围绕绘本内容进行提问引导,试图让幼儿集中于绘本内容中,但是教师的引导很少能调动幼儿对画面的深入观察,让幼儿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引导是缺少启发性的。[8]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提出“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类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过多的无效问题更加容易引起幼儿的视听疲劳。还有一些教师总是根据幼儿对画面或者内容的简单观察来提出问题,例如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图面时,常提出的问题是“图画中有什么?它们在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教师给予幼儿回应之后不能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顺畅地完成绘本教学,忽视幼儿与绘本故事无关的提问和答案,常常错失启发幼儿探索的时机,导致幼儿失去兴趣。
针对上述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教师在选用绘本之前,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绘本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来看,3岁左右的幼儿注意范围小,因此,要选择主题突出、画面简单、人物少、故事短小的绘本。4岁以后幼儿理解能力增强,可以逐渐选用情节连贯、篇幅较长的绘本,绘本种类可以适当增加。二是绘本内容要和教育主题相融合,绘本教学要有计划性,教学目标要层层递进。例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刚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他们刚入园会经历分离焦虑,对新环境还需要适应,因此,涉及安抚情绪、常规习惯培养的绘本就比较适合这样的幼儿,如《我爱幼儿园》《大卫上学去》《我想和你交朋友》《憋不住了,憋不住了》等。中班幼儿的道德感、规则意识萌芽,因此,可以选择《大卫不可以》《臭毛病》《勇敢做自己》等绘本。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具有合作意识,能初步进行换位思考,因此可以选择《看不见》《猜猜洞里有什么》《让谁先吃好呢》等绘本。
绘本不仅仅是语言教育的读物,应从中挖掘出多方面的培养内容。教师需要打破讲故事的单一教学方式,既可以组织师幼共读,又可以采用幼儿自主阅读、分享阅读的方式。有研究表明,互动式分享阅读对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12]所谓互动式分享阅读,指的是阅读绘本时,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应随时进行分享互动,在阅读中分享理解感悟、开展互动式讨论。阅读后,教师应围绕绘本特点和幼儿兴趣,采用复述、绘画、表演、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延伸绘本。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绘本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教学后,组织“小心狐狸”的运动游戏。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体验绘本故事中的情感,如《看不见》绘本教学后,可以让幼儿进行蒙眼行走游戏。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延伸、拓展绘本内容,如《小泥人》绘本教学后,可以让幼儿进行“和泥巴”科学探究活动。
有效的问题不是让幼儿通过调动记忆能力搜索经验而得来的问题,而是需要采用新的思维方式,让幼儿进行高水平而又有创造性的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的开放性问题。[13]教师在绘本教学中要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吸引幼儿主动观察、猜测和验证,在引导绘本教学过程中,不应仅阅读一次,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共读。第一遍,教师要完整读完绘本故事,提出描述性问题,如“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发生了什么”。第二遍,教师引导幼儿读图,提出指向图片中的细节的问题,引导幼儿说出评论性的语言,如“主角在故事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第三遍,教师可以在每一页的画面部分停留更长时间,提出引发幼儿分析、评价的创造性问题,如“为什么你认为主人公会有那种感觉”“你会如何改编故事的结尾呢”等。教师在引导幼儿时还要结合年龄阶段特点和幼儿个体经验进行提问。